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一生跟随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坡对玄宗落井下石呢[11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一生跟随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坡对玄宗落井下石呢[11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09-13 17:28


传统史书将马嵬驿之变简单定性为士兵哗变,但深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真相,却令人不寒而栗。这绝非一次偶然的兵变,而是一场针对唐玄宗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令人震惊的是,连唐玄宗最信任的禁军统领陈玄礼都牵涉其中。

据史料记载,当时唐玄宗仓皇出逃,随行物资准备严重不足。沿途地方官员纷纷逃散,导致皇室成员和护卫部队陷入极度困境。皇室成员尚能依靠百姓接济勉强果腹,而普通士兵则饱受饥饿之苦。更令人心酸的是,这些将士被迫抛妻弃子,跟随皇帝逃往蜀地,内心积压的怨愤可想而知。就在这人心惶惶之际,杨国忠的出现成为了导火索。

当时,一群来自西域的使节因战乱滞留长安,被迫随驾西行。这些异国使者同样饥肠辘辘,向杨国忠讨要食物。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双方爆发激烈争执。这一幕恰好被满腔怒火的士兵们目睹,他们本就对杨国忠恨之入骨,此刻更是怒火中烧。一个名叫张小敬的士兵趁机高喊:杨国忠勾结胡人谋反!这一声呐喊如同火星落入干柴,瞬间点燃了士兵们的怒火。禁军一拥而上,当场将杨国忠处死。

事态迅速升级,愤怒的士兵们接连杀害了杨国忠的家人,包括其妻子、儿子,以及杨贵妃的两位姐姐。甚至连无辜的御史大夫魏方进也未能幸免。随后,士兵们将唐玄宗的行宫团团围住。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唐玄宗派陈玄礼前去查探。陈玄礼回报称士兵们要求处死杨贵妃,理由是担心杨氏家族日后报复。尽管唐玄宗百般辩解杨贵妃与朝政无关,但在陈玄礼和高力士等人的劝说下,最终不得不赐死爱妃。

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场因士兵情绪失控引发的悲剧。但细究之下,诸多疑点表明事情绝非如此简单。最可疑的是,作为储君的李亨在整个事件中异常低调。事实上,种种迹象表明,他才是这场政变的幕后主使。普通士兵不可能有如此周密的计划,更不敢贸然威胁皇帝。从后续发展来看,李亨确实借此机会从父亲手中夺取了权力。

陈玄礼在此事件中的角色尤为耐人寻味。作为禁军统帅,他不可能对如此大规模的兵变毫不知情。更反常的是,他非但没有安抚士兵,反而站在士兵立场劝说唐玄宗。这显然不符合一个忠诚将领的行为逻辑。合理的解释是,陈玄礼早已与李亨达成默契。

促使陈玄礼背叛旧主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家国大义,二是个人利害。虽然陈玄礼深受唐玄宗信任,但面对安史之乱的危局,他不得不为国家前途考虑。唐玄宗在危机中的一系列失误已使其失去民心,而李亨则被视为中兴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陈玄礼选择支持李亨,实为形势所迫。

值得注意的是,李亨最初可能计划直接逼迫唐玄宗禅位。但在陈玄礼的反对下,最终改为较为温和的权力过渡方案。这种妥协虽然避免了父子直接冲突,但也为日后的政治分裂埋下隐患。李亨之所以能迫使陈玄礼合作,关键在于他实际掌控了大部分禁军。当时随行的三千禁军中,只有一千人直属陈玄礼,其余都由李亨及其子掌控。这种军力对比使陈玄礼不得不妥协。

综上所述,马嵬驿之变绝非简单的士兵哗变,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权力更迭。在这场政变中,陈玄礼既实现了扶持新君的政治抱负,又保全了对旧主的最后忠诚。这种微妙的平衡,正是古代政治博弈的典型写照。


jjybzxw 2025-09-13 19:49
马嵬驿之变:权力更迭背后的真相

马嵬驿之变,作为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传统史书往往将其简单定性为士兵哗变。然而,深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真相,却令人不寒而栗。这绝非一次偶然的兵变,而是一场针对唐玄宗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令人震惊的是,连唐玄宗最信任的禁军统领陈玄礼都牵涉其中。

