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4-06-27 07:34 |
打工人中午这顿饭怎么选,可能也是一种不得不做的功课。纠结半天,所谓史上最难的哲学问题——中午吃什么,之后,还是随人群,乌泱泱地直奔B1的餐厅;当然,还有点外卖。流水线式的“扫码”“点单”“取餐”,都显得无情。 曾经,北京的工作餐并非如此,大厦后、小巷里,总会有几个摊儿,这些小馆子,不只是那种草草果腹的地方,朋友小聚,也会奔那里。可后来北京变了,变得高冷精致,让吃饭变成一种机械的任务。 现在,望京、三里屯、团结湖……北京这些著名CBD的周围仍藏着所剩不多的“脏馆”,它们可能因高楼的建设而变火,又也许被“工整”的气质衬得怪异,但也都万幸地保留了些独特的性格,那种工作外的生活中该有的烟火气。 01 邓记老面 在三层路边野餐 📍三里屯SOHO、三里屯太古里 成都的小吃名不虚传,我想没人会质疑。但我可能点儿背,容易踩雷,曾经在成都吃过一碗特别难吃的面条。凭良心讲,愉快的回忆更多。文殊院地铁站K口出来,不仅有严太婆锅盔,还能在拐角的小吃店,尝到正宗的担担面,只需一两面,回味一整晚。 找馆子我也有诀窍。我喜欢local dirty food,这点英文全糟践在这儿了;其次,开业五年以上,网上评论极少的馆子才是极品,原因是这样的店所拥有的客群,不善于点评,只关注吃饭。
三里屯SOHO是我心中北京的“九龙城寨”,外表的时尚先锋,都掩不住楼内的千奇百怪和市井风情。在这里闲逛总觉得商户都生活在不同次元:二手奢侈品挨着采耳按摩店,高档成衣铺旁边是拉面馆。赛博朋克这词被用烂了,可也想不出别的来形容,在这儿,总会出乎意料。 邓记老面像此中的模块,镶嵌在一栋的三层楼,竟也在楼内摆起了露天桌椅。相邻的不是美发,就是宠物店,这味道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上一波午餐的食客刚撤退,背景音是隔壁店里小狗的吠叫。厨房墙上贴着大字:免费加面。
必然主打面条,再是抄手、钟水饺,小菜有贡菜、酥肉、糍粑等等,都是成都小吃的标配。朋友点了豌杂面,我虽然不理解,但表示尊重。招牌叫邓记老面,好奇这成都老面和重庆小面到底啥区别。 上菜很快,两碗同时抵达,每位附送豆腐丝。豌杂面没啥说的,标准配置;老面的底料类似担担面的感觉,多了花生碎和肉末,没有在成都吃的酱汁多,更加干爽。拌匀后,一口下去,感觉香辣中还带点不明显的甜。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怪味面?
越吃越入味,搭配糖拌西红柿,别问我为什么是糖拌西红柿,我也从没在成都小吃店见过,或许,糖拌西红柿能让周围的上班族找到家常的感觉。我点它,也是觉得莫名亲切。 俩人两碗面,加上凉菜和小菜,五十多块,不得不说,这性价比对打工人足够友好。走出店门,就感觉是在CBD的三层完成了一次路边野餐。口鼻之间残留的余味,抵挡住了大厦里难以名状的复杂气息。 02
湖园麻辣烫 没姓名的野摊儿 📍SOHO嘉盛中心、博瑞大厦 北京的白家庄是个被三环路从南到北斩断的地名,它曾为自然村,但如今生活在此的都是城里人;附近耸立着三座高楼,嘉铭中心、嘉盛中心、博瑞大厦,一条旧路穿过其中,周围是被高楼分割开的老破小区。上世纪的六层砖房和拔地而起的新楼摆在一起极不协调。 北京CBD附近多有这种区域,新的业态迫不及待地包围着居民。
就在博瑞大厦北侧的路旁,一家名为“湖园”的成都风味餐厅,往它身旁看,有个没店名的重庆小面,这才是重点。朋友推荐这家店,说找到了朝阳区最好吃的麻辣烫,但没有定位,只能现场指认。 商区周围的街边小店,往往朝不保夕,所以老板也就不费心思起名装修,“四白落地”加板凳,就是所有装潢。但记得,晚上五点后才有麻辣烫,不然只有面条。
天水麻辣烫火了一把,让这源自四川,又经东北改良的B级美食,在年轻人心中崇高起来。而当初,它只是街边的简易火锅,随走随吃,不耽误体力劳动者的时间,同时麻辣鲜香的重口味,也让人解乏。 如今,连锁经营的那些麻辣烫太常见,毫无新鲜感,可这家无名小店的老板,仍一人站在“大方池子”前操作。味道足、用料实在,典型的夫妻门档,大桶的蒜水和麻酱自助,浓汤煮熟的串儿不蘸料也够辣嘴。
我对这样大方的店都会高看一眼,生意经就是顾客为本,不像有些连锁店,你还得琢磨如何措辞,才能向店员要来一包不值钱的番茄酱。 吃串儿最精彩的环节往往是老板快速数签子后的心算,托出一种老练,但又何必钻这牛角尖,索性把乘法口诀表贴在墙上。
我对麻辣烫向来没有特别的情感,重要的是吃个氛围。店里人多的时候,老板会打开后门,把折叠桌摆到小巷,空间的挪移也让时间拉回,“零几年,团结湖路边的麻辣烫两毛一串。”门口的声控灯,随着聊天声闪烁。 真想回到十多年前,和朋友在一家新疆馆子的外面,趁着路灯撸串的那一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