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谷粉丝 |
2025-10-23 21:16 |
最近网上一则说法突然火了,说现在人得癌症的越来越多,竟然和那一口口蒸出来的馒头有关。原因——酵母。

吃了大半辈子的馒头,难道真的藏着病根?酵母不是好东西吗?还能助消化、促进肠道健康,这一转就变成“致癌嫌疑犯”?事情要真是这么严重,那可不是换口味就能解决的了。 这事不光让人发懵,关键是,背后牵扯的,不只是馒头的问题,而是我们千家万户的厨房、锅灶,还有那套早就习惯了的生活方式。癌症这事,不会凭空冒出来,它总得有个由头。只是,酵母这么常见的东西,真能惹出事来? 之所以有人盯上馒头里的酵母,说到底,是因为对“霉菌”“发酵”“细胞突变”这些词的敏感。听起来都像是跟癌沾边的。尤其是发酵,稍有点生物知识的人都知道,它涉及微生物,细胞变化,甚至可能释放代谢产物。听起来,确实不太让人放心。

但问题就在这儿了。酵母和霉菌根本不是一码事。一个是被人类驯化几千年的“好菌”,另一个才是潜伏在潮湿角落里的“坏家伙”。两者虽然都归在真菌门下,但一个能帮你发面,一个却可能让你食物变质,这差得可不止一点。 真要说致癌,哪轮得到酵母出场?癌症的形成,是细胞突变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这种突变的诱因,主要来自于环境污染、长期接触致癌物、慢性炎症,甚至遗传问题。酵母在蒸腾的锅里早就被高温杀得干干净净,根本没机会留下“后遗症”。 但这事也不是就能一笑了之。有人把锅甩给酵母,更多是因为看到了“馒头+高温+糖分+发酵”的组合,联想到了丙烯酰胺这种被列入2A级致癌物的化合物。确实,某些高温碳水化合物加工过程中,可能会生成这类物质。但——

馒头是蒸的,不是炸的。温度也远远达不到形成大量丙烯酰胺的条件。真正让丙烯酰胺爆表的,是油炸薯条、烤面包、锅巴这类东西,而不是家里锅里冒气的馒头。 那为什么总有人觉得癌症越来越多,是吃出来的?因为这确实没错。只是吃的问题,不是出在酵母这种“老实人”身上,而是出在饮食结构、加工方式、食材来源和吃饭节奏上。馒头只是被推上台的“替罪羊”。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长年累月吃进肚子的加工食品、防腐剂、反复加热的油、腌制发黄的咸鱼,还有那些在明火上烤出焦壳的“香气”。这些才是真正的癌症“温床”。

有些家庭蒸馒头喜欢加糖,加得多了,口感是好了,可血糖也偷偷往上爬。高血糖、高胰岛素状态下,某些癌细胞就像被浇了肥的野草,疯长起来。糖不是直接致癌,但确实能让癌症更“有生气”。 还有一种说法,说酵母发酵过程中会产生酒精、乙醛,这些东西有致癌风险。这话有点道理,但得看剂量。做馒头时的酵母发酵,和酿酒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能产生的酒精极其微量,而且在蒸汽的高温下早就挥发得干干净净。 就像给一盆水里加了一滴酒精,理论上是有,但真要说它能让人“醉”,那只能是想多了。

要真担心“发酵”,不如看看那些长期吃发酵腌制食品的人群。比如高盐的咸菜、臭豆腐、泡菜。这些如果制作不规范,倒是可能产生亚硝酸盐,和胃酸反应后生成亚硝胺,这才是明确的致癌物。 问题不在发酵本身,而在于发酵过程是否干净、规范、低盐。 再说回馒头,如果用了劣质的酵母粉,或者存放过程中受潮发霉,那确实有可能携带霉菌毒素,比如黄曲霉素,这才是真正的隐患。但这不是酵母的错,是保存不当的问题。 那些“看起来没坏”的东西,其实才最危险。有些霉菌毒素无色无味,也耐高温,馒头即使蒸熟了也不能完全分解。

如果面粉受潮,或者酵母粉已经过期,别省那点小钱。一口馒头不贵,一次治疗却可能耗尽积蓄。 癌症不是一顿饭吃出来的,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别盯着馒头不放,把视线放宽一点,看看日常里那些“理所当然”的吃法,才更值得警惕。 比如反复使用的炒菜油,比如每顿都离不开的腌菜,比如饭后那根少不了的烟。这些才是癌症偏爱的“土壤”。 馒头呢?如果是干净的面粉、新鲜的酵母、适当的糖分,蒸出来的馒头,是最朴素、最安全的主食之一。比起街边那些油炸的、烤焦的、调味过头的小吃,它干净得多、安心得多。

馒头的优势还在于,它没什么加工链条。不像香肠、火腿、罐头,从配料表里都能念出一串化学课的内容。 反倒应该担心的,是那些“看起来高级”的“改良面点”——加了各种改性淀粉、乳化剂、香精、增白剂。这些才是你看不见、尝不出,却可能影响身体的“隐形变量”。 不要错怪了酵母,也不要冤枉了馒头。问题不是它,而是我们如何对待这口饭。用心做饭、认真选材、不过度追求口感刺激,这才是对抗癌症的真正底气。

癌症的根,不在馒头里,在生活的每一口疏忽里。真正决定健康的,不是你吃了几顿馒头,而是你每天到底吃的是“食物”,还是“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