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569053
-
- 注册时间2012-06-21
- 最后登录2025-01-23
- 在线时间10753小时
-
- 发帖114178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37731
- 道行18937
- 原创750
- 奖券354
- 斑龄0
- 道券27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569053
- 发帖
- 114178
- 金币
- 37731
- 道行
- 18937
- 原创
- 750
- 奖券
- 354
- 斑龄
- 0
- 道券
- 27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075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1-23
|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2-01-26)
—
维滕贝格王宫教堂(Schlosskirche)在德国东北部的维滕贝格市(Wittenberg)。这座教堂以及该教堂的“论纲门”是基督教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胜地,中世纪席卷欧洲的大规模宗教改革运动由此而发,因此本人慕名专程前往。德国维滕贝格王宫教堂。可惜如此一处重要景点几乎被旅游界视而不见,赴那里游览的中国游客很少,更不要说采集该地的照片了。有意思的是本人所拍摄的照片被百度堂而皇之地采用,却没有备注本人大名。维滕贝格在德国的东北部。维滕贝格在柏林与德累斯顿之间。历史上维滕贝格曾经是萨克森-维滕贝格王朝选帝侯腓特烈三世的首府。1490年腓特烈三世在此大兴土木,建造了王宫和王宫教堂;1502年腓特烈三世决定在此设立一座大学,这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第一座由一名君主,而不是由教会设立的大学(即今天德国著名的国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马丁路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的前身Martin-Luther-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当年马丁·路德就读于该所大学。路德城-维滕贝格街景,远处即王宫教堂的钟楼。先来一段铺垫。在我的小说《干城山》第4章第1节“臧否春秋”里有一段干城大学师生之间的课堂较量,不妨摘抄如下:……财政金融系的讲台上,何老师却毫不放松:“我看见你们这些墙上人物里居然还有德国的马丁·路德,那是个宗教人物。而且我听说对这些墙上人物,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推崇的对象,难道你推崇马丁·路德吗?”金九霄看了一眼丁海扬,那意思在说:兄弟,你可要顶住!幸亏马丁·路德是你推崇的对象。如果何老师问到李斯,那就轮到我“受审”了。“不错,我推崇马丁·路德。”丁海扬微笑着说。“难道你是基督徒?”何老师故意反问。“难道非要做基督徒才能敬仰他吗?”丁海扬也反问道,“马丁·路德并不想否定上帝,他也不是个完人。但是他以《九十五条论纲》向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的‘赎罪券’宣战,他就像黑暗的中世纪的一道曙光!因为马丁·路德的拍案而起,才开创了宗教改革运动,才有了新教的路德宗。”“你难道不知道马丁·路德的下场?”何老师的语气咄咄逼人。“当然知道,他被开除教籍。”丁海扬平静地说。“要知道在欧洲的中世纪如果被开除教籍,那意味着什么吗?那是你的生命不再被保护,将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何老师冷峻的眼神盯着眼前的丁海扬。“正因为此,我才敬仰他。”丁海扬仍然平静地说。……我在《干城山》里没有引用捷克的杨·胡斯案例,虽然他是宗教改革的先驱,并且对后来的马丁·路德有深刻的影响,因为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的理论和对信众的影响力上更胜一筹。杨·胡斯(捷克语:Jan Hus,1369~1415年)生于捷克,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布拉格伯利恒教堂神父。胡斯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天主教会视其为异教徒,于1411年革除其教籍。1415年第16次基督教“大公会议”决议,在德国康斯坦茨将扬·胡斯处以火刑。1999年罗马天主教会对此道歉。捷克首都布拉格老城中心广场的扬·胡斯塑像。1512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滕贝格修道院副院长和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继141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派人到波西米亚(捷克)兜售“赎罪券”引发杨·胡斯案之后,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再次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在王宫教堂侧门钉上他的《九十五条论纲》。(资料图)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按照神学辩论的惯例在维滕贝格王宫教堂的侧门上陆续贴出《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就“赎罪券”问题提出异议,要求进行学术辩论。