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33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短视频行业良性发展亟需版权保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971
金币
7936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44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1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1-03-20) —
           自2016年来,网络短视频呈现爆炸式发展态势,抖音、快手、美拍等短视频平台不断兴起。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短视频用户可达7.22亿人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10.2亿元。

  然而,在网络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与短视频相关的著作权纠纷频发,引发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争议。所争议的问题主要归结为两点:其一,短视频制作者(包括网络主播、用户、自媒体等)利用他人作品制作短视频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还是存在合理使用的可能性。其二,如果网络短视频出现了侵权行为,平台该承担何种侵权责任,传统的“避风港规则”是否适用于短视频平台。上述问题的明晰不但有利于定纷止争,而且有利于为我国短视频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版权保障。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应结合当前短视频的类型进行具体分析。在当前实践中,短视频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速看类短视频,即仅对一些影视剧进行浓缩或修剪,没有进行任何评论或说明。此类短视频通常是为了方便用户短时间内获悉剧情,其本质利用的也是原作的画面和剧情,会对原作市场和价值造成影响,无法构成合理使用。例如在“华数传媒公司与爱奇艺著作权纠纷案”中,被告在其经营的“华数手机电视”App里上传了每集4分钟左右的短视频,法院认为被告的行为会影响原作品的正常使用、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合法利益,无法构成合理使用。

  第二,评论和解说类短视频,比较典型的有网络影评类短视频和网络游戏解说类短视频。对于网络影评类短视频而言,如果制作者对他人影视剧画面和剧情的引用是为了实现对原作本身的批判或讽刺,并且其所引用作品的长度与其批判或讽刺的目的相适应,那么此种引用就不是向公众展现被引用作品本身,而是具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属于我国著作权法中的“介绍、评论或说明类”的合理使用情形。

  第三,恶搞类短视频,例如“胥渡吧”以《还珠格格》《新白娘子传奇》等经典影视剧为素材,再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剪辑和配音,创作了一系列标新立异的混搭恶搞类短视频。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思路与前述网络影评类短视频类似,应重点考察制作者对他人作品的引用是否为了实现对原作本身的批判或讽刺,如果超出了批判或讽刺的目的大幅度引用原作,则存在侵权的风险。

  就上述第二个问题而言,如果网络短视频出现了侵权行为,那么短视频平台的责任承担也应该区分不同情形进行讨论。

  首先,如果短视频平台直接提供了侵权视频,或者短视频平台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其平台上的视频属于用户提供,法院将视为短视频平台提供,此时如果短视频平台无法提出合理使用的抗辩,那么其将承担著作权直接侵权责任。

  其次,如果短视频平台与上传用户之间存在着合作或共同获益的关系,那么短视频平台将因其直接获益行为履行更高的注意义务,否则将承担共同侵权责任。例如在“优酷诉配音秀App著作权案”中,法院认定短视频平台配音秀提交的《用户协议及隐私政策》表明,配音秀与用户之间就涉案作品存在利益分享等紧密关系,具有明显获利的主观故意。

  再次,对于短视频平台注意义务和侵权责任的认定需注意一点,与过往完整视频的传播不同,短视频平台所传播的许多作品都是网络用户二次创作的短小、精简的视频,侵权事实并不明显。对于一些改编行为是否构成合理使用,需要进行专业和复杂的判断,这些判断往往超出了网络用户和短视频平台的能力范围。因此,短视频平台在接到权利人投诉通知后,没有删除短视频,并不能据此认定短视频平台绝对违背注意义务进而承担侵权责任,而是应该视为短视频平台放弃享受“避风港”,进而适用侵权认定的一般规则,进一步考察短视频平台的过错后进行处理。
1条评分金币+10
兵马大元帅 金币 +10 验证通过,感谢支持 2020-12-2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