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801544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3-06-17
- 在线时间12605小时
-
- 发帖10761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36
- 金币88228
- 道行18910
- 原创538
- 奖券560
- 斑龄0
- 道券291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801544
- 发帖
- 107610
- 金币
- 88228
- 道行
- 18910
- 原创
- 538
- 奖券
- 560
- 斑龄
- 0
- 道券
- 291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3-02-05)
—
每年春节回山东老家,最喜欢吃的就是馒头了。在我们老家,管白面馒头叫“饽饽”,虽然馒头形状多样,但最常见的是“长长饽饽”和“圆圆饽饽”———父老乡亲朴素朴实,给饽饽的名字也是按照它们的形状简简单单起的。过了初一开始走亲戚,主人在饭桌上摆上一筐长长饽饽,是对客人多一份尊重。 小的时候,在农村,饽饽算是个稀罕物件。那时粮食收得少,小麦收得更少,玉米、高粱,地瓜都被晒干磨成粉,做成各种窝窝头,平时吃够了这些粗糙的拉嗓子的窝窝头,饽饽便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的最爱。记不得几岁了,跟奶奶下地回家,奶奶总会去屋梁上吊着的篮子里拿一根长长饽饽,使劲掰下一半递给我,就当是给块饼干吃解解馋了。一篮子饽饽平时不舍得吃,挂得久了,都风干了,用牙使劲咬也咬不动,我就用一个小锤子砸成小块,慢慢地嚼、细细地品。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现在想起还垂涎三尺的饽饽。 虽然饽饽不常有,但是如果遇到哪家有红白喜事,全村都要送点白面给这家,做成长长饽饽,父老乡亲谁去帮忙凑份子,就可以长长饽饽管个够,我们这群小孩子也可以借机过把瘾了。妈妈说,我7、8岁的时候,本家叔叔结婚,刚放学回来的我一口气吃了六个长长饽饽,有一斤多,惊呆了众人。我的天,现在吃两个我就感到很撑了。 日子慢慢变好,到初中时长长饽饽就很常见了。冬天的时候,家家屋里都点上煤炉取暖。晚上九点多钟从学校上自习回来,脸和手都冻得发红,一身寒气的我进到屋里,母亲总会从煤炉上拿下两个烤的表面焦黄、掰开冒着热气的长长饽饽递给我,暖手、更暖心。发黄的灯光下,母亲温柔的眼神和那散发着麦香的味道,令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读高中时,同学们都住校,一日三餐在学校吃。当时实行定饭制度,要在前一天的晚上预定第二天的饭,以便学校厨房准备,所以343就成了我们每天晚上定饭用的数字。343就是早上3个饽饽,中午4个饽饽,晚上3个饽饽,十个饽饽正好两斤。每顿饭前,值日的小组负责用一个很大的箩筐,把全班五十位同学的饽饽抬回教室,按预定数量发放。当时学校条件还不是很好,没什么菜吃,大部分同学都预备几个罐头瓶子的老咸菜,早晨晚上都吃饽饽就老咸菜,中午食堂提供一份水煮白菜,虽然没一点儿油星,我们就着饽饽吃,也觉得是人间美味了。到周末时,有的同学定了饭但回家了,他的那份饽饽就成了饭量大的学生的美餐。有一次,一位同学不但吃了自己的四个饽饽,又吃完了回家同学剩余的四个饽饽和七个窝窝头,到晚上竟然还说饿。直到现在同学聚会时,这仍然是大家谈笑的话题。 大学食堂的饽饽非常好,又大又白,还劲道。不过当时还是有定额,用粮票,我们男生一个月四十斤粮食。我的不够吃,就与另一个同学搭伙,他每天匀给我两个饽饽,我则拿出半份菜作为交换。我们宿舍几个男生一起吃饭,经常进行吃饽饽比赛,因为谁都不想洗碗,尤其是冬天,就比赛吃饽饽,谁吃得最少,碗全归他洗。我是从来不用洗碗的。 到上海后,工作繁忙,主食吃的最多的是大米饭,但是怎么也忘不了北方的饽饽,便也经常在外面买饽饽吃,往往是吃遍几家店的实心馒头(上海管有馅包子也叫馒头),从中选一家好的,总体来说来自安徽的“高庄”馒头,面硬、口感相对好,但也不是次次都做得好。有一次,山东老家表弟来家中,我花2.8元买了四个馒头,他说在老家只需一元钱,更不如老家馒头的味道好、劲道。 如烟台苹果莱阳梨一样,老家的饽饽也是有“品牌”的,如马家道口村我四姑父家蒸的长长饽饽就远近闻名。一到过年,十里八乡都会有人去他家买,供不应求,得提前十几天预定,很多人买几十斤送给外地的亲戚。 前几年过年回家,特地跑到四姑父家看人家蒸饽饽。大冬天里,两个棒小伙子用直径二十公分的大擀面杖子压面,累得大汗淋漓。四姑父说这样的面蒸出来的饽饽口感充实,味道会越嚼越香。现在很多馒头店图省事,只想赚快钱,面和得软,又用硫磺熏馍增白,蒸出来的饽饽就“徒有其表”。 奶奶早已故去,妈妈也七十多了,很少亲自做饽饽了,想是再也不能吃到小时候那样的香饽饽了,奶奶和妈妈做的饽饽,更只能是记忆中的味道了。
作者 刘宝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