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2-17 17:38 |
眼看着梁文峰被捧上中国AI神坛,科技巨头们的心情一定是复杂的。 就像大刘笔下的《三体》中,当三百年后的人类太空舰队,面对水滴探测器时是五味杂陈的。 当科技大佬们纷纷断言,没有人能超过OpenAI,于是DeepSeeK横空出世,一众巨头面面相觑,慌不择路。也一如那句“三体名言”:弱小和无知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人类啊,总是要为刻在DNA里的傲慢与偏见买单。AI道路上,大厂们“深度求索” 这些天,看着媒体上热议幻方量化、梁文峰以及DeepSeek,我其实一直在想一个问题:DeepSeek这么牛,百度为代表的BAT巨头们,科大讯飞为代表的AI独角兽们怎么办? 不讲武德的DeepSeek,扒了皮衣老黄的底裤,也同样扒了一众国内同行的底裤…… “中国会不会再出一个OpenAI?我的答案是基本不会了”。面对镜头,AI“领袖”李彦宏信誓旦旦。 就连在百度Create 2024大会上,他也始终坚称:“开源模型会越来越落后”。 大佬讲话,总是一语中的,总是胸怀长远,总是高瞻远瞩。 也许当时李彦宏没能想到,自己在《时代》周刊发布的全球百大AI人物里与黄仁勋、奥特曼并列之外,也同样并列在被DeepSeek“暴击”的名单里。 皮衣老黄身价一夜缩水208亿美刀,OpenAI估值崩塌,作为行业领袖的Robin哪能想到,AI的泡沫没有来,危机倒是先来了。 当然我们不能“马后炮”地说,经验主义一定都是错的,但也许很多身处高位的大佬们或许真的忘了,科技行业,很冷酷也很残酷,颠覆往往就在一夜之间发生。 DeepSeek鹤立鸡群之后,中国AI行业里,那么多的大模型,投入动辄百亿千亿,一夜之间似乎全打了水漂。百度、讯飞们,每年烧那么多钱投入大模型,还能不能收回成本也成了问题。 梁文峰和他的团队,用赤裸裸的现实给巨头们上了一课:做大模型,用不着上千亿地烧钱,也用不着费尽心力,顶着老美的显卡制裁,挖空心思地搞什么“万卡集群”。 Deep seek的成功在于,用一种小而美的“精巧”路线,突破了算力封锁,超越了Chat GPT“性能-成本-速度”的不可能三角。 尤其是成本上,优势明显。 DeepSeek-V3模型的训练成本为557.6万美元,相对应的OpenAI的GPT-4o模型的训练成本为1亿美元。也就是说,训练成本上,DeepSeek不到Chat GPT的6%。 这意味着一件事儿,在搞AI上,大厂的资金实力不再成为绝对的护城河。至少在通用模型这个赛道,行业里小玩家们拿到入场券的门槛,没那么高了。 DeepSeek又是个开源项目,说白了就是梁文峰和他的天才团队给所有人“做了一道例题”,接下来,只要按照正确的“解题思路”,就会有无数个版本的DeepSeek涌现。 到这个阶段,AI大模型赛道就不是拼烧钱了,而是拼创新、创意,拼“精巧”的团队战斗力。 这一点,正是巨头们的短板。 科技发展史上,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大多颠覆性的创新都不是由成熟的巨头公司完成的,而是由不起眼的“车库里的公司”创造出来的。比如,乔布斯创立苹果,张一鸣创立字节。再比如曾经寂寂无闻,如今家喻户晓的DeepSeek。 为什么大厂没能诞生出“DeepSeek”,反倒让搞量化交易的金融企业搞了出来? 回答这个问题,就像是当年移动互联网崛起时,很多人问为什么不是传统企业搞出来淘宝,为不是三大运营商搞出来微信一样。 答案其实很简单,没那个土壤。 1.同样是搞AI大模型,出发点完全不一样。 梁文锋说,搞DeepSeek自己的出发点不是趁机捞一笔,而是走到技术前沿,去推动整个生态发展。所以,DeepSeek是开源的。 拒绝利益的诱惑,把DeepSeek技术开源,是一种格局。 而百度也好、讯飞也罢,市面上大多数的大模型都是闭源的,原因就在于,一开始,大家就是冲着商业化去的,未来能不能收回成本很关键。 没有商业化的压力,DeepSeek可以很纯粹,团队可以招很多年轻人,可以不断去试错,本身有纯粹的技术范儿,依靠纯粹的技术热情来创新。可以说,打败这些大厂的不是另一个大厂,而是一群年轻人对技术的执着和热爱。 这波儿较量,百度们输得不冤。 2.大厂的体制问题,一部分互联网巨头正在“国企化”。 跟一些在大厂工作的朋友聊天,我有这么一种感觉,很多互联网大厂,正在慢慢地变成一种“新国企”,每天上班工作,按部就班,打开开会,相互battle甩锅。要问做了多少创新工作?几乎寥寥,加班不少但真实的人效却很低。 这样的团队是打不起仗的。 相较之下,Deep seek 不拘泥传统,大胆起用年轻人,把一群热爱技术的热血青年聚到一起,靠理想创就一番事业。 曾经归国创业的Robin不也是如此? 经历了互联网的浮浮沉沉,百度的工程师文化还剩下多少?百度的创新精神还有多少?可能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百度虽然一直在坚持投入AI,但百度给人的感觉是,技术文化似乎没那么浓了,反而多了几分功利。比如,这些年财报上一直强调AI业务营收占比,商业化进展,虽然是回应资本市场的关注,但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活力”。 这其实不只是百度的问题,很多大厂都有这些问题,大厂的“国企化”正在成为巨头们的“通病”。 DeepSeek的出现,颠覆了很多事儿,传统的认知被打破了。但企业的成败,本质上是人的成败,管理人,不仅仅是制度,更重要的是文化。 对于百度,李彦宏曾说,百度的好与不好,都在于他一个人。也许这么多年来,百度还是那个百度,只是对于自己的变化Robin可能并不自觉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