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这个暑期档,中国电影迎来了一波“高潮”。
从票房来看,总量已经突破了100亿,终于一扫之前的颓势。

从口碑来看,有5部新片的含金量十足,堪称“神仙打架”。
有火爆热搜的《消失的她》;
有真实故事改编的《八角笼中》;
有国产动画大片《长安三万里》;
还有势头正猛的《热烈》。

可是谁也没想到,备受期待的《封神第一部》,表现却略逊一筹。
上映16天,对于这部电影的质疑声从未断过。
导演乌尔善这次拿到了一套“神仙阵容”,以及30亿的投资,按理来说该片应该不会差。

最后,就连人民网都看不下去了,直接点名为其发声,从三个方面对这部电影做出了肯定。
从故事的角度,全景式地建构了殷商末期的政治格局,并勾画出人、神、妖交织纠葛的奇幻图景。
从人物的角度,片中的角色繁多,但性格鲜明各异,人物的典型化较为成功。
从视觉的角度,片中展现的肃穆的建筑、狞厉的器物、浩大的出征等,营造出了一种富有古典意味的美学质感。

而央视也为其发声,连用了三个“神”,来高度评价这部电影。
按照目前这个势头,乌尔善的《封神第一部》,很难成为暑期档最后的赢家。
究竟是为什么?
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部电影。

一、男性和女性观众的看点不同
在《封神第一部》上映后,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据一项数据统计,“想看”的男性和女性观众中,女性观众的占比竟然高于男性。

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趋势?
尽管男性和女性观众的看点不同,但是都离不开一个——“色”。

对于女性观众而言,乌尔善的审美有点东西。
《封神第一部》里的男主角,各个肌肉线条极具张力。
电影开场不久的那场质子舞,更是让男性荷尔蒙扑面而来,有一股“斯巴达300勇士”的既视感。

就连后来的殷郊,被花式捆绑向纣王请罪。
这段剧情,不禁让人想入非非。

而且,《封神》对“身体”的细致雕刻,尽显了男人的阳刚之美。
当62岁的费翔穿上睡袍,两块紧实的胸肌,以及那雄壮挺直的身躯,不光是吸引着妲己,还令屏幕前的观众羡慕不已。

站在男性观众的角度,《封神第一部》有两种吸引力。
一种是妲己的身体,是“权力”和“欲望”的高度凝聚。
在前半段,导演乌尔善着重挖掘妲己作为狐妖的野性。
在纣王面前,她像个小动物一样环顾窥伺,缓缓上前舔舐纣王的伤口。
遇到威胁时,她会立刻躲在纣王身后偷看。

在后半段,妲己以被征服者的姿态,对纣王说出了那句:“我知道你要什么,你要成为全天下的王”。
之后,妲己又感受到纣王对死亡的恐惧,便多次提到——共享长生。
尽管对于妲己的戏份,乌尔善删减了很多,但是不得不说,尺度把握刚刚好。
毫无疑问,妲己的吸引力,便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征服感。

另一种是权斗,也是《封神》的核心话题。
电影的开篇,殷寿带着质子军团,征讨反商的冀州侯苏护。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纣王,而是一个身材高大,智勇双全,身先士卒的大英雄。

后来,借着妲己这个人物,终于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的纣王。
不难看出,《封神第一部》耗费了大量篇幅,展现了密谋造反、兄弟残杀、儿臣弑父等权斗。
但是,每场戏到了关键时刻,却画面一转戛然而止。

正因为权斗不够“深”,所以很多男性观众很难感受到那种刺激感。
一方面,是删减了很多戏份,导演乌尔善为了加快节奏。
另一方面,是《封神第一部》的位置,它只是一个开头,所以难免有些低调。

二、这是一部不完整的《封神》
或许会有很多观众觉得,《封神第一部》的故事不太完整。
原因很简单,封神三部曲看似独立成篇,其实是一个整体。
而第三个彩蛋,闻太师从北海凯旋,终于班师回朝,才是整个故事的开始。
相比之下,这个彩蛋引起了热烈的反响,随之而来也抛下了4个悬念:
其实,这4个悬念,不仅决定着第二部的剧情走向,也会将《封神三部曲》推向另一个高潮。

1、闻太师是什么人?
闻太师闻仲是金灵圣母的最强弟子,学成五十载后下山辅佐帝乙,成为了商朝的重臣。
他法力高强,有坐骑墨麒麟,手使雌雄鞭,一生南征北战,连纣王都对他敬畏三分。
他为人刚正不阿,对商朝忠心耿耿,“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中的“文”指的就是闻仲。

