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953340
-
- 注册时间2010-10-06
- 最后登录2025-01-21
- 在线时间75718小时
-
- 发帖116697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 金币8713
- 道行5233
- 原创76
- 奖券1745
- 斑龄0
- 道券172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953340
- 发帖
- 116697
- 金币
- 8713
- 道行
- 5233
- 原创
- 76
- 奖券
- 1745
- 斑龄
- 0
- 道券
- 172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75718(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06
最后登录: 2025-01-21
|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2-11-03)
—
读完许知远的新书《青年变革者》,顺便看了看豆瓣评分,7.4,作为一本新书,实话说不算太糟。吸引我的是几个一星评论,言辞比较激动,全是在骂许知远。说他不知羞耻自我陶醉,说他将自己写成主角,而梁启超成了配角(您真看这本书了么?),说他卖人设,说他是这个地球上最把自己当个人的人... ...我觉得,他们有发声的自由,任何人无权干涉,既然我可以是喜爱者、好评者,他们也可以是炮轰者、反对者,但我多希望一切不一样的观点和声音能以一种理性的、客观的、不带偏见的形式发出。不同的观点可以启发不同的视野和认识,但无理的诋毁和侮辱真的毫无用处。我们总说,讨论问题的时候,尤其是道德问题时,谁也不要绑架谁。网络时代任何一件事情的出现都会激起不一样的水花,有人捧便有人喷,但为什么这些人一个个都这么充满戾气,我有些费解。这本书中有个说法挺好玩,在一个外来者的记录中,100多年前的中国人,鲁莽、易怒、闷闷不乐,看来这是存在于国人的基因中的。作为《十三邀》忠实观众,作为许知远喜爱者,这本书我期待已久。在访谈和其他很多场合里,许知远不止一次流露出对梁启超所在的那个充满变革和新旧更替时代的兴趣和热忱。记得在一期节目里,他聊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报纸和杂志,100多年前上海的一条200多米的街道,有百余家报馆,那是什么场景?他聊到这些时,眼睛中是有光的,就连肢体和神情都是雀跃的,可见他是真的对梁启超感兴趣,对那个时代充满复杂的情感,这一定就是他写这本书的原因。这本书可以说超出了我的预期,也许固有认知和印象很重要,我对他书写风格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的那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那是他的早期作品,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而十多年后这本书,封面上写着是他转型之作(这四个字不太好),读的过程,的确有很多让我雀跃的地方。这本书其实是许知远计划为梁启超写的三卷书中的第一卷,记录的是他在1873-1898之间的事,戊戌变法之前。我将这本书概括为三个部分,卓越少年梁启超、变革者梁启超和报业开拓者梁启超。第一部分实际是从他出生到幼年教育启蒙到求学考试之路的阶段。第二部分是他结识康有为之后,康对他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于其他人的交往和碰撞中,他逐渐走向一条变革之路。第三个阶段是他的报业经历。这三个阶段是他的个人经历,但全部是在国家动态和民族命运影响洪流之中的,可以说梁启超一生处于各种转变之中,他是一位行动者,是一位参与者,读这本书时,我感觉他复活了,那个时代复活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真的有点像,核心词都是全球化。当时的人们虽然饱受战火和外敌入侵,但与此同时,大量涌入的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席卷而来,他们引发了近代中国的转型。第一阶段:卓越少年梁启超从小便是整个家族的希望,他也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和才华,12岁便考中了秀才,而当时考中秀才的平均年龄是24岁。13岁时,他来到广州,广州具备很多标签,虽然饱受战争与暴动,但这里的人们依旧热热闹闹、元气充沛。虽然一方面接受西方新事物冲击,但古老的守旧的习俗却也无处不在。作为最早的通商口岸,这个城市的一切充满刺激、新奇和诱惑,13岁的梁启超面对这一切,起初是无感的,固有的认知和思想不可能轻易转变,他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应试。梁启超在学海堂就读,这个书院很厉害,培养了很多地方精英,最难得的是,这里的一些教学方法和规章制度相对灵活,但即便这样,他教授的内容还是主要以旧思想为主,中国的科举考试真的可怕,人们将科举视为上升手段,是通往权利的唯一渠道,在这选拔制度彻底崩塌时,他影响着包括梁启超在内的很多年轻人。第二阶段:变革青年说到康有为,还挺好玩的,这个人在历史教科书上是一个正面形象,但在近些年读的一些书中和接触到的一些资料里,另一个反面康有为的形象越来越占据高地。记得高晓松在一期节目里聊起他,说他欺世盗名,厚颜无耻,千古第一大妄人,给我笑的半死。在许知远笔下,康有为的形象依旧是一个狂热分子、演讲大师、煽动大师,他的口才超级好,当时吸引了无数的崇拜者,包括梁启超。梁启超第一次见康有为,与他谈完话后,回家在日记里写道“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我觉得康有为对梁启超影响很大,包括思想、见解、行为、文风,日后梁启超的文笔和语气也带有激励式风格。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庞大的帝国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列强入侵、各国交战、割地赔款,清政府在很多问题上的决策,在现在看来,有些匪夷所思,庞大帝国表现出无知的一面,使得大部分人盲目乐观。国家忧患影响梁启超,但当时他的个人影响力远远不及康有为,他们被人称为师徒关系,康有为还有很多优秀的学生,能力不在梁启超之下。两人著名的公车上书,被视为清代历史上的壮举,梁启超越来越走向变革之路,他忙于各种计划,在那个改革气氛不断升温的时代,他们急切发起行动。第三阶段:报业与主笔新闻代表新思想和新技术,虽然最初的新闻业是由传教士带到中国的,但如果说近现代新闻学与报业发展,一定有梁启超的功劳。他办报纸、办杂志、写文章,掀起办报狂潮。1895年,全国诞生200多份报纸和100多份杂志,它们其中大多数创办于上海。一个印刷工人从中看到机会,创办了自己的印刷厂,因为想不到一个文雅的名字,最后起名为商务印书馆。我觉得那时候还存在新闻自由,人们的政治意识开始觉醒,报纸上讨论时事政治、国家命运和犀利言辞。梁启超作为《时务报》主笔,在这期间写了大量的文章,至少1400万字,因为过度繁忙一度影响身体健康。他的文章中涉及面很广,政治时评、战争檄文、诗词小说、学术著作、人物传记等,他主张新式教育,提倡男女平等,主张个人自由,他的很多先驱性理念富有预见性,几代人如饥似渴阅读他的著作,包括陈独秀、胡适、毛泽 东。许知远这本书有趣之处是大量引经据典,书中描述的很多事都是可考证并真实发生的,这些资料我们很难找到并且读到,涉及范围很广,详实具体,比如岭南学术文化、广州消费文化、城市游记、府志、年谱、书信、日记等。你会在一个美国记者的记载中,了解到1871年的广州大街什么样,遍地茶馆,几十人围坐在小桌子旁边喝茶吃点心聊天,大烟馆也到处都有,街巷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店铺,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你会在文献中了解到当时的开会制度,老人为首,年轻人也可以参加,总数六七十人,开会不必全到,允许旁听,也可以插话,这个管理制度体现了很强的内部民主。你会了解到17世纪初的广东学校数量竟然用多如牛毛这个词形容,每个镇都有好几所学校,20几户人家的小村子都有学校,街上全是读书声。除了大量史料和线索之外,书中全景式写作手法,让我们对他描述的时代和人物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就在读到最后一页,戊戌变法前夕,卷一结束。一场风暴即将到来。我们会耐心的等待第二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