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10-05 13:14 |

有些病,它不疼、不痒、不吭声,却悄悄在身体里扎了根。结直肠癌,就是其中之一。 它不像胃病,疼起来翻江倒海;也不像胆结石,一发作让人直不起腰。肠癌早期,很多人几乎感觉不到异常。等到察觉,往往已经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医生反复提醒我们一句话:别以为不疼就不是病。特别是饭后,如果你经常出现下面几种表现,一定要提高警惕。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吃完饭没多久,肚子就开始涨得难受,整个人倦得像被抽了电。一坐下就想睡,偶尔还伴着反胃、腹鸣,甚至立刻跑去厕所。 很多人以为是肠胃功能差,吃点益生菌就好了。但医生说,千万别掉以轻心。 饭后是肠道最活跃的时段。食物进入消化系统,肠道开始“开工”。如果这时候身体反应异常,可能正是肿瘤在作怪。 1. 吃完饭总腹胀、总打嗝

饭没吃多少,肚子却胀得像个皮球,打嗝打个不停。这种感觉如果只是偶尔发生,可能是消化不良。但如果连续一个月以上都这样,就要警惕是肠道受阻。 尤其是中下腹部的闷胀感,往往与结肠肿瘤有关。一些患者甚至在饭后感觉到肚子“有点硬”,但没当回事。 2. 饭后一去厕所就出血,或者总拉不干净

便血≠痔疮。很多人一看到便血,就习惯性以为是痔疮发作。但其实,颜色可以告诉你真相。 鲜红色:多为痔疮或肛裂; 暗红色或黑红色:警惕结直肠癌。 还有一种“信号”更容易被忽视——排便完了总感觉还有残留,老想蹲第二次。这种“排不干净”的感觉,可能是直肠受到肿瘤压迫。 3. 大便形状变细,甚至像“铅笔”一样

如果你发现近期大便明显变细、变扁,甚至像一条细绳一样,而且持续了好几天,不要拖。肿瘤可能已经压迫肠道腔隙,影响了排便通道。 4. 饭后犯困、乏力、脸色苍白 不少肠癌患者在初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怎么睡都不够,怎么吃都没精神。 这是因为肠癌可能造成慢性失血,让身体处于“隐性贫血”状态,导致供氧不足。饭后一旦血液集中到肠道,更容易出现头晕、乏力等情况。

有人说:“不疼的病最可怕。”这句话放在肠癌身上,再准确不过。 结直肠不像胃那样对刺激敏感,也不像心脏那样出点问题就“报警”。肠道的神经分布较少,早期肿瘤往往“悄无声息”地生长。 很多中晚期患者回忆,早期其实就有一些“小信号”,但当时觉得不是事儿: “吃点凉的就腹泻,正常吧?” “便血嘛,肯定是痔疮。” “肚子偶尔涨涨,不碍事。” 结果一查,就是中期结肠癌,甚至已经有转移。

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指出:结直肠癌是中国发病人数第二的癌症,每年有超过40万人新确诊。而其中将近一半的人,确诊时已经是晚期。 以下人群属于高危群体,即使没症状,也应定期筛查: 40岁以上,尤其是长期久坐人群; 有肠癌家族史; 吃肉多、蔬菜少、爱吃腌制品; 有肠息肉、慢性肠炎病史; 经常便血但从不就诊。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建议:45岁以上人群,每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高危人群,每1—2年一次。

肠癌的可怕,不在于它治不好,而是你发现得太晚。 如果能在息肉阶段或早期癌变时发现,治疗效果非常好。数据显示,早期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但一旦拖到晚期,不仅治疗复杂,费用高,还有可能转移到肝、肺等器官。 所以,不是你怕查出问题就没问题,而是你不查,才真的出问题。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明明便血,却说“痔疮老毛病了”;明明腹胀难受,还说“吃坏肚子了”;明明天天拉肚子,却硬扛着不去医院。 健康这件事,最忌讳的就是“拖”。饭后身体给你的所有提示,都是它在“敲警钟”。别等它“喊破喉咙”,你才听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