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4-12-22 22:05 |
引言 指缝太宽,时光太瘦,只是一个愣神,就又到春暖花开。 太多回忆已经模糊,无数过往已然难辨,幸好还有一张张老照片,能够定格一些画面,帮助顺流而下的我们抓住一些片段,让人生的脉络变得有迹可循,让历史的变迁实现有据可依。 下面,无论你是晨光乍晓的青少年,还是暮雪白头的中老年,都请随我一同翻开这些老照片,品读它们背后的故事,在流转的光阴里收获不同的人生感悟。 一、衣——革故鼎新的年代,衣着打扮既有简朴含蓄,也有时髦张扬
还记得照片上的“的确良”衬衣吗?这是由美国率先生产的一种涤纶面料制成的,最初从香港和广州登陆我国,因为面料平整不爱起褶,颜色鲜艳不易褪色,很快就受到追捧,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的确靓”。 渐渐“的确靓”的热潮由南向北席卷而来,在北方也是流行一时。不过因为面料凉快不贴身,所以被入乡随俗地改称为“的确凉”。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件“的确良”衬衣是多少年轻人的渴望,直到1979年1月,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厂生产出第一批国产涤纶面料,此后“的确良”才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风靡整个时代的着装。
近几年,有一句网络用语十分流行,那就是——“待我长发及腰,我将……”,此语折射出年轻女性对“长发及腰”的憧憬,也隐喻着“长发及腰”有某种难以实现的仪式感。 其实在70、80年代,“长发及腰”随处可见,无数年轻的姑娘都梳着乌黑油亮的麻花辫子,看似普通的长辫子,却可以帮助她们表达嗔怒与娇羞,自成一道风景,吸引无数目光。 所以才会有那首歌的广泛传唱——“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辫子粗又长”,是啊,梳着长辫子的小芳,是一代人心中的朱砂痣与白月光。
哪个时代都不缺少时尚的弄潮儿,即便是在那个普遍简朴含蓄的社会背景下。 总是会有一些青春热血的年轻人,他们的爆炸头、喇叭裤、蛤蟆镜,再舞上一曲劲爆的迪斯科,那是妥妥的视线焦点与话题中心。 保守的大爷大妈看着直摇头,尤其是“吾家有女初长成”的人家,对这种小伙子是严防死守坚决抵制,而对那些求新思变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时尚前沿的勇士,却是他们艳羡和模仿的对象。 新观念与旧文化,在华夏大地上开始了华丽的摩擦与碰撞。 二、食——食物匮乏的年代,味道却能穿透岁月直抵今天
那时候,头疼脑热,来一瓶黄桃罐头!住院手术,来两瓶黄桃罐头!!那饱满滑润的果肉,甘甜清凉的汁水,只要一入口立马神清气爽、百病全消,可以说,黄桃罐头就是北方人民的“药神”! 后来,我们国家的运输业突飞猛进,一切新鲜水果都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它们一路高歌征伐四方,渐渐将水果罐头挤下了神坛。 可谁能想到,一场疫情来势汹汹,僵持不下的战局中,人们再次请出了曾经的“药神”,一时间市场上的黄桃罐头脱销断货,急得罐头厂家都出来呼吁——黄桃罐头没有药效,请大家不要盲目囤货! 可是广大网友根本不买账,网上药店都上架了,你还敢说没药效?
