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8-05 12:28 |

老李最近总觉得浑身酸痛,以为是天气潮湿引起的风湿,没当回事。结果两天后高烧不退,手脚肿得像馒头,一查才知道是感染了基孔肯雅热。 他一脸懵:“不是只有境外才有这病吗?我哪都没去啊!”医生叹口气:“现在已经不是‘境外病’了,佛山本地就有不少病例。尤其是你这样的人,更是高危。” 佛山市疾控中心公布:截至2025年7月,该市已有230例确诊病例。而我们在分析这230人后,发现了一些令人吃惊的“共性”。

很多人以为基孔肯雅热离自己很远,实际早就悄悄来了身边。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广东出现多点散发的本地病例,其中佛山尤为集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传播方式与登革热类似,以“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而佛山的高温高湿、蚊虫滋生快,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温床”。

我们对佛山报告的230例基孔肯雅热病例进行了详细数据分析,从性别、年龄、职业到生活习惯,竟然发现了6个高度重复的共性特征。 1. 近七成患者居住在低楼层或老旧小区 被感染的230人中,超过66%居住在1~3层的低楼层。这些区域通风差,积水多,蚊虫滋生快。尤其是一些老旧小区,杂物堆积、下水道清理不及时,简直成了“蚊子乐园”。

2. 绝大多数人家中没有安装纱窗纱门 在确诊患者的家中调查发现,超过80%的家庭没有安装完整的防蚊设施,或者已经老化破损。窗户大开,蚊虫自然“随意进出”。

3. 喜欢在黄昏时段户外活动 伊蚊活跃于白天特别是早晚时段。我们发现,约72%的患者在发病前一周有在黄昏或傍晚外出活动的经历,如散步、跳广场舞、遛狗等。这些行为无形中提高了被叮咬的概率。

4. 多数人曾被蚊虫叮咬但未做处理 据调查,患者中有超过60%在发病前数天曾被蚊虫叮咬,但因症状轻微,未引起重视。甚至有不少人不喷驱蚊液、不穿长袖,蚊叮虫咬完全“随缘”。

5. 近一半为中老年人,免疫力低成关键 数据显示,45~65岁人群是感染高峰,占总病例的48%。这部分人群普遍慢病多、免疫力低,一旦感染,症状容易加重,恢复期也更长。

6. 多数家庭卫生习惯差,积水多未清理 水桶、花盆托盘、空调接水盘……这些都是蚊子繁殖的天堂。调查显示,超过70%的患者家中存在积水养蚊现象,且未定期清理。有人甚至说:“家里有点水很正常,哪会想到蚊子也来产卵?”

基孔肯雅热的名字听着陌生,但症状一点都不轻。患者一般会出现突然高热、剧烈关节疼痛,严重时手脚肿胀如馒头,连筷子都拿不稳。 不同于普通感冒,有些人甚至持续关节痛数周甚至几个月。广东省疾控中心专家指出,基孔肯雅热虽死亡率低,但恢复期长、后遗症重,是“折磨型”的病毒病。

很多人把它和登革热混淆。实际上,两者虽同属蚊媒病毒病,但有明显区别: 登革热更易引起出血、休克; 基孔肯雅热则以关节痛、肌肉痛为主症,且恢复慢。 但传播媒介却惊人一致:伊蚊!这也意味着,防控措施可以“通用”。

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防蚊就是最好的“疫苗”。尤其在佛山这种蚊虫滋生严重的城市,更要做到以下几点: 家中常清积水,彻底清理花盆、水缸、下水道; 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使用蚊帐; 出门喷驱蚊液,黄昏时段尽量避免外出; 穿浅色长袖衣物,减少皮肤暴露面积; 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与他人接触,防止病毒传播。

基孔肯雅热本是东南亚、非洲等地的“热带病”,为何会在佛山本地爆发?专家指出,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跨境交流频繁、城市卫生管理压力大等多重因素有关。 广东省疾控中心曾在《广东传染病防控简报》中警示:伊蚊分布已遍及珠三角地区,基孔肯雅热有本地化趋势,未来三年内仍需高度警惕。

别以为远离热带就能远离病毒,病毒早已“本地化”。佛山这次的230例病例就是提醒:只要蚊子还在,风险就还在。 基孔肯雅热不是“要命”的病,但拖久了就是“折磨人”的病。防蚊这件小事,做不好,代价可能是好几个月的痛苦。

别等发烧了才后悔,现在就开始清水、防蚊、戴口罩,保护自己,也保护身边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