事件背景

据史料记载,当时唐玄宗仓皇出逃,随行物资准备严重不足。沿途地方官员纷纷逃散,导致皇室成员和护卫部队陷入极度困境。皇室成员尚能依靠百姓接济勉强果腹,而普通士兵则饱受饥饿之苦。更令人心酸的是,这些将士被迫抛妻弃子,跟随皇帝逃往蜀地,内心积压的怨愤可想而知。

导火索:杨国忠的出现

就在这人心惶惶之际,杨国忠的出现成为了导火索。当时,一群来自西域的使节因战乱滞留长安,被迫随驾西行。这些异国使者同样饥肠辘辘,向杨国忠讨要食物。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双方爆发激烈争执。这一幕恰好被满腔怒火的士兵们目睹,他们本就对杨国忠恨之入骨,此刻更是怒火中烧。一个名叫张小敬的士兵趁机高喊:“杨国忠勾结胡人谋反!”这一声呐喊如同火星落入干柴,瞬间点燃了士兵们的怒火。禁军一拥而上,当场将杨国忠处死。

事态升级与杨贵妃之死

事态迅速升级,愤怒的士兵们接连杀害了杨国忠的家人,包括其妻子、儿子,以及杨贵妃的两位姐姐。甚至连无辜的御史大夫魏方进也未能幸免。随后,士兵们将唐玄宗的行宫团团围住。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唐玄宗派陈玄礼前去查探。陈玄礼回报称士兵们要求处死杨贵妃,理由是担心杨氏家族日后报复。尽管唐玄宗百般辩解杨贵妃与朝政无关,但在陈玄礼和高力士等人的劝说下,最终不得不赐死爱妃。

背后的主谋:李亨

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场因士兵情绪失控引发的悲剧。但细究之下,诸多疑点表明事情绝非如此简单。最可疑的是,作为储君的李亨在整个事件中异常低调。事实上,种种迹象表明,他才是这场政变的幕后主使。普通士兵不可能有如此周密的计划,更不敢贸然威胁皇帝。从后续发展来看,李亨确实借此机会从父亲手中夺取了权力。

陈玄礼的角色

陈玄礼在此事件中的角色尤为耐人寻味。作为禁军统帅,他不可能对如此大规模的兵变毫不知情。更反常的是,他非但没有安抚士兵,反而站在士兵立场劝说唐玄宗。这显然不符合一个忠诚将领的行为逻辑。合理的解释是,陈玄礼早已与李亨达成默契。

促使陈玄礼背叛旧主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家国大义,二是个人利害。虽然陈玄礼深受唐玄宗信任,但面对安史之乱的危局,他不得不为国家前途考虑。唐玄宗在危机中的一系列失误已使其失去民心,而李亨则被视为中兴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陈玄礼选择支持李亨,实为形势所迫。

李亨与陈玄礼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李亨最初可能计划直接逼迫唐玄宗禅位。但在陈玄礼的反对下,最终改为较为温和的权力过渡方案。这种妥协虽然避免了父子直接冲突,但也为日后的政治分裂埋下隐患。李亨之所以能迫使陈玄礼合作,关键在于他实际掌控了大部分禁军。当时随行的三千禁军中,只有一千人直属陈玄礼,其余都由李亨及其子掌控。这种军力对比使陈玄礼不得不妥协。

结论

综上所述,马嵬驿之变绝非简单的士兵哗变,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权力更迭。在这场政变中,陈玄礼既实现了扶持新君的政治抱负,又保全了对旧主的最后忠诚。这种微妙的平衡,正是古代政治博弈的典型写照。



查看完整版本: [-- 一生跟随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坡对玄宗落井下石呢[11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