还记得这个装置吗?黑不溜秋的神秘铁罐,将半盆玉米或者大米装进去,然后是旋转加热,再旋转再加热,最后在震耳欲聋的爆响后,雪白香甜的爆米花喷涌而出。 原本躲在远处的孩子们,呼啦一下围上来,急不可耐地开始抢拿,甚至顾不上烫,抓起一把就塞到嘴里,一边吸溜一边下咽,那味道真是绝美。 今天的爆米花,好像只能在电影院里佐食,少了急切的等待,少了惊心的轰鸣,也就少了几分滋味。 三、住——最难忘平房里的那一铺火炕,还有房前屋后的菜园
故乡平房里的那一铺火炕,任凭户外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它都能逼你不停翻个防止烫伤屁股。 到了晚上,光溜溜地钻进炕头的被窝,美美地睡上一觉,第二天早晨还是暖呼呼的,真是太幸福了! 不过,你可别以为这火炕只能用来睡觉,它几乎能包括北方生活的全部,你可以在上边唠嗑打牌,还可以在上边包饺子做棉活,只要你想,没啥是不可以的。 吃过晚饭,不管你去谁家串门,迎来的第一句肯定是——快进来,脱鞋上炕!所以在火炕人家里,没有客气和疏离,只有亲切与热情。
那个年代,新鲜的蔬菜不是来自超市,而是房前屋后的菜园子。黄瓜、豆角、辣椒、茄子……要啥有啥,吃啥啥香! 有了园子,也就有了忙碌,松土浇水间苗除草,还要帮助父母搭架子,高耸交叉的是豆角架和黄瓜架,低矮直立的是茄子架和西红柿架,一排排一列列,威风凛凛整齐划一。远远扫一眼,就能看出谁家的主人勤快,谁家的日子红火。 而最让人暖心的,是邻里街坊的交换分享,我家西红柿结得旺,拿给你家帮忙吃,你家韭菜长得壮,送给我家尝尝鲜……没人在乎多少,无人计较贵贱,无私的土地上过着最简单的日子。 四、行——还记得掏裆骑的28自行车,还有绿皮火车上的叫卖声吗
那时候,人们出行普遍依赖自行车,所以学习骑自行车也就成了每个孩子的必修课,甚至在我们心中,可以自由骑行就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成人礼”。 而那时市面上的自行车主要以28带横梁的款式为主,这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过于庞大。不过,显然这点障碍拦不住这些“初生的小牛犊”。 于是在大街小巷经常能看见那个时代特有的骑行姿势——肩膀保持居中,但腰身略微倾斜,右腿从横梁下伸出,就是整个人不是骑在车座上前行,而是斜挂在车上卖力蹬踏,民间形象地称之为“掏裆骑法”。 可以说,现在所有衣冠楚楚的中年男女,几乎都曾有过滑稽的“掏裆”经历。
短距离出行靠自行车,长距离可就要靠绿皮火车了,虽然现在看起来这种火车又老式又笨重,当年它可是承载着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啊。 有一个地方,有一个理由,能让你乘火车前去奔赴,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情! 而火车上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就是那重复千百遍的叫卖声——花生瓜子矿泉水,啤酒饮料八宝粥,把腿收一下喽! 车上的叫卖也就罢了,最精彩的还是不同站台上的商贩兜售,仅拿鸡肉这一项来说,就有德州扒鸡、道口烧鸡、沟帮子烧鸡等等,再加上方便面、火腿肠和茶鸡蛋,那真是一趟口舌生津的美食之旅啊! 五、玩——不花钱的各种玩法,照样使人欢乐开怀、回味无穷
在我们的童年里,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不可以”,我们好像怎么玩“都可以”,堆沙子、和泥巴、滚铁环、拍方宝……各种各样的名堂任你闹腾。 而最常规的操作,还是上树掏鸟下河摸鱼。如今后知后觉地发现,那时爬过的树都好高好险啊,但是好像没有人胆怯过,每一个都是高来高去的好手。 摸到的鸟蛋都进了肚子,偶尔捉到黄嘴幼鸟,也会小心翼翼地喂养,但是没听说哪个能养成功。 至于下河摸鱼那收获就更多了,鲫鱼、草鱼和泥鳅,还有小虾、河蚌和青蛙,在缺肉少荤的年代,真是没少帮家里改善伙食。 那时候,我们的生活好像很贫穷,但是大自然却是那么的富有!
