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的方式,真的能影响血管的健康?很多人恐怕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毕竟睡觉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躺下、闭眼、入睡,似乎与血管问题没有任何直接关联。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人到老年,血管的状态就像一条用了几十年的水管,沉积物不断累积,弹性逐渐下降,如果再加上一些错误的睡觉方式,就像给这条水管制造了新的障碍,血液流动变得迟缓,甚至可能某一天彻底堵塞。
有人会说,血管堵塞不是吃出来的吗?的确,饮食、运动、生活习惯都会影响血管健康,但如果每天睡觉的方式不对,哪怕吃得再健康、锻炼再积极,依然可能让血管一步步走向危险的边缘。
如果你经常在睡觉时遇到头晕、心悸、手脚发麻,甚至睡醒后感觉疲惫不堪,千万别单纯地以为是年纪大了、睡眠质量差,真正的原因可能藏在你每天入睡的方式里。
睡觉时血管的状态,决定了你的大脑供氧是否足够,决定了你的心脏能否轻松运作,甚至可能影响清晨起床时的血压波动。
仰卧睡太久,血液循环会变慢
夜里长时间仰卧,重力让血液更多地积聚在身体的中心位置,心脏、腹部等部位的血液循环会更加集中,而大脑、四肢的血流量相对减少,这就容易让大脑在夜间处于供血不足的状态。
一位退休的建筑工人,平时身体素质不错,年轻时做了几十年户外施工,筋骨强健,但近几年每次夜里入睡后总是睡不踏实,半夜醒来时经常伴有短暂的头晕感,早上起床后,头重脚轻,整个人像被什么压着一样沉闷。
来医院检查后,发现他的颈动脉已经有明显的硬化斑块,血管的弹性降低,再加上他长期仰卧睡觉,血液循环效率下降,脑部供血受到影响,这才导致了他夜间频繁出现头晕症状。
医生让他调整睡姿,尝试侧卧,并在枕头高度上下功夫,几个月后,他夜间的症状明显缓解,晨起的头晕现象也减少了。
如果白天本身就容易头晕、手脚发麻,那晚上仰卧睡觉更容易加重这种情况,甚至可能导致清晨血压大幅波动,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对于血管已经不够年轻的人来说,适当调整睡姿,比如采取侧卧位,能让血液循环更加顺畅,避免让血管在夜间承受额外的负担。
睡前低温,血管会收缩得更快
许多老年人喜欢在睡前降低室温,认为空气凉爽一些更容易入睡,甚至有些人会在夏天开空调到很低的温度,冬天则直接关掉暖气,让身体适应自然的寒冷环境。
尤其是夜间,身体进入深度睡眠后,血管调节功能会变得迟缓,如果环境温度过低,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容易引发夜间血压骤然升高,甚至可能导致突发性血管堵塞。
曾经有一位司机,在货运行业干了四十多年,退休后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习惯,喜欢睡觉时开窗通风,哪怕是冬天也不例外,他的理由很简单,觉得新鲜空气能让他睡得更香。
可有一晚,他半夜突然胸闷、心悸,醒来时浑身冰冷,手指僵硬,等到天亮后,发现自己的左手握力明显下降,走路也有点不稳。
到医院一查,发现他的血压在夜间出现了明显波动,导致大脑短暂缺血,虽然这次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医生告诉他,这种情况若是再持续,很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习惯,比如睡觉前特意降温、冬天喜欢裸睡、习惯性开窗通风到半夜,那就要警惕了,这种做法无形之中让你的血管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醒后起身太快,容易让血管瞬间缺血
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习惯,早上醒来后立刻起身下床,想着赶紧活动一下身体,迎接新的一天。
但这个看似再正常不过的动作,对血管不健康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隐形的风险,经过一整晚的睡眠,身体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血液循环速度较慢,血压也会有所下降。
有一位老年教师,退休之后仍坚守勤奋的生活习性,每日清晨六点必定准时起身,绝无赖床之举。
可是近几年,他发现自己早晨醒来后刚下床,就会有短暂的头晕感,有时候甚至需要扶着床沿才能站稳。
起初他以为是低血糖,可在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他,这其实是血管供血不足造成的。
因为睡眠状态下血液流速减慢,早晨突然起身,血压一时无法迅速调整,导致脑供血短暂不足,这才让他感到眩晕。
对于血管健康已经下降的老年人来说,早晨醒来后突然起身可能会让血流供应跟不上,导致短暂性脑供血不足,甚至可能诱发更严重的血管问题。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每天早晨醒来后就急着下床,那一定要学会缓一缓,给血管一个适应的时间,避免让身体突然面对血流的剧烈变化。
睡眠不仅仅是休息的过程,也是身体调节的重要阶段,睡姿、环境、习惯都会影响血管的状态。如果你已经上了年纪,或者本身血管就不是很健康,那就一定要牢记这些关键点,别再让错误的睡眠方式加速血管的堵塞。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血管健康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周英.心血管病表现心虚证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观察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