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10-04 21:10 |

48岁的刘阿姨最近在菜市场买了一份看起来晶莹剔透的“蜜饯梅子”,孩子吃了一口就说“舌头发麻”,她赶紧带着孩子去医院。经过医生检查,孩子没有大碍,但食物样本送检后发现,里面含有硼砂。 其实,像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虽然国家早就明令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硼砂,但在某些小作坊和不规范市场,硼砂依然被当作“传统工艺”的一部分偷偷使用,尤其集中在3类高风险食品中,不少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可能把它带回家。

那什么是硼砂?它到底有多危险?哪些食物最可能含有?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说清楚。 硼砂(Borax),是一种含硼的矿物盐,化学式为Na₂B₄O₇·10H₂O,常被用作清洁剂、防腐剂、杀虫剂,甚至在工业上用于制造玻璃和陶瓷。它本质上是一种化学工业品,不属于食品添加剂。 早年间,由于硼砂能改善口感、延长保质期、增加弹性,一些商贩就把它用在食物里,比如米粉、凉皮、蜜饯。但事实上,硼砂具有明显的毒性,长期摄入可伤害肝肾系统,甚至影响生殖功能。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早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就明确规定:硼砂不得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但问题在于,它容易获取、成本低廉,因此在一些监管薄弱的渠道中,它依然“隐身存在”。 虽然硼砂早就被禁,但它常常以“传统工艺”或“地方特色”的名义混进某些食品中。尤其是以下3种,风险最高。

市场上很多摊贩售卖的手工凉皮、粉条,吃起来筋道爽滑,颜色透亮,但这很可能不是技术好,而是用了硼砂。硼砂能让淀粉制品的质地变得更有弹性,口感更“筋道”。但只要吃进去,哪怕是微量,在体内也难以完全代谢,容易在肝脏、肾脏中蓄积,对儿童尤为不利。 在正规品牌的包装米粉、粉条中,成分表一般都会标注清楚原料来源。但散装、无标识的手工制品,风险最大。 蜜饯类食品本来是用糖腌制的干果,但为了让它们看起来更晶莹剔透、有嚼劲,有些商贩会加入少量硼砂。

硼砂能起到防腐、保持色泽的作用,甚至能让蜜饯“回软”得更慢。但这些都是 以健康为代价换来的外观效果。不少消费者误以为这些是“老味道”“手工货”,殊不知这些“传统”已经和安全脱节。 国内多地市场监管抽检中,蜜饯类食品中硼砂超标的比例,长期居高不下。 你可能没想到,虾仁和鱼丸,也可能含硼砂。原因在于:硼砂能帮助保持弹性,让冻虾仁在解冻后依然“弹牙”,让鱼丸久煮不散。 一些不良商贩还会在腌制鱿鱼丝时加入硼砂,使其口感紧实、颜色漂亮。但这些“改良”,都不被国家允许。

2024年,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对沿海摊贩的抽检中发现,多批次海产制品中硼砂残留超标,其中部分产品未标明加工厂信息,来源不明。 很多人觉得“吃一点没事”,但其实硼砂的危害不在于立刻中毒,而在于长期积累。 《中国居民膳食硼摄入风险评估报告》(2023年)中指出,成年人每日可耐受硼摄入量约为0.16mg/kg体重。也就是说,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最多摄入9.6mg硼。 但你无法控制吃进了多少。某些非法添加食品中,单次摄入硼砂就可能超过每日安全上限数倍。 长期摄入的后果包括: 肝肾损伤:硼砂在体内代谢慢,容易在肝脏、肾脏中蓄积,引发慢性毒性反应; 影响生育:研究显示,硼对男性精子活力有抑制作用,动物实验中可见精子数量减少; 儿童更危险:儿童体重轻、代谢慢,一旦摄入,毒性更强,可能引发呕吐、腹泻、甚至神经系统症状。

一项发表于《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的研究指出,硼砂的慢性毒性在哺乳动物实验中已明确证实,但在人体长期追踪研究中仍缺乏充分数据,因此任何摄入都不推荐。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其实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方法来避免“误吃”。 第一,看标签。 正规食品包装上必须标注完整配料表和生产厂家,如果你买的产品没有成分表,或者只有“XX手工坊”模糊字样,那就要提高警惕。 第二,少买散装。 散装米粉、凉皮、蜜饯、鱼丸这些看起来“新鲜”的食品,如果来源不明、无标签、价格便宜,很可能是非法小作坊产品。

第三,认准“QS”或“SC”标志。 这是食品安全生产许可编号,正规厂家必须拥有。如果产品上没有这些编号,建议不购买。 第四,孩子最好别吃“口感特别好”的蜜饯或鱼丸。 尤其是那种吃起来特别有弹性、特别鲜艳的,可能就经过了非法处理。儿童体质更脆弱,一口就可能超过安全阈值。 很多人买吃的东西,图的是口感、颜色、价格,但我们常常忘记,真正值得花钱的是安全。

硼砂不会告诉你它藏在哪,但你可以通过看标签、选正规品牌、拒绝“三无产品”来远离它。别用感官去判断食物的好坏,健康从来不是靠“好吃”来衡量的。 如果你发现有疑似非法添加的食品,建议及时拨打12315举报。这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更多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