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以避暑山庄闻名天下的承德为何夏天不适合避暑 [7P] --]

武当休闲山庄 -> 生活妙招 -> 以避暑山庄闻名天下的承德为何夏天不适合避暑 [7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527801728 2025-08-07 21:31



承德以避暑山庄而闻名天下,是过去皇室贵族夏天避暑的地方,几百年来享有盛名,本来应该是一个消夏避暑的好地方,但夏天去过承德的人都会反映这里很热,与其历史上的盛名形成较大的反差,以避暑山庄成名的承德为何夏天不适合避暑?



与当时的历史气候背景有关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康熙年间),地理上属燕山腹地,比北京海拔高200米,昼夜温差要更显著些,当时的气候处于16世纪至19世纪全球性气温下降的小冰河期尾声,华北地区的夏季均温比现在要低2-3℃,据清代文献记载,承德"盛夏无暑,七月流火",“六月需夹衣”,那时候的承德比现在要凉爽。



避暑山庄因建筑设计科学,自身有避暑功能。

避暑山庄选址在武烈河畔,湖区面积大,水面积占了全园的1/3,利用大面积的水体蒸发,本身就有降温效应,这是其一;其二是山庄建筑材料大都选用楠木等热惰性材料,配合"冷巷"式通风设计,有一定的降温功能;其三就是山庄绿化植被丰富,像72景中的"万壑松风""梨花伴月"等很多景点均利用植被遮阳,以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避暑山庄的小气候,夏天实测比外界足足低了3-5℃。



最关键的是承德市区海拔太低,避暑更近乎于传说。

承德位于燕山北麓,地势呈西北向东南阶梯状下降特征,虽地形海拔跨度较大(200-1200米),但承德市区却处在武烈河沿岸的山间盆地,实际海拔只有350米,这个海拔夏天想凉爽很难,因为国内凡是能避暑的地方,海拔没有低于1000米的,如1890米的昆明,1100米的贵阳,更不用说2200米的西宁,还有本省的最佳避暑地张家口,随便找个能避暑的地方海拔都没有低于1000米的,所以承德能避暑,从海拔高度来说,就是一个传说。



现代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承德夏天的炎热感。

近30年来承德市区扩张了4.7倍,沥青覆盖率从原来的12%增至37%,武烈河的径流量减少了60%,水体降温效应大幅度削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加剧了城市的炎热化,近些年来,承德6月份大于35℃高温的平均达4.7天,这个月过去的17天中,31度以上高温就占了12天 。



承德也有夏天清凉能避暑的地方。

虽然承德市区夏天热,不太适合避暑,但在承德下辖的7个县中,不乏清凉的避暑之地: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承德夏天最凉快,最适合避暑的地方,这里海拔在1500米以上,7月平均气温仅 17-20℃,夜间可降至 12-15℃,需穿长袖甚至薄外套,尤其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有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树荫下比阳光直射区凉快 6-8℃,还有御道口牧场、七星湖等水域周边体感温度更低,而且避暑配套成熟,民宿、度假村众多,适合长住避暑。



丰宁满族自治县,这里属坝上草原,被称为京北第一草原,7-8月的平均气温只有 18-22℃,昼夜温差大,草原地带常有微风,体感舒适,离北京更近,比围场更便捷,适合骑马、露营,缺点是夏天旺季游客较多,价格也稍贵,植被也不如围场茂密。



承德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人文古迹众多,还有丰富的草原文化和茂密的森林,虽然市区夏天热,但城外却藏着一份清凉,如果有时间,不妨选择“山庄晨游+坝上草原” 的最佳组合,既能感受历史,又能享受真正的凉爽。

jjybzxw 2025-08-07 23:36
承德为何夏天不适合避暑?

承德以避暑山庄闻名天下,是过去皇室贵族夏天避暑的地方,几百年来享有盛名。然而,夏天去过承德的人都会反映这里很热,与其历史上的盛名形成较大的反差。那么,为什么以避暑山庄成名的承德在夏天并不适合避暑呢?

