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10-03 11:40 |
42岁,说年轻也不年轻,说老也不算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事业爬坡的年纪,突然被医生宣判“尿毒症”四个字,谁不崩溃?那天他坐在诊室里,眼圈发红,喃喃一句:“我真不知道,身体早就给我信号了,我就是不当回事儿。”这样的反应,我见得多了。有点像水管漏水,刚开始墙角冒点潮,没人在意,等到墙皮鼓起一片、地板翘起来,才发现——坏了,根子烂了。尿毒症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是“多年经营”的结果,默默潜伏,直到有一天,整条“肾脏工厂”彻底罢工。

很多人以为肾不好就是小便有泡沫、尿频尿急。那都已经是“中后期”的信号了。在早期,肾脏出问题可能安安静静地,只是你吃饭没胃口、晚上睡觉老醒、莫名其妙地觉得累。你以为是压力大、没休息好,殊不知,身体已经在拼命用“旁门左道”维持平衡。 那位42岁的男士,后来我细问了他的生活,发现问题一箩筐。三高缠身,尤其是高血压,已经十年了,但他图个“年轻扛得住”,药吃吃停停,血压经常飙到160以上。 你以为高血压只是让你头疼?不,它像个不讲理的邻居,一点点把肾小动脉“挤压变窄”,日子久了,肾脏供血不畅,肾单位一个个“退休”,最后全体罢工。

还有个细节特别典型。他说近两年早上起来总是眼皮肿、脚踝也有点浮肿,穿鞋感觉紧。他老婆还笑他是不是喝酒喝得太多了。其实这就是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的表现。 肾脏原本像个筛子,该过滤出去的废物、毒素、代谢产物,它都一视同仁地打包送走。但当这个筛子破了,蛋白漏了出来,水分潴留,浮肿就来了。 很多人以为肾不好会痛,这是误区。肾脏这个器官,特别“沉默”。哪怕它只剩下20%的功能,也不一定有明显不适。就好比一个公司,员工都走差不多了,但前台还在营业,顾客还看不出问题。等到你发现问题的时候,肌酐、尿素氮飙升,肾功能已经差到只能靠透析续命。

说到这里,其实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天天吃外卖、重口味、咸得发齁;饮料代替白水,甜的、奶茶、碳酸,轮番上阵;身体胖了,血脂高了,嘴上说“减肥”,手上还拿着炸鸡和啤酒。这些生活习惯,就像一把把小刀,一点点在切你的肾。 你知道吗?中国的慢性肾病患者已经超过1.3亿,其中大多数人自己都不知道。根据《柳叶刀》(TheLancet)一项中国队列研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用药不当,是导致慢性肾病的五大危险因素。而在这其中,尤其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堪称最毒的“温柔刀”。 就拿糖尿病来说,血糖高了,血液变得“粘稠”,毛细血管壁变厚,肾小球过滤系统被高压冲刷,时间一长,滤过功能下降,蛋白从尿中漏出,形成糖尿病肾病。这种病,早期没有症状,但一旦进入“临床蛋白尿期”,就很难逆转。

你以为控制血糖就是少吃点糖?其实糖尿病的“糖”,不是你嘴里的糖,而是你血里的葡萄糖。升糖最快的,是精白米面、含糖饮料、过度加工的零食。少喝奶茶远比你少放糖重要得多。 再说回饮食。很多人爱吃咸,其实高盐饮食是肾脏的死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钠摄入不超过5克,但大多数中国人日常摄入量是这个的两倍甚至三倍。 你以为是炒菜咸?不,真正的问题是各种酱料、腌制品、外卖调味。那位查出尿毒症的男士就说,自己三餐基本靠外卖,咸得能舔出高血压。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问题:乱吃药。尤其是止痛药、消炎药、保健品。你头疼、腰疼、牙疼,随手就来一片布洛芬、双氯芬酸,觉得没事儿,吃了不疼就行。 可你不知道,这些药物长期使用,特别是在饮水少、肾功能本就弱的人身上,会加重肾小管的负担,甚至造成急性肾损伤。 就连一些传统中药,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伤肾。例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已经明确与肾脏损伤相关。现在正规中医院都早就不用这些含毒性的草药了,但有些人还在私下抓药,一抓一大包,喝得“心安理得”,结果肾功能一落千丈。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有点后怕?其实啊,身体早就给我们发信号了,只是我们太忙、太懒、太“大意”。比如你总是觉得累、脸色发黄、皮肤干痒、晚上睡不好、早起浮肿、尿液泡沫多、尿量忽多忽少,甚至吃不下饭,这些都可能是肾功能下降的“灯号”。 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不是喊口号式地“健康生活”,而是具体点、实在点。你可以试着一周做几顿饭,用点低钠盐,减少用酱油、蚝油、酱料调味,少吃腌菜。你可以尝试每天喝足够的水,别等口渴了才喝,尤其是早上起床后那一杯水,对肾脏代谢特别重要。 身体发胖了,不用一下子狠减,从每天晚饭少吃半碗米饭开始,把饮料换成白开水、绿茶,慢慢来,一点点改善。你血压高?别只靠药,也别偷懒不量血压,买个电子血压计,早晚测一次,把血压控制在140/90以下,是保护肾最有力的工具。

你还可以做个简单的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化验,花不了多少钱,也不需要空腹,就能监测尿蛋白、肌酐、尿素氮这些关键指标。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三个月查一次,是对自己负责。 你要真怕查出问题,那只能说,你更该查。因为早发现早干预,肾脏还有机会保住;等到肌酐上了300、尿素氮飙升,就只能靠透析维持。而透析,不但费用高,还极其影响生活质量,每周三次,每次四小时,像被绑在机器上生活。 我有个病人,40多岁透析五年,他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痛痛快快地喝一瓶水。”我们每天想的是喝奶茶、喝酒、喝咖啡,人家想的,只是一口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