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1阅读
  • 2回复

[猎奇]英国首次曝光圆明园被毁前的照片,美到轰动世界![3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81941
金币
65408
道行
36950
原创
108
奖券
3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205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27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4-09-07) —




圆明园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痛,几代中国人都希望看到圆明园被毁前的样子。
在英国苏富比拍卖会上,几张英国摄影家费利斯比特拍摄于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前北京的照片,引起藏家的广泛关注,疑似圆明园被烧毁前的照片首次被发现,引起巨大轰动。





















1860年被毁前↓↓↓

这张照片是英国摄影家费利斯比特,在1860年北京被攻陷前拍摄,据专家推断应为圆明园旧景。照片在英国苏富比拍卖行,以20万英镑上拍。
除了圆明园这张,还包括另外几张北京城墙俯瞰照片以及北海照片:

把手机横过来看↓↓↓


1873年被毁13年后↓↓↓

01
1860年,历史的尘埃中,英法联军的铁蹄踏入了北京城,这一事件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命运。随后,清政府被迫签署了《北京条约》,这一条约不仅加剧了国家的主权沦丧,还标志着西洋人在中国的居留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他们的足迹不再局限于广州、上海、天津等传统的通商口岸,而是延伸到了帝国的政治中心——北京。
在这一时期,大清海关在一位英国人的引领下,即罗伯特·赫德的精心管理下,逐渐融入了国际化的元素。赫德不仅重塑了海关的运作体系,还引进了大量西洋雇员,其中就有一位名叫恩斯特·奥尔末的德国人。奥尔末,1847年出生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附近的宁静小镇伯瑟恩,一个世代经营旅馆的家庭,自幼便对远方充满了向往。
年轻的奥尔末,在青春的热情驱使下,毅然加入了19世纪欧洲探险与冒险的洪流,随同一支商船队踏上了前往远东的未知旅程。然而,命运多舛,他们的船只在中国海岸遭遇了不幸,船难之后,奥尔末没有选择返回故土,而是决定留在这片神秘而广袤的土地上,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传奇生涯。
大约在1867年,年仅二十多岁的奥尔末,凭借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在厦门开设了一家照相馆。在那个摄影技术刚刚传入中国的年代,这无疑是一项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尝试。然而,或许是由于市场的不成熟或个人因素的考量,他不久后便结束了这段短暂的创业经历,转而投身于更为稳定的大清厦门海关工作。
随着职业生涯的稳步发展,奥尔末的足迹遍布了中国的多个重要城市。从厦门到北京,再到广东与青岛,他不仅见证了这些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也亲自参与并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直至46年后,年事已高的奥尔末选择退休,并于1914年携同妻子,踏上了归途,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德国故乡,结束了他在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精彩人生。





如果没有12张记录圆明园废墟的照片,这样经历的奥尔末,也就是19世纪里许多跑来中国寻发达的西方冒险者中的一个,未必能留名于史。
但在北京期间,曾为摄影师的本能让他拍下了圆明园西洋楼废墟并妥为保存底片,在浑然不自知的情形下,他又成了后世发现的最早拍摄圆明园的人——台湾地区收藏家秦风说,据检索现存资料,这批照片应是最接近于圆明园西洋楼原貌的影像记录。



02
秦风揭示,奥尔末在北京海关的任职时光跨越了1872年8月至1880年4月,接近八年的光阴里,他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之一。尤为珍贵的是,与奥尔末留下的12张底片共存的,还有一幅他亲手绘制的西洋楼景区平面图,图上清晰标注了绘图时间为1873年11月,这直接证明了照片拍摄的时间至少不会晚于此日期。
当奥尔末的镜头对准这些建筑时,距离圆明园那场浩劫已过去了十三年之久。而巧合的是,1873年正值同治皇帝颁布上谕,意图重修圆明园,尽管这一浩大工程因资金匮乏与朝野内外的重重阻力,在开工不足一年后便无奈夭折。
圆明园虽遭毁灭,但仍有清兵驻守,不过西洋楼景区因地处园区东北一隅,较为偏远,守卫相对松懈,为在京外籍人士提供了自由探访的空间,这片废墟竟意外地成为了他们野餐的乐园。奥尔末便常与海关的同事及其家属一同踏入这片废墟,用相机捕捉下那些被遗忘的美。
对于圆明园西洋楼建筑群,奥尔末抱有着与许多西方探险家相似的浓厚兴趣与高度赞美。在离开北京岗位后的第十八个年头,他在日记中深情回顾,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段时光的无限怀念:“眼前所展现的,是色彩斑斓、引人入胜的装饰,它们在北京那片清澈蓝天的映衬下更显生动,随着步伐的移动与阳光的流转,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故事。建筑物上的白色大理石在光线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其倒影在湖面上摇曳生姿,如同梦幻泡影,让人恍若置身于‘一千零一夜’的奇幻世界。”
然而,相较于这段略显夸张的文学描述,奥尔末那12张照片所展现的,则是更为真实、平实的废墟景象,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成为了圆明园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 此帖被天人地在2024-09-07 06:55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30
wowoni 金币 +30 - 09-0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04110
金币
1107347
道行
1951
原创
2169
奖券
2128
斑龄
28
道券
56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510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1-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9-07
  圆明园,曾被誉为“万园之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郊。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峰,也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不幸的是,圆明园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焚毁,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沉痛的记忆。

  费利斯比特(Felice Beato)是一位意大利出生的英国摄影师,他在19世纪中叶拍摄了许多亚洲地区的照片,包括北京。他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19世纪中国的一些珍贵影像资料。据你所描述,费利斯比特在1860年拍摄的北京照片,如果确实包括了圆明园被毁前的照片,那么这些照片无疑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是另一位在圆明园拍摄的摄影师,他在1873年拍摄了圆明园西洋楼废墟的照片,并留下了底片和平面图。这些照片和资料对研究圆明园的历史和建筑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些照片的发现和拍卖,不仅引起了收藏家的关注,也激发了公众对圆明园历史的兴趣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它们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不应被遗忘,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

  对于圆明园的重建和保护,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举办展览、出版书籍等,旨在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照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未来的启示,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好每一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它们也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对摄影艺术的欣赏。

1条评分金币+5
wowoni 金币 +5 - 09-0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81941
金币
65408
道行
36950
原创
108
奖券
3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205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2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9-07
毁前的圆明园,确实好养眼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天人地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