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谷粉丝 |
2025-10-25 21:26 |

赵女士年过五十,一直身体不错,退休后更是每天晨练、跳舞、带孙子,生活很是惬意。但最近几个月频繁出现疲倦、眼皮浮肿、尿少,她以为是年纪大了正常现象,直到一次体检中尿常规两个指标异常,医生立刻安排进一步检查,最终被确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 医生坦言:“如果不是这次尿常规查出来,等到出现明显症状再来,可能就晚了。” 这不是个例。很多严重疾病早期“悄无声息”,但身体已经在悄悄发出信号,而尿常规正是捕捉这些信号的重要手段之一。

尿常规检测虽然简单便捷,但能反映的信息却非常丰富。它就像身体的一面“镜子”,可以揭示泌尿系统、肾脏、肝脏、糖代谢等多方面的健康状况。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表示,尿常规是发现肾病、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的“前哨站”,很多人就是通过它才得以及早干预,避免病情恶化。 然而,很多人不重视尿常规结果,觉得“只是尿”,出点问题没什么大不了。其实,有两个指标一旦升高,极可能是身体出了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赵女士的报告中,第一个异常就是尿蛋白升高。 正常情况下,蛋白质分子较大,不应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尿液。如果尿中出现蛋白,说明肾脏的滤过系统已经出现损伤。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专家指出:尿蛋白升高是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伤等疾病的早期信号。如果不加干预,肾功能可能会逐渐恶化,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甚至需要透析。 有研究显示,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慢性肾病,而其中九成以上在早期没有任何明显症状。唯一能够“先一步”发现这些人的,就是尿常规中的尿蛋白指标。

特别提醒:即使只是一点点“微量蛋白尿”,也不是可以忽视的“小问题”。它可能是慢性肾病的早期表现,越早发现、越早干预,肾功能越有可能恢复。 另一个高危信号是尿潜血(潜血+)。 不少人体检时看到“尿潜血阳性”,以为只是“上火”或“劳累”,甚至有人说“我月经刚结束,肯定是污染”,就此一笑置之。但事实上,尿潜血可能隐藏着泌尿系统的大问题。 膀胱癌、肾癌、输尿管癌、结石、泌尿系感染等,都可能导致尿中出现红细胞。尤其是无痛性血尿,更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典型表现。 2022年《中国泌尿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指出:膀胱癌的首发症状中,超六成为“无痛性间歇性血尿”,而很多患者因为没有其他不适,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如果体检发现尿潜血阳性,必须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医生可能会安排尿沉渣镜检、B超、CT或膀胱镜等,切忌自行忽视或用“清热解毒”草药应付了事。 比起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慢性肾病的“隐蔽性”更强。它往往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等到乏力、水肿、尿量减少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 这就是为什么医生强调:尿常规检查不能少,尤其是以下几类高风险人群,每年至少查一次: ·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 · 有家族肾病史的人; · 长期服用止痛药、抗生素等药物的人; · 年龄超过45岁的人群; · 经常出现腰酸、浮肿、尿泡沫多等现象的人。

如果你属于上述人群,即便没有任何不适,也要定期做尿常规筛查。一张小小的报告,可能就能帮你“拦住”一个大病。 当然,有的人尿蛋白或尿潜血升高,可能只是一过性的,比如剧烈运动、发热、感染期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 中华医学会肾病学分会指南建议:首次发现异常后,应在1-2周内复查,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进一步评估,如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检查、肾脏影像学检查等。 如果连续两次都异常,那就不能再等了,越早确诊、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

尿常规就像健康的“报警器”,很多时候,它比症状出现要早得多。尿蛋白升高与尿潜血阳性,是两个不容忽视的信号,可能预示着肾脏、泌尿系统甚至全身慢性疾病的开始。 别让“没感觉”成为你忽视疾病的理由,也别让“等一下”成为延误治疗的借口。 每一次体检报告上的红字,背后都可能是身体在悄悄求救。及时回应,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负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