2、闻太师的第三只眼为什么和杨戬的不一样?
其实,细心的观众应该发现,闻太师的第3只眼睛是横的,而杨戬的是竖的。
两者的眼睛,在能力上有本质上的区别:
杨戬的天眼能辨别妖怪的真身,有着很强大的战力,能够在作战时使用。
而闻太师的天眼,能辨别忠奸善恶、是非黑白。

3、远征北海苦战十年打谁?
在原著《封神演义》中,闻太师闻仲奉命远征北海,是为了讨伐北海七十二路诸侯袁福通。
而且北海地域辽阔,在商周时期生活着许多妖怪和异族,比如北冥鲲鹏、鲲鹏祖师、龟灵圣母、袁洪、金大升等,都是法力高强的妖仙。
在书中,闻太师回朝后,向纣王报告:
“仰仗天成,感陛下洪福,灭怪除妖,斩逆贼,征伐十五年,臣捐躯报国,不敢有负先王。”

4、魔家四将到底有何来头?
魔家四将是《封神演义》中镇守商朝佳梦关的四名大将,分别是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
他们随身都会携带着一件特殊的法器,有青云剑、混元伞、碧玉琵琶、花狐貂。
后来,在与西岐大战时,尽数死在炳灵公黄天化的攒心钉之下。

三、《封神第二、三部》将有6场大战。
原著《封神演义》共100回,60万字左右,人物庞杂、故事繁琐。
导演乌尔善决定用三部曲的形式,来展现整个故事,真的很用心。

第1回至第33回,也就是《封神第一部》,讲的是纣王无道,诸侯反朝歌。
目前看来,还原得还算不错。

第34回至第66回,将是《封神第二部》,讲的就是西岐保卫战。
这将是一场精彩纷呈的神魔大战!

第67回至第100回,是《封神第三部》,讲的是姜子牙金台拜将,武王伐纣。
按照这样的模式叙事,那么接下来会有6场大战。
分别是九曲黄河阵,诛仙阵,万仙阵的“三阵之战”,绝龙岭之战,邓九公伐西岐,兵出金鸡岭,大战渑池县,牧野之战。

总的来说,《封神第一部》只是一道“开胃菜”,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就像当初看《指环王》那样,第一部反响平平,第二部直接达到高潮,第三部让人意犹未尽。
相信,看《封神》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十年磨一剑”
“东方《指环王》”
“中国史诗神话大片”
还未上映,《封神第一部》的期待值直接拉满。

电影上映后,开画评分达到7.7,口碑也跟着爆了。
但是,票房实在一言难尽。

反观其他电影,表现一个比一个强势。
《消失的她》上映,票房直接飙到了34亿,成为暑期档第一爆款。

《八角笼中》紧随其后,票房毫无悬念地敲开20亿的大门。

《长安三万里》低开高走,票房成功破10亿,成为院线里的一匹黑马。
在一众强敌的包围下,《封神第一部》上映7天,才6亿的票房。
这样的成绩,很显然不尽如人意。

不可否认,很多观众一直以来,都被那些粗制滥造的国产神话片给毒害了。
一方面,《西游记》、《封神榜》、《聊斋》等IP改编多次,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打着经典的幌子的烂片。
另一方面,观众对于一些经典名著的故事,都能倒背如流了,而且还有先入为主的效应,冥冥之中影响着审美。

在我看来,国产神话片难拍,究其原因在于“尺度”难掌握。
不过,被寄予厚望的《封神》,在乌尔善的操刀下,在这方面并没有让观众失望。
反而是从场景、故事、人物三个角度,将尺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央视电影频道,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连用了三个“神”,表演神、特效神、剧情神,对《封神》表达了肯定。

那么,《封神第一部》的真实尺度如何?
对此,黄渤只用了4个字回应:叹为观止。

要知道,国产神话片并非是虚构,而是有一定的真实历史作为基础。
所以,要想讲好中国故事,那么就必须有文化的痕迹。
从强盛的朝歌城,到古朴的西岐城,再到严寒的冀州城,彰显出传统建筑美学与神话想象力的巧妙融合。

朝歌城作为商王朝五百年基业的沉淀,目之所及繁华到极致。
但是,在极尽奢华的背后,又透露出一股恐怖、森严的气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西岐城,又是一番景象。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整个西岐城有一股“返璞归真”的感觉。
在阳光照耀下,孕育的不仅仅只是麦田,还有希望。