这篇短文在他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不胫而走,由此成为大规模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新教路德宗就此诞生。维滕贝格王宫教堂。维滕贝格王宫教堂(Schlosskirche),也被称为宗教改革纪念教堂。教堂的祭坛下方保存着路德的墓碑。王宫教堂的上部就像一顶王冠。1760年和1814年王宫和教堂两次被毁。此后王宫被改建为兵营,1884年王宫教堂又被改建成纪念宗教改革的地方。我们到达时该教堂正在维修,无法进入内部,很遗憾。该教堂的侧门,就是那个著名的“论纲门”。当年马丁·路德就是在这个教堂侧门上陆续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如今这个大门已经换成铜制,大门的上面铸满《九十五条论纲》的文字。我在做计划时,网络上完全找不到这个“论纲门”的图片,我们到达并拍摄照片后,百度则把本人的照片如数发到平台上了。1520年10月,罗马教皇利奥十世颁布诏书,勒令马丁·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倔强的马丁·路德面对威逼毫不动摇,他焚烧了教会法和利奥十世解除他教籍的法令,其后又在1521年的帝国会议上据理力争毫不让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马丁·路德在教皇代表的面前,否认其统治基督教的权力并且替胡斯辩护,痛斥那些下令把胡斯烧死的人。马丁·路德与教廷激辩。(资料图)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决裂后,维滕贝格随之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以及当时欧洲最重要的新思想中心。德国的部分诸侯也支持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萨克森(德累斯顿)、普鲁士等地的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区域,这些诸侯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并同天主教诸侯抗衡。维滕贝格的市场广场。市场广场位于维滕贝格城中心,市政厅坐落在广场北侧(左)。广场上立有路德雕像和他的好友、改革支持者梅兰希通的雕像。右下的钢球是为宗教改革500周年做的宣传品。马丁·路德手捧着由他翻译的德文版《圣经》。菲利普·梅兰希通是马丁·路德最亲密的朋友。梅兰希通是维滕贝格大学的哲学教授,马丁·路德则是神学教授,路德认为梅兰希通有不凡的才智与品格,在路德强力影响之下,梅兰希通成为改教运动的大力拥护者。马丁·路德的好友、改革支持者梅兰希通。他们两人的性情极为不同:路德激烈,而梅兰希通平和,但两人仍是相知相惜。路德自称:“我生下来就是为了争战,与党派和魔鬼争战,因此我的书充满了风暴与争战的味道。我必须挪开残枝朽木、披荆斩棘,像个粗野的山林工人,开辟道路预备一切。而梅兰希通安静的走着,愉快的耕种、栽植、浇灌。”因此梅兰希通以“安静的改教家”闻名。城市教堂。城市教堂全名叫“维滕贝格圣玛利亚城市和教区教堂”,简称为“圣玛利亚教堂”。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在此讲道,并首次用德语(而非拉丁语)举行弥撒,向信众分发饼和酒,因此它被视为宗教改革的母堂。但这个城市教堂容易与王宫教堂混淆,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的教堂不是这个城市教堂,而是前面提到的王宫教堂。在城市教堂的后面有一座很陈旧的小教堂,从里面的简约陈设来看,带有明显的路德宗的特色。德累斯顿的圣母教堂前矗立的这尊雕像是世界上最大的马丁·路德的雕像。马丁·路德的初次“发难”是针对罗马教廷兜售的“赎罪券”。因为兜售“赎罪券”的罗马教廷宣称,只要听见银钱落袋叮当做响,就可以使购买者的灵魂从地狱升到天堂。荒诞吧?可如今中国许多寺庙却以高额的“香火钱”引诱信众甚至强迫购买“高香”,此手段与欧洲中世纪的兜售“赎罪券”是不是如出一辙?因为马丁·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欧洲各国逐渐生成燎原之势,罗马教廷对路德恨之入骨,随后蛮横地对路德进行人身迫害,宣布马丁·路德为不受宗教保护的人。马丁·路德无法立足,只好隐居到德国中部小城爱森纳赫的瓦尔特堡从事《圣经》翻译。德国中部小城爱森纳赫的瓦尔特堡。1522年,他将《圣经》由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译成德文。德文《圣经》的出版发行,不仅使人们得以直接领悟上帝的声音,而且为德国语言和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海涅认为马丁·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马丁·路德在瓦尔特堡隐居的房间,他在这里从事《圣经》翻译。墙上的画像即此时的马丁·路德。马丁·路德对基督教改革的影响力之大,以至于美国埃比尼泽浸信会的黑人牧师把他的儿子迈克尔·金改名为马丁·路德·金,后来这个马丁·路德·金成为美国最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在大致介绍了马丁·路德的故事之后,我们就知道维滕贝格为什么会被冠以“路德城”的名字了。路德并非在这里出生,但是在这里出名。1821年路德纪念碑建成;1858年新的铜制的论纲门铸成;1865年马丁·路德的好友梅兰希通纪念碑揭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