当然,我们也有“正儿八经”的玩法,女孩子们可以组队踢毽子、丢沙包、跳皮筋……说起跳皮筋,一根简单不过的皮绳,能被跳得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张口即出的口诀就有“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和姐姐去采花……”“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 ……”。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段“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却隐藏着一个惊天秘密,其内容竟然与我国的原子弹研发试验有关。 原来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自保,我国决定开始研发核武器。经过充分而周密的考察后,最后将试验基地的位置确定在新疆罗布泊,因为驻地附近遍地盛开马兰花,所以被直接命名为“马兰基地”。
而“小皮球”就是暗指外形圆润的原子弹,“架脚踢”则是指当时引爆的高塔。 后来,在所有科研人员和兵团战士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建设起二十一所核武器研究院,这便是“马兰花开二十一”的真正密码。 最终,我国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基地上下欢呼沸腾,可是因为保密的需要,这种巨大的喜悦却不能公布于众,也不能与家人分享,于是马兰基地的人们就把这一喜讯编入了儿歌,期望以这种方式来庆祝和铭记这一伟大的胜利。 六、乐——娱乐项目单调,却能万民同乐、举国齐欢
这样邻里乡亲围坐一起看电视的情景,你还记得吗? 如今的电视屏幕动辄几十吋甚至上百吋,而在那个黑白影像的年代,电视机的屏幕多是12吋14吋,甚至还有7吋9吋的小屏幕,可这丝毫不影响大家的观看热情,经常是一屋子人坐在屏幕前,屏息静气、悲喜与共。 遇到信号不稳定的时候,总会有舍我其谁的小英雄挺身而出,他们来到户外开始旋转信号杆,直到调试出最佳方位,再用自己的身体稳住高大的木头杆子,然后才舍己为人地隔着玻璃继续欣赏节目内容。
小小的屏幕可以带领人们领略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霍元甲》里的迷踪拳、《射雕英雄传》里的降龙十八掌、《上海滩》里的长风衣……让无数孩童和成人都沉迷模仿,那种万民同乐的盛况已是难以复制。 当然,也有共同的恐怖梦魇。例如让人闻之色变的梅超风,每当阴森的配乐奏起,每当诡异的笑声响起,有多少孩童会捂住眼睛缩在别人的身后,一遍一遍地追问——她走了没?她走了没? 睡觉时,又有多少孩童会用被子蒙住自己的脑袋,宁可憋闷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后脑勺,看过的一定都懂!
电视里不仅有让人欲罢不能的电视剧,还有十亿中国人民共同关注的春节晚会,那时的春晚是不可替代的娱乐盛宴和文化盛事,是几代人的不灭记忆和怀旧经典。 其中,最震撼最耀眼的一幕,当属87年春晚上横空出世的费翔,他的时尚优雅,他的英俊帅气,他的劲歌热舞,一下子引爆荧屏内外,成为如今的顶流都无法比肩的存在,他才是名副其实的“初代偶像”和“爱豆鼻祖”。 可是这样空前的一幕,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除夕之夜的演出现场,费翔先是演唱了舒缓深情的《故乡的云》,就在大家还沉醉其中无法自拔的时候,音乐和灯光突然风格大变,再看费翔甩头扭胯就开始放出了大招。
观众怔愣了几秒钟,然后现场气氛就被直接点燃,也正是在那一夜,保守含蓄太久的人们开始了真正的释放与狂欢。 不过,世事向来都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春晚导演邓在军很快就接到了电话——只能拍上半身,不许切全景!再切我就要处分你! 但是如此激情四射的表演,一个全景不给该有多浪费啊,就连负责切换的导演都觉得可惜,于是邓在军咬着牙下令:“那你就切全景!” 就这样,导演们冒着风险,呈现了一段精彩绝伦的歌舞表演,也让《冬天里的一把火》成为人们怀旧时,绝对不容错过的终极名场面。 参考文献 新中国第一批“的确良”原料[OL].新华网,2019-12-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