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湖南湘江新区城市馆 / 地方工作室 +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3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湖南湘江新区城市馆 / 地方工作室 +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3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jjybzxw 2025-10-26 09:40

© 存在建筑

湖南湘江新区城市馆(以下简称“城市馆”)为更新改造项目。原建筑由地方工作室2009年设计,于2010年完工并投入使用,建筑主体为钢结构,原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建造完成仅6个月时间。作为先导区(湘江新区前身)规划展示馆(以下简称“先导馆”)使用。

项目鸟瞰© 存在建筑

整体区位鸟瞰© 存在建筑

尽管使用时间并不久远,因建设方前期不清晰的功能定位及后期封闭式运营管理,导致10多年来建筑三易功能,“打补丁”式的功能翻改导致建筑主体大面积漏水、结构构件锈蚀严重,存在系统性安全隐患。在李自健美术馆和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相继建成并稳定运营后,湘江西岸洋湖D区已经成为长沙的“艺术文化客厅”,人流如织、艺术活动应接不暇。而功能设置过于单一化的先导馆也在客观上“拒绝”了它的观众。另外,展示内容和手段的陈旧难以满足和呈现湘江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逐渐沦为新区的“负资产”。主管部门为摆脱先导馆被社会与普罗大众“遗忘”、“边缘化”的艰难处境,对展馆功能重新定位,并全方位更新改造软硬件设施。新的城市馆既是新区对外展示的精神窗口,又是市民日常文化活动的聚集地。

项目在城市中的关系© 存在建筑

湘江新区城市馆© 存在建筑

空间重构

项目设计起源于一个朴素的想法:如何激发建筑空间的活力,使得不同的公共活动能够发生在建筑中随时随地的发生,将建筑空间还给公众与城市。考虑建设成本和周期的种种限制条件,本次设计的空间操作聚焦于保留原有空间的物理架构、重构空间的认知体验。

整体鸟瞰© 存在建筑

设计将建筑核心位置的实物沙盘移除后,将楼板与顶棚打开,使天得以“进入”到建筑内部。天窗与透明膜的设置完成了建筑空间的围合,同时也确保没有阻断对天的感知。一层环绕的墙体全部打开,二层和三层连续错动地设置洞口,保证了中心空间对四周任意空间的通达。昏暗沉浸的展陈空间变为开敞的、带有某种精神的公共空间。

建筑主立面© 存在建筑

人在这里能够感受与自然的联结,享受观展间隙片刻的放松,或是组织一些仪式性的公众活动。通过宽敞的柱间、墙壁的洞口,人可以感知到空间向四周延展流动,准确把握空间的向度。与传统线性流线的展陈空间相比,“透明”的空间组织会减弱游客对未知里程的焦虑,减轻大型展览游览的负担。针对灵活发散式的空间布局,缺少墙体限制的展陈形式也可以摆脱串联式的展厅模式,更加多变。

悬浮与景观化设备用房的对话© 存在建筑

街道与指向© 存在建筑

设计考虑到整体水平向度的空间序列性、竖直方向的交通便利性,设计将原室内景观庭院重构形成竖向的交通空间,将原本扁平的视知觉空间向竖向维度延展。楼梯形式设计为同一方向的单跑楼梯,将传统封闭的交通空间向外拓扑转换,与一部分展陈空间交融,同时借助人在每一层与中心空间的“对话互动”,彻底模糊建筑室内的界限,空间感知伴随路径的游走连续不断。顶部同样采用了天窗加透明膜的构造,强化了竖直向上的意向,延续了公共空间与自然联结的基本母题。

室内交通空间© 存在建筑

顶部采用天窗加透明膜的构造©存在建

几何图式

设计回归几何图式的建筑语言,通过抽象原型的力量创造空间的包容性,强化人在建筑空间中的心理归属感,改变表情过于丰富的拼贴式表达。连续的悬浮的水平向度长墙将原建筑三个沿街主立面包裹起来,底部入口处的导入,边庭的围合同样采用立方体的原型。建筑的三个立面自然形成了平面几何构成。人对复杂建筑的认知还原成纯粹的几何图形的堆叠。南、北两向非主临街立面在不同标高处增加矩形洞口,增加了对内部空间的感知,空间沿洞口垂直方向向内层层套叠。建筑东立面朝向湘江打开,玻璃幕墙回应从展陈到室外景观的连续性。

