白如银,细如丝
一口云梦鱼面
有鱼有面有情怀~
“要得鱼面美,桂花潭取水,
云台山上晒,鱼在白鹤咀。 ”
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刘文华
道出了这句流传很久的歌谣
刘文华是土生土长的云梦人。19岁时,他成为城关镇曲阳食品厂的一名工人。“进工厂第一天,就开始学做鱼面”。自此,他和云梦鱼面结下一辈子都解不开的情缘。
手工技艺,全靠师傅口传心授。刘文华勤快踏实,师傅的每一步示范,他都默默记在心里。剖鱼、打浆、和面、擀面、蒸面、切丝、晾晒……制作鱼面的12道工序,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刘文华一丝不苟,严格按照师傅的教导进行。
在刘文华看来
云梦鱼面不只是一种食材
更是云梦人的饮食文化传承
要想把鱼面做好,心里必须有把尺,“每张面皮重量在260克以内,直径在60公分,厚度在2毫米,下宽上窄卷成条切丝,呈自然折叠状,有经验的师傅通常一卷鱼面要切成108刀。”
怀揣着这份匠心,刘文华逐渐成长为厂里的中流砥柱。1999年,刘文华面临下岗再就业。去哪里找活路?刘文华做出了一个决定:“我只会做鱼面,我自己创业 。” 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创建刘文华鱼面厂。
刘文华深信,产品质量才是打开销路的金钥匙。秉承传统手工制作,每一根鱼面都保持“白如银、细如丝”的标准。2005年,刘文华鱼面荣获第二届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
2024年8月,湖北农展孝感优质农产品活动周云梦专场推介活动上,刘文华现场讲述“云梦鱼面”传承故事
说起这个金字招牌
刘文华还讲了一个故事
当时,在武汉赶集食博会时,他发现许多老年人对鱼面很感兴趣,说“记忆里曾在云梦吃到过”。
刘文华把这句话听进心里,马上找来锅灶,现场炒鱼面给大家品尝。一时间,他的鱼面展台排起了长队,鲜美的鱼面赢得好评连连,“老人们都说这口鱼面,就是他们记忆里的味道。”
自此,每次外出参展,刘文华不仅带上鱼面产品,还要背上锅灶,让好吃的鱼面“用味道说话”。不仅如此,细心的刘文华还在每份鱼面的外包装加上二维码,消费者扫一扫,就能看到鱼面的食用方法,“让更多人吃到云梦鱼面,也会做云梦鱼面”。
“
2018年,刘文华获评 云梦鱼面制作技艺孝感市级非遗传承人。 2024年,刘文华获评湖北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正午 暖阳
刘文华的鱼面晒场里
切好的鱼面
在簸箕里接受阳光的烘烤
鲜香四溢
如今,刘文华的儿子刘静
也传承了这道非遗技艺
刘文华说,鱼面是云梦的地标美食,他做了一辈子的鱼面,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能够学习这道技艺。同时,依托科技力量,开发出更多鱼面产品,也顺着网线让云梦鱼面走向更多人的餐桌,让“舌尖上的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