在片中,有3场尺度戏在同一个地方上演。
分别是质子舞、太子殷启刺杀帝乙、纣王殷寿设计杀四伯侯。
作为朝歌城中等级最高的建筑,龙德殿无疑是代表着权力和欲望。

整个故事对于原著进行了大胆改编,特别是在角色上,尺度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关于妲己的印象,很多观众的审美,始终停留在傅艺伟和温碧霞两个版本。
但是,乌尔善这次对苏妲己“狐妖”本质的呈现,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原著。

“狐妖”,先是狐,再是妖。
电影中的苏妲己,以人形的姿态出现在纣王的面前。
无论是舔殷寿身上的血液,还是穿上红衣独舞的场景,都让观众相信妲己是个狐狸。

而她身上“妖”的特质,不再是以往红颜祸水的设定,而是让她成为纣王夺取天下的工具。
在结尾的第一彩蛋,苏妲己用妖术让已死的纣王成功苏醒。
不得不说,这个版本的苏妲己,打破了观众的刻板印象,将狐妖的动物属性和古典女性的美感融合得恰到好处。

在片中,有一段苏妲己、伯邑考、殷寿三人的合奏戏。
纣王汗流浃背,伯邑考气喘吁吁,妲己快乐地爬到雨中洗礼......
没想到,这段略带暗示的大 尺度戏码,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如果你再将纣王和妲己放在一起看,会发现妲己的魅惑与纣王的野性完美融合。
商王殷寿的形象来自两句话,一个是荀子的《非相篇》,书中的形象是“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另一个是来自司马迁的《史记》,“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电影的开篇,殷寿率领殷商军队攻打冀州城。
他骑着战马,冲过了漫天的烈火,身先士卒去敌方守将性命。
这场戏,一下子就将一个智勇双全,骁勇善战的形象凸显出来。

在原著中,姬发和殷寿直到牧野之战才碰面。
为了突显出电影的戏剧性,导演乌尔善引入了一个复古的概念:质子。
这个设定有历史的依据,先秦时期的质子制度,就是将王子送到敌国做人质以示友好,防止再次发生战争。

而姬发就是质子之一,他不仅把殷寿视为父亲,还把他当成心中的英雄。
正因为这层“父子”的关系的存在,才为后续的剧情埋下伏笔。

而《封神第一部》一共有3个彩蛋,分别是妲己复活纣王,姜太公钓鱼,以及闻太师班师回朝。
前两个无需多说,没有太多信息,但是第三个却是重中之重,暗示着第二部的剧情走向。

闻太师闻仲是金灵圣母大弟子,为人刚正不阿,精通五行术法,天生三目能明辨忠奸是非
作为帝乙的托孤重臣,他对商朝忠心耿耿,几乎以一己之力拱卫着殷商的江山社稷,连纣王都对他敬畏三分。
彩蛋里,闻太师骑着墨麒麟,整个人不怒自威、霸气十足。
特别是在吴兴国的诠释下,仅仅10秒钟的镜头,将这个角色演得入木三分。

而在闻太师的身后,跟着魔家四将,分别是增长天王魔礼青,多闻天王魔礼红,持国天王魔礼海,广目天王魔礼寿。
他们手上都有着强大的法器,有青玉剑、混元伞、碧玉琵琶、紫金花狐貂。
不管是单独作战,还是相互配合,都十分厉害。

《封神第二部》的故事,应该会围绕着闻太师展开。
当闻太师回朝的时候,比干已死,祖宗祠堂牌位被烧,诸多忠臣也被害。
尽管他法力高强,并力陈十策,怒打奸臣,但是面对纣王的无道,他也无力回天。
为了保住殷商基业,只能领兵和姜子牙一战。

可以说,闻仲是《封神演义》里最悲情的人物。
他明知道商朝气数已尽,但是刻在骨子里的忠心,容不得他背叛。
最终,闻仲死在了云中子所炼的通天神火柱之手,坐骑墨麒麟也被雷震子一棍打成了两半。
在我看来,《封神第二部》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目前看来,《封神第一部》的表现可圈可点。
虽然存在着一点瑕疵,但是瑕不掩瑜,乌尔善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至于,国产神话片到底行不行?
我觉得现在下定论过早,要等三部曲全部看完后才能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