建筑西北向大坡道入口© 存在建筑

并置与脱离© 存在建筑

悬浮的水平长墙内部围合的是原建筑地景式的植被屋面,设计将屋面替换为室外防腐木地板,与建筑主体维护结构之间形成了半开放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

悬浮的水平长墙© 存在建筑

建筑开敞的东面置入直角三角形的大台阶空间,与西、南向矩形的大台阶空间对比呼应。平台上的坡道与三层平台连接,弱化了建筑竖向维度的界限,强化的建筑的公众属性。四面开洞的立方体被置于主立面的入口处,它们向内拉伸,弱化水平的方向性,强调了“进入”的动势。超尺度悬浮的长墙使立方体的尺度让人更加亲近,接近身体的“包裹感”会使人感到安全和温暖。水面物理性的将建筑和人隔开,而立方体会在人的认知中转变为引桥。

坡道与台阶©存在建筑

材质表情

水平长墙“悬浮”的成立,除了结构的精巧设计,还有对主要材料的反复对比。为了尽可能减少支撑结构,形成悬浮的视知觉认知,墙体立面的材料需要严格控制自身的荷载。最终选择了泡沫铝板和张拉网铝板两种材料形式。泡沫铝板自身具有密度小、抗腐蚀、耐候性强、易安装等优秀的物理、化学性能。成型板材仅12.8毫米的厚度,1200 x 3000的板材两个人可能轻易运输。板材内部根据其加工工艺可形成大小、形状不规则的孔洞,其孔隙率极高。

“悬浮”水平长墙© 存在建筑

墙体内部及原建筑部分外立面采用了张拉网板。这种板材可以根据参数调整起伏和通透的效果,同时具备铝材的其他优秀性能。张拉网板另一个特殊的特性是具有方向性。从一个方向观察时,板材几乎是全透的,当板材旋转180度后,板材变为一个实体,视线几乎无法透过。结合张拉网板与泡沫铝板构成的双层表皮系统使长墙神秘和某种神性。在建筑正立面,因为墙体的双层表皮,几乎没有透光的现象,其内部无法感知,保证了立面的完整性。

起伏和通透的效果© 存在建筑

起伏和通透的效果© 存在建筑

在内部大台阶上,泡沫铝板变为背板的单层立面。通过板材的孔隙,人可以感受到光线肆意的穿透墙体,感知到与外部空间的联系。在内部,人所处的视点观察张拉网板同样理应是通透的,但通过泡沫铝板的光线无法照亮墙体内部空间,所以除了外部空间的微弱的“联系”,人能感知到的依旧是张拉网板环绕带来的完整的空间体验。夜幕降临后,墙体内置的照明系统开始工作,此时充足的照明使墙体内部得以窥见,精密排布的钢结构出现在人的视野里,墙体出现向内“透明”的特质。

材料精确的物理特性使长墙得以悬浮,而其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呈现的不同维度的空间体验使得环绕的长墙成为一个“悬浮的魔盒”。

“空的舞台”© 存在建筑

公共大台阶©存在建筑

公共大台阶© 存在建筑

台阶上的驿站© 存在建筑

为了充分表达“悬浮”的意向,底部的支撑系统与入口引桥,边庭的空间融合,通过考顿钢板与上部铝板的对比,使悬浮感进一步强化。考顿钢板又名耐候钢板,相较于其他钢板其独特的优势便是优秀耐候性,在不做处理的条件下表面会自然反应形成氧化膜。选用这个材料的原因也是其氧化反应的这个过程。考顿钢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原本钢板的本色变为深褐色。内部公共空间则聚集于人。仿木纹金属板因其防火性能使之能成为墙、顶、地通用的材料。人在中心的公共空间就像是置身于自然之中,享受温暖、宁静的空间氛围。

框景中的入口桥© 存在建筑

建筑远眺© 存在建筑

建筑远眺© 存在建筑

项目名称: 湖南湘江新区城市馆

项目类型: 建筑、更新改造

项目地点: 湖南长沙

建成状态: 建成

设计时间: 2021年

建设时间: 2023年

用地面积: 21603平方米

建筑面积: 11720平方米

业主: 湖南湘江新区规划研究和展示中心

设计单位: 地方工作室、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 魏春雨、张光、关明浩

设计团队:

地方工作室: 胡安娜、林玉龙、林卓凡、李朗、欧阳璐、张懿、韦雨彤、曾暐翔、郭少秋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郭健、汪刘英、朱建华、黄频、刘剑、罗轶伦、刘质宽、钟鸣、刘付华、张峰伍俊、罗刚、陈七五

