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5-01-16 19:15 |
洛南县卫东镇上世纪60年代初期还叫太平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太平公社应该更名为太平乡或者太平镇,最后却取名卫东镇,百思不得其解。经过查找资料才得知取名卫东镇,源于三线时期在太平公社修建的卫东兵工厂,太平公社也就因卫东厂的存在而消失。
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很多偏远山区一下子跃进城镇时代,就好比如洛南县的卫东镇,原本就是远离城区,山穷僻壤的地方,军工城的修建将这个小山村一跃进入城市生活。原本这里的名字是太平公社,没有实行集体制之前也就是太平乡,因三线厂选址在太平公社卫东地区,厂名也叫卫东厂。上世纪90年代,三线厂搬离后就将卫东很有历史意义的名字延续下来,之后就有卫东镇。
上世纪60年代,国际环境的不稳定,为保存国有工业,国家领导决定将大城市,沿海地区的重工业,特别是军工业往内地转移。经过多次的空中勘查和地面选址,将太平乡卫东地区修建兵工厂,取名卫东厂。说是卫东厂,其实有4家兵工厂,还有一家医院,也称为“4厂1院”。
4厂1院就是原国营4310厂,对外联络72号信箱。国营4320厂,对外联络66号信箱。国营853厂,对外联络71号信箱。国营895厂,对外联络73号信箱。医院叫电子工业部第406医院,简称东风医院。4厂分布在太平公社卫东地区不足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职工宿舍楼相对较分散,但很多娱乐设施相对较集中。
医院、电影院、体育场、邮局、银行、学校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既保证职工的生活需要,又丰富职工的业余爱好。4厂1职工1万多人,再加上职工家属,整个卫东厂有超过2万人在这里生活。工人有固定的收入,消费能力较强,使得远离城区的军工城无比的繁华,不亚于当年的县城,人们都称为秦岭深山里的“小香港”。
修建三线厂的主要目的是保存军工,预防打持久战,还有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分配和制定工业布局,带动陕北和秦岭落后地区发展。卫东厂的建成,为洛南县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当地的村民受益最大。建厂需要征地,被征地的村民符合条件的都顺利进入工厂当工人。当地村民大多数都姓张,厂内的工人只要说姓张,绝大部分都是当地人。
农民转换成工人,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转变,收入更是让人羡慕,尽管当时的工资也就是40元左右,但是对于农民来说40元就是一笔巨款。特别是年轻人当工人以后有工资领,学会新潮文化,穿起喇叭牛仔裤,时尚感的人字拖,引得很多小姑娘的眼光。进厂上班的当地村民收入提高,修建新房子,原本连媳妇都娶不到的贫困村,有经济收入后再也不必担心打光棍。
2万多人的生活区,工人所需要的农副产品都是由附近几个农村提供,卫东厂不仅直接带动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还间接带动附近几个农村的发展。原本贫穷的山村,卫东厂的到来变成富裕之地,附近年轻女孩能够嫁到这边都感到很幸福,能够跟这里的人攀亲都感到很自豪。不过繁荣来得快走得也快,进入90年代后国际环境走向缓和,工厂为得到更好的发展,逐步迁至城区,山里繁华的军工城止步于上世纪的90年代初。
4厂为更好地发展集体搬迁西安,进入本世纪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将4厂合并组建西京电气总公司,卫东医院也就是现在的博爱医院。隐藏在深山里的军工城,无数青年用30年的青春和奉献,保存了国家军工,这段历史注定要进入历史史册。三线建设不仅是一场工业大转移,而且还是一场工业大变革,留下一栋栋残破不堪的老建筑,或许有点惨不忍睹,但永远都不能忘记这段改变为中国工业布局而发起的运动。
卫东厂和医院搬走后,资产移交当地职能部门,后将部分厂房外租,但职工宿舍楼大部分闲置,如果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想来自然坍塌那也是不久的事情。有数据统计,卫东厂搬走后当地户籍人口少20%,常住人口减少70%,常住人口一下子减少这么多,使得繁华的军工城变成空城,卫东也恢复到原有的宁静。正应了那句话,哪里来就回到那里去,卫东本来就是一处很宁静的地方,宁静才是卫东镇的原有模样。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