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10-03 11:45 |

糖尿病人最怕什么?除了血糖高,更怕身体“干”! 嘴干、舌燥、口苦、尿频、皮肤干裂……这些症状,有些人以为是“天气热”“喝水少”,其实是身体在告诉你:津液亏了。 而很多糖尿病人,不是死在血糖高,而是死在糖耗津伤阴没被重视。 最近,一个中医方子被很多医生推荐,甚至有老中医感叹:“比六味地黄丸还猛!”到底是什么来头?

糖尿病的核心病机,在中医里用四个字概括:消渴证。 意思是——喝得多、吃得多、尿得多,人却在瘦,身体像被火烧一样,把津液一点点蒸干。 现代医学也证明,高血糖状态下,肾脏会加快排水排糖,导致体液大量流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人总是口干、夜尿频、眼干、皮肤痒。 更严重的,还会发展为阴虚火旺、肝肾亏虚,这时候再用六味地黄丸,已经远远不够了。 说的就是:生脉散加减方。

别看它名字温和,其实是个“猛将”,三味药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人参:大补元气,提升胰岛功能; 麦冬:养阴生津,润燥清虚热; 五味子:敛汗止渴,护津不外泄。 这个方子最早是为气阴两虚、久病体虚的人设计的,后来被证实对糖尿病人非常适合,尤其是那种口干咽燥、心悸乏力、动辄出汗的患者。 不少中医院会根据病人情况,加减使用,比如:津液亏得厉害,加沙参、玉竹;尿频尿急,加山药、芡实;烦热盗汗明显,加地骨皮、牡丹皮。

六味地黄丸是公认的肾阴虚代表方,但它偏于“滋阴补肾”,对津液生化力度不大。 而生脉散更侧重于“生津止渴、固表敛汗”,三味药组合,既补气又养阴,能从根上解决糖尿病人“津液干涸”的问题。 很多医生在临床上观察到:用生脉散的糖尿病患者,口干症状改善更快,夜尿次数减少,甚至血糖也更稳定。 关键是,它温和平补,不容易上火、不刺激肠胃,适合长期调理。 1. 不要等口渴才喝水

高血糖状态下,身体排水超快,等到口渴才喝水,已经晚了。建议糖尿病人少量多次饮水,每天保持1500-2000ml。 2. 保持口腔湿润 可以含点无糖话梅、生津草药,如乌梅、甘草片,也可以用盐水漱口,减少口干感。 3. 饮食不能太“燥”

少吃炸物、烧烤、辛辣、坚果等“燥热”食物,建议多吃富含水分的蔬菜水果,如黄瓜、冬瓜、雪梨、山药等。 很多糖尿病人听说六味地黄丸“补肾”,就自己买来吃,结果越吃越上火,喉咙干、舌苔厚、便秘。 其实六味地黄丸只适合纯肾阴虚证,如果你同时有气虚、津液亏、虚热外泄,就不适合单用它。

这时候,生脉散加减方反而更稳妥,医生会根据你的体质、症状来精准调配,才是靠谱做法。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靠“降糖药+饮食控制”,但中医认为:调津养阴、固护脾肾,是长期稳定的根本。 生脉散虽然是个“老方子”,但它被越来越多医生重视,正是因为它能从根上调节人体“水的代谢”。 尤其是那些口干、出汗、乏力、眼涩、尿频的糖尿病人,不妨咨询医生,看看是否适合这个方子。

糖尿病不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是一场“慢性脱水”的拉锯战。 别等到皮肤裂了、眼睛干了、夜里起夜无数次,才反应过来:津液已经亏空。 比起盲目吃补药,不如问问医生,这个“生脉散加减方”,是不是你该用的那一碗“救津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