景观: 湖南水立方建筑与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 长沙视码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照明: Tungsten Studio 倘思照明

施工: 湖南建投六建集团(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材料: Alusion泡沫铝、考顿钢、张拉铝网、木纹金属板

摄影师: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孔锦权


jjybzxw 2025-10-26 09:41
湖南湘江新区城市馆:从“负资产”到城市文化新地标

一、项目背景与改造缘起
湖南湘江新区城市馆的前身是2010年建成的“先导区规划展示馆”(简称“先导馆”),由地方工作室设计,仅用6个月快速建成。由于初期功能定位模糊及后期封闭式运营,该建筑在10余年间经历了三次功能变更,导致“打补丁”式的改造引发主体大面积漏水、结构锈蚀等系统性安全隐患。同时,其单一的功能设置和陈旧的展陈手段,使其逐渐沦为新区的“负资产”,与周边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等文化地标形成鲜明反差。

随着湘江西岸洋湖D区成为长沙“艺术文化客厅”,主管部门决定对其进行全方位更新改造,重新定位为集规划展示、宣传教育、服务社会、联系市民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展馆。新的城市馆不仅要成为新区对外展示的“精神窗口”,更要成为市民日常文化活动的聚集地。

二、空间重构:打破封闭,激活公共性
1. 核心空间的“打开”与“引入”
设计团队的核心策略是保留原有空间物理架构,重构空间认知体验。关键动作包括:
- 移除实物沙盘,打开楼板与顶棚:将建筑核心位置的大型实物沙盘拆除,通过开设天窗和透明膜,使自然光“进入”建筑内部,形成开敞的中央公共空间。
- 通透化处理:一层环绕墙体全部打开,二、三层连续错动设置洞口,确保中心空间与四周空间的视觉通达。这打破了传统沉浸式展陈空间的封闭感,营造出开敞、流动的空间氛围。

2. 竖向空间的延伸与交通融合
- 重构室内景观庭院为竖向交通空间:将原扁平的视知觉空间向竖向延展,采用单跑楼梯替代传统封闭交通空间,使楼梯与展陈空间交融。
- 顶部天窗强化竖向意向:通过顶部天窗加透明膜的构造,延续公共空间与自然的联结,使人在游走路径中持续感知空间的连续性。

3. 灵活发散的空间布局
改造后的空间摆脱了线性流线的束缚,形成灵活发散式布局。无墙体限制的展陈形式可适应多变需求,游客可在观展间隙享受片刻放松,或举办小型公众活动。这种“透明”的空间组织有效减轻了大型展览游览的心理负担。

三、几何图式:纯粹语言塑造空间归属感
设计回归几何图式的建筑语言,通过抽象原型创造空间包容性:
- 悬浮的水平长墙:连续的水平向度长墙包裹原建筑三个沿街主立面,底部入口处采用立方体原型围合边庭。南、北立面增加矩形洞口,东立面以玻璃幕墙朝向湘江打开,形成简洁有力的几何构成。
- 大台阶与坡道:东面设置直角三角形大台阶,西、南向设置矩形大台阶,通过坡道连接三层平台,弱化竖向界限,强化建筑的公众属性。
- “悬浮魔盒”的意象:超尺度悬浮的长墙与立方体入口形成对比,泡沫铝板和张拉网铝板构成的双层表皮,在不同角度和时间呈现神秘而富有神性的空间体验。

四、材质表情:轻盈与厚重的对比
1. “悬浮”效果的关键材料
- 泡沫铝板:密度小、抗腐蚀、耐候性强,12.8毫米厚度板材轻盈易安装。其高孔隙率特性使墙体在不同角度呈现通透或实体的效果。
- 张拉网铝板:可通过参数调整起伏和通透度,具有方向性——特定角度全透,旋转后变为实体。双层表皮系统确保立面完整性,夜晚内置照明时则呈现“透明”特质。

2. 底部支撑与内部氛围
- 考顿钢板:用于底部支撑系统与入口引桥,其耐候性使其表面随时间氧化为深褐色,与上部铝板形成材质对比,强化悬浮感。
- 仿木纹金属板:内部公共空间采用防火性能优异的仿木纹金属板,营造温暖、宁静的空间氛围,使人在其中如置身自然。

