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10-01 14:30 |
56岁的林阿姨住在福建泉州,平日里开朗爱笑,退休后天天跳广场舞,还常说:“我身体好得很,水果多吃点就能排毒。” 她确实看起来很健康,身材匀称,精神头也足。跳舞回来总要吃些水果,尤其喜欢榴莲、葡萄和水果干。家人一直觉得她生活规律,怎么也不会跟“癌症”扯上关系。 可去年年底,林阿姨突然开始没胃口,有时一整天不吃饭,只喝点果汁。她以为是肠胃炎,没理会。两个月后,她瘦了十多斤,眼睛开始泛黄,腹部胀得像鼓一样。 去医院一查,竟是晚期肝癌,已经无法手术。她的丈夫在病房外一夜没合眼,反复念叨一句话:“我早就该劝她查查了……”

肝癌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中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全球第一,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肝癌病例约41万例,其中超八成为晚期。 像林阿姨这样的人并不少见。身体表面看不出问题,生活习惯也不算糟,可忽视了几个关键点——长期肝脏负担过重、缺乏筛查、饮食结构失衡。 很多人像林阿姨一样,把水果当“养生神器”。但过量吃水果,特别是高糖水果,会让肝脏压力变大。

水果中的果糖主要在肝脏代谢,摄入过多会造成肝脏脂肪堆积,久而久之,可能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这是肝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尤其是榴莲、葡萄、荔枝、香蕉等高糖水果,过量摄入会导致肝功能受损。而林阿姨每天吃水果当正餐,还喜欢喝浓缩果汁,完全忽视了糖分摄入。 跳广场舞能锻炼身体,增强心肺功能。但再怎么运动,也不能替代器官筛查。尤其是肝脏这种“沉默器官”,出问题时往往已经太晚。 林阿姨自认为身体健康,从不做肝功能检查,也没做过肝脏彩超或甲胎蛋白(AFP)检测。这两个检查对发现早期肝癌非常关键,价格也不贵。 每年一次肝脏筛查,对40岁以上人群特别重要,尤其是有脂肪肝、乙肝病史、长期饮酒或家族肝癌史的人群,更不能忽视。

林阿姨最初只是没胃口、乏力,和普通的胃病没啥区别。但这其实是肝癌常见的早期症状,只是很容易被误解为“小毛病”。 第一是假“胃病”。肝癌早期可能出现腹胀、食欲下降、恶心,很多人以为是胃炎、消化不良,吃点胃药就算了。 第二是假“减肥”。体重短时间明显下降,不是变瘦,而是代谢紊乱的信号。肝脏无法合成足够的蛋白质,导致肌肉流失。 第三是假“疲劳”。肝功能下降会导致解毒能力减弱,体内毒素堆积,人就会感到持续疲惫、注意力不集中。

她既没有肝病家族史,也不抽烟喝酒,为什么还是得了肝癌? 1. 高糖饮食 林阿姨长期以水果代餐,摄入大量果糖,加重肝脏负担。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可能在这种饮食下悄悄形成。 2. 缺乏蛋白质摄入 她以水果为主食,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肝细胞修复和代谢都离不开蛋白质,长期缺乏会让肝功能下降。 3. 不体检、不筛查 她从不做体检,觉得“自己没事”。但肝癌不是靠“感觉”能预防的,必须靠定期筛查发现。

很多人误以为肝癌是男性高发,女性不用太担心。但女性同样面临风险,尤其是绝经期后,雌激素保护作用下降,肝细胞更容易受损。 更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更容易忽视身体异常,常把疲劳、食欲差归结为“更年期”或“情绪问题”,结果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第一,控制糖分摄入 不只是甜点,水果、饮料、果汁都算。每天水果不超过200g,尽量选择低糖种类,比如火龙果、柚子、猕猴桃。

第二,补充优质蛋白 推荐鸡蛋、豆腐、鱼类、牛奶等,不仅能增强免疫力,还能帮助肝细胞修复。 第三,定期筛查肝功能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肝功能+彩超+甲胎蛋白检查。特别是有肥胖、脂肪肝、糖尿病或乙肝史的,更要重视。

林阿姨的离世,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错事”,而是因为她忽视了风险,误信了表象。生活方式再“健康”,只要忽略了身体的信号和检查,就可能一步错,步步错。 她丈夫哭着说:“她不是不爱惜身体,她只是太相信自己不会生病。”可健康这事,从来不是靠“感觉”。 我们能做的,就是少一点侥幸心理,多一点主动筛查。身体不是等出问题才去修,而是平时就要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