1. 历史气候背景的变化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康熙年间),地理上属燕山腹地,比北京海拔高200米,昼夜温差要更显著些。当时的气候处于16世纪至19世纪全球性气温下降的小冰河期尾声,华北地区的夏季均温比现在要低2-3℃。据清代文献记载,承德"盛夏无暑,七月流火",“六月需夹衣”,那时候的承德比现在要凉爽。

2. 避暑山庄的建筑设计

避暑山庄选址在武烈河畔,湖区面积大,水面积占了全园的1/3,利用大面积的水体蒸发,本身就有降温效应。这是其一;其二是山庄建筑材料大都选用楠木等热惰性材料,配合"冷巷"式通风设计,有一定的降温功能;其三就是山庄绿化植被丰富,像72景中的"万壑松风""梨花伴月"等很多景点均利用植被遮阳。以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避暑山庄的小气候,夏天实测比外界足足低了3-5℃。

3. 承德市区海拔太低

承德位于燕山北麓,地势呈西北向东南阶梯状下降特征,虽地形海拔跨度较大(200-1200米),但承德市区却处在武烈河沿岸的山间盆地,实际海拔只有350米。这个海拔夏天想凉爽很难,因为国内凡是能避暑的地方,海拔没有低于1000米的。如1890米的昆明,1100米的贵阳,更不用说2200米的西宁,还有本省的最佳避暑地张家口,随便找个能避暑的地方海拔都没有低于1000米的。所以承德能避暑,从海拔高度来说,就是一个传说。

4. 现代城市热岛效应

近30年来承德市区扩张了4.7倍,沥青覆盖率从原来的12%增至37%,武烈河的径流量减少了60%,水体降温效应大幅度削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加剧了城市的炎热化。近些年来,承德6月份大于35℃高温的平均达4.7天,这个月过去的17天中,31度以上高温就占了12天。

5. 承德周边的避暑胜地

虽然承德市区夏天热,不太适合避暑,但在承德下辖的7个县中,不乏清凉的避暑之地: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承德夏天最凉快、最适合避暑的地方。这里海拔在1500米以上,7月平均气温仅17-20℃,夜间可降至12-15℃,需穿长袖甚至薄外套。尤其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有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树荫下比阳光直射区凉快6-8℃。还有御道口牧场、七星湖等水域周边体感温度更低。避暑配套成熟,民宿、度假村众多,适合长住避暑。

- 丰宁满族自治县:这里属坝上草原,被称为京北第一草原。7-8月的平均气温只有18-22℃,昼夜温差大,草原地带常有微风,体感舒适。离北京更近,比围场更便捷,适合骑马、露营。缺点是夏天旺季游客较多,价格也稍贵,植被也不如围场茂密。

结论

承德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人文古迹众多,还有丰富的草原文化和茂密的森林。虽然市区夏天热,但城外却藏着一份清凉。如果有时间,不妨选择“山庄晨游+坝上草原”的最佳组合,既能感受历史,又能享受真正的凉爽。

姜谷粉丝 2025-08-08 09:16
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背景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是中国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它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89年,于1792年建成,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建造目的与选址
避暑山庄的建造不仅是为了皇帝的消夏避暑,还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康熙皇帝选择在承德建造避暑山庄,是因为承德位于热河区域,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东连山海关,西接蒙古高原,北面则是广阔的草原与长城的关隘。这一选址使得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维系北疆稳定的前沿之地,同时也是安抚蒙古、巩固北疆的桥梁。

文化与政治功能
避暑山庄不仅是皇帝的避暑胜地,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场所。康熙皇帝利用这座山庄作为联结满蒙的纽带,不断邀请蒙古首领来此地朝觐,接受清廷的赐宴和馈赠。通过这种方式,康熙皇帝加强了与蒙古各部的关系,巩固了清朝对北疆的控制。此外,避暑山庄也是清朝处理民族事务的会客厅,乾隆皇帝在此接见过多位政教首领、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外国使节。

建筑特色与布局
避暑山庄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汉、满、蒙三族文化的融合。山庄按中国地理形貌选址设计,以西北山区、东南湖区、北部平原区的地貌构成中国版图的缩影。山庄造园取法自然,不假雕饰,120余组建筑掩映于山水草木之间,构成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的壮美景观。宫殿区和苑景区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苑景区又分为湖区、平原、山峦三个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
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价值,避暑山庄及其周围的寺庙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瑰宝。

承德避暑山庄不仅是一个皇家园林,更是清朝政治、军事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避暑山庄的设计理念
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设计理念独特,融合了南北方的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最高成就。以下是避暑山庄设计理念的几个关键方面:

融南化北,移天缩地
避暑山庄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融南化北于一处,移天缩地在君怀”4。这意味着在避暑山庄中,南方的园林艺术和北方的自然景观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山庄内的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则象征北方的名山。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展现了清朝皇帝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包容和喜爱,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师法自然,因地制宜
避暑山庄的营造理念强调“师法自然”,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2。这种设计理念使得避暑山庄的建筑和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山庄的整体布局分区明确,景色丰富,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