五、技术与细节:精妙设计实现功能与美学统一
1. 结构精巧支撑“悬浮”视效
为实现水平长墙的“悬浮”感,设计团队通过精巧的结构计算,严格控制材料荷载。泡沫铝板和张拉网铝板的轻量化特性减少了对支撑结构的需求,配合考顿钢板的底部支撑,形成了视觉上的漂浮效果。

2. 光影艺术的深度融合
TS团队的灯光设计结合泡沫铝板和张拉网的特点,运用精准投光技术,在建筑表面营造出如湘江水般波光粼粼的浪漫效果。内部照明系统则在夜晚激活双层表皮,使建筑从“神秘魔盒”转变为“发光灯笼”,进一步强化其地标性。

六、项目成果与社会影响
1. 功能升级与文化地标地位确立
改造后的湖南湘江新区城市馆于2023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布展面积约6400平方米。其独特的“水上悬浮魔盒”造型与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形成“三馆联动”,成为长沙新的文化地标。

2. 科普教育与公共服务功能凸显
城市馆致力于打造“行走的科普课堂”,推出“智探未来·科普寻宝记”等互动活动([2])。通过鲲龙500深海探测模型、北斗导航芯片等展项,结合AR水晶沙盘、全息投影等技术,将科技知识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截至2025年10月,已累计开展儿童科普活动40余场,并荣获长沙市关心下一代科普教育基地等多项称号([2])。

3. 城市更新的成功范例
项目通过保留原建筑主体结构、重构空间认知的方式,在有限成本和周期内实现了功能蜕变。其“温度嵌入”的设计理念([8]),既保留了建筑的历史记忆,又赋予其新的文化附加值,成为城市更新中“老肌理新生”的典范。

七、总结
湖南湘江新区城市馆的更新改造不仅是对一座建筑的技术革新,更是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一次深刻重塑。通过空间重构、几何图式简化、材质创新运用及光影艺术融合,项目成功将一个濒临废弃的“负资产”转变为集展示、教育、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地标。它不仅展现了湘江新区的发展成就,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邀请市民参与其中,在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中埋下科学与报国的种子。正如其设计理念所示,“悬浮的魔盒”不仅是建筑形态的象征,更是新区面向未来、拥抱公众的精神象征。

姜谷粉丝 2025-10-26 13:28
功能与定位

位于湘江西岸,毗邻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形成新区文化地标三角。
总占地32.4亩,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布展面积6400㎡,共4层,集规划展示、教育、市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常设展览主题为“湘江潮涌向未来”,分层展示新区发展规划、科技创新、城市生活及未来愿景。
技术亮点

灯光设计:TS团队通过精准投光技术,使建筑内部光源从泡沫铝板缝隙透出,形成波光粼粼的动态效果,强化几何美学。
展陈技术:运用裸眼3D屏、AR水晶沙盘、数字沙盘(1:1700比例)、沉浸式影像空间等交互技术,增强观展体验。
🧱 二、设计单位背景与特色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资质与实力:拥有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市政工程等多项甲级资质,是全国百强建筑设计院,依托湖南大学土木建筑学科资源。
代表作品:除城市馆外,还设计过国家超算长沙中心、长沙渔人码头、湘江大道滨江风光带(教育部优秀设计一等奖)等地标项目。
地方工作室(魏春雨团队)

设计哲学:深耕湖南地域建筑类型学,从传统民居(如吊脚楼、书院)中提取空间原型(树庭、阶台、连桥等),转化为现代建筑语言。
材料创新:擅长运用本土材料(如水刷石工艺),注重建构逻辑与地域文化表达,代表作包括湖南大学研究生院楼等。
🌐 三、社会影响与文化价值
城市更新示范:项目是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案例,通过建筑与自然景观(湘江)的融合,提升公共空间活力。
文化地标联动:与周边美术馆、艺术馆形成文化集群,推动区域文旅发展,日均吸引大量市民及游客参观。
学术认可:设计理念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地方建造”学术沙龙中获何镜堂、王建国等院士高度评价。
📍 四、参观信息
地址:长沙市湘江西岸,毗邻李自健美术馆。
预约方式:通过“湖南湘江新区城市馆”微信公众号预约,每日18:30停止入馆。
如需进一步了解设计团队其他作品或技术细节,可访问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官网 或查阅学术文献


查看完整版本: [-- 湖南湘江新区城市馆 / 地方工作室 +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3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