天人合一,风水宝地
避暑山庄的选址和设计还深受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影响。山庄位于武烈河西岸,河流蜿蜒曲折,自北向南穿城而过,具有“山环水抱”,“玉带环腰”之气场。这种布局被认为是一个“风水宝地”,能够“藏风聚气”,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康熙皇帝在选择和设计避暑山庄时,不仅考虑了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还融入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寓意。

文化融合,民族团结
避暑山庄不仅是皇家园林,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象征。山庄周围的12座寺庙(统称外八庙)汇聚了多民族建筑精华,包括藏传佛教、蒙古族、维吾尔族和汉族的建筑风格。这些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数字化保护与创新表达
近年来,承德市持续推进古建修缮与文修工程,让历经沧桑的宫墙庙宇重焕昔日风华。同时,避暑山庄的文物保护、展示和利用也进入了数字化新阶段,通过数字化复原技术,使古建筑得以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

避暑山庄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融合了南北方的建筑风格,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哲学思想。这些设计理念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避暑山庄建筑风格的多元融合与文化体现
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既彰显皇家气派,又融合多民族与地域特色,形成了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的独特风貌。其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多民族建筑元素的融合共生
汉族传统为主体:建筑以汉族传统形制为基础,广泛采用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等屋顶形式,如正宫午门的歇山顶配黄色琉璃瓦,尽显皇家威严;东宫钟鼓楼的硬山顶青瓦白墙,则凸显古朴典雅。
多民族元素创新:吸收蒙古、藏、维吾尔等民族建筑特色,如普陀宗乘之庙融合汉藏蒙风格,其建筑装饰与布局体现了边疆民族文化与中原传统的交融。
装饰艺术的多元表达:石雕、木雕、砖雕中既有汉族传统的龙凤纹饰,也有藏传佛教的吉祥图案,如石狮雕刻既有威严造型,也有活泼的民俗形象,展现多民族审美趣味的融合。
地域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山水地貌的巧妙利用:山庄依承德北部山川地貌而建,以山为屏、以水为镜,形成“山中有园,园中有山”的格局。湖泊区以6.5万平方米的镜湖为中心,金山亭、碧波亭等建筑与湖岸垂柳相映成趣;山峦区以596米的锤峰为制高点,普陀宗乘之庙依山而建,强化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结合。
丹霞地貌的景观融合:利用承德独特的丹霞地貌,棒槌峰、双塔山等自然景观成为园林借景的重要元素,使建筑与原生态地形浑然一体

地方工艺的彰显:建筑装饰中大量采用承德本地石雕、木雕工艺,如东宫钟鼓楼的木雕龙凤呈祥图案,既具艺术价值,又体现地域文化底蕴。
皇家气派与园林意境的平衡

宫殿建筑的威严布局:正宫、东宫、西宫等宫殿群规模宏大,正宫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采用黄色琉璃瓦与对称式布局,凸显皇权至高无上。
园林设计的雅致格调:通过水体、植被与建筑的搭配营造皇家休闲氛围,如万树园模拟原始森林景观,湖区通过岛、堤、桥划分水面空间,形成动静结合的水景体系。

象征体系的文化表达:建筑色彩以黄色为主色调,辅以青、绿等色,既符合皇家规制,又通过松、竹、梅等植物寓意品德高尚,体现“皇家园林”与“文人园林”的双重特质。

建筑技艺与实用功能的结合
屋顶形式的功能性设计:歇山顶广泛应用于60余座建筑,其坡面设计兼具防水与保温功能,适应北方气候特点;卷棚顶则通过柔和曲线增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工程技术的精细考量:湖区驳岸与护坡采用严格的防渗漏设计,通过水心榭闸门调节水位,实现水源(武烈河、热河泉)与排水系统的科学规划。
彩画的双重作用:梁枋、斗拱上的彩画不仅装饰建筑,其颜料还具有避湿、防虫功能,成为木构建筑的“第一道防线”,体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

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风格通过多元文化融合、地域特色彰显与皇家审美表达,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理念的典范,其艺术与技术成就对后世园林建筑影响深远。

地球气候变迁
承德避暑山庄建于1703年,当时正值小冰河期,全球气温较现今低,华北地区夏季平均气温能低两三度。如今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夏季体感温度明显上升。

城市化影响
随着时代发展,承德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使得夏季气温进一步升高,与历史上的清凉形象形成反差。

地理环境变化
避暑山庄内有大量水域,过去通过水蒸发起到降温作用。但随着周边环境变化,水资源减少,蒸发降温效果减弱,导致体感温度升高。

人体舒适度变化
现代人对舒适度的要求提高,而承德夏季湿度较大,体感闷热,与历史上的清凉体验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夏天不再适合避暑。


查看完整版本: [-- 以避暑山庄闻名天下的承德为何夏天不适合避暑 [7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