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冬天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比夏天还近了490公里?为啥还那么冷?[10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冬天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比夏天还近了490公里?为啥还那么冷?[10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天人地 2023-12-31 10:57


冬天地球离太阳更近,为啥还那么冷?


随着冬季的降临,全国各地纷纷被严寒所包围。比如漠河那边的居民,家里的门基本上都给冻住了。还有广东,气温几乎已经降到了0度左右。网上更是在传:“今年是40年一遇的大冷年”。这也让许多人老早就开始储备了过冬物资。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这个时候,其实是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刻,我们比平时更靠近太阳400多公里。情况真的是这样吗?那么为何北半球的冬天还比夏天更冷呢?
按照天体运动学规律来看,确实是这样。因为在1月初的时候,日地距离是1.47亿公里。而到了7月初,日地距离就变成了1.52亿公里。由此可见,相比于夏天而言,冬天时候的地球,和太阳的距离缩短了490公里。


既然如此,地球为何更冷了呢?难道离太阳越近就越冷吗?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就是因为咱们地球上的地轴是斜的。啥?不知道啥叫地轴?简单来讲,就是一根从南极到北极的线。它贯穿着我们整个地球,就好比地球仪上那根串起地球的铁丝一样。
由于地轴是斜的,所以它给我们地球造成了两个影响。首先就是影响太阳在地球上的入射角。在冬至期间,由于地球公转到了一定位置,导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在这种情况下,咱们北半球就“遭殃”了。


因为对于咱们北半球而言,太阳光只能采取斜射的方式,而南半球却变成了直射对象。由于入射角不同,所以南北半球获取的热量也不尽相同。相比于北半球,南半球更热一些。久而久之,我们的冬天也就来临了。
关于这一点,咱们从早晨和正午时刻的太阳,也能看出一丝端倪。在早上的时候,太阳处于地平线上,所以热量极其微弱。但到了正午,太阳开始直射,空气一下子就被加热起来了。情况大概就是这么一个逻辑。


此外,像南极和北极的话,由于从来没有被太阳直射过,所以那地方冷到绝望。相反,长期被太阳直射的赤道,就热的不成人样了。
由此可见,地球上所有的温差,就是由于太阳入射角不同所造成的结果。



为何南半球没有鲜明的季节?冬天也不会很冷?


除了入射角以外,还有一个因素,则影响着全球温差变化,那就是昼夜长度


就拿我国来说,在冬季的时候,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冬天一般要到7点钟才能天亮,傍晚5点左右天就黑了。在这种情况下,太阳对地球的加热就不足。久而久之,“至寒至阴时刻”就来临了。
至于在冬天的时候,地球更靠近太阳490公里,这个优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足足有1.5亿公里,490公里只是其中的1/3000000000(30亿)。才差这么点儿,地球的温度自然不可能受到影响。所以尽管冬天的时候咱们离太阳更近,但丝毫感受不到它的暖意。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太阳直射点每年都更换一次,为何只有在北半球才会感受到明显的温度变化?像南半球的巴西,阿根廷,以及非洲国家,为何就没有那种剧烈的夏冬感受呢?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也是因为南半球都是海洋。相比于土地而言,水的比热容比较大,保温性更强,所以不会骤热骤冷。在这种情况下,南半球的居民就能过上四季如春的生活了。


当然了,咱们作为北半球居民,也不要太过于悲观。因为随着冬至过后,太阳光线逐渐由南向北移,北半球接下来又会变得暖和起来。也就是说,过了那个“至暗时刻”以后,温暖和光明就来临了。
严格来讲,冬至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真正的严寒,其实是发生在冬至之后。比如在春节期间,温度就比冬至还要冷。因为这时候的北半球,处于一个低温空挡期,地面长期没有被太阳加热,所以热量储备降到了极致。


这种状态就好比阳光初现、大雪初融的时候,气温几乎能冷入骨髓。所以在那个时候,就更加要注意保暖。不要到时候被冻伤了,就得不偿失了。



冬至为啥吃饺子、吃馄饨?南北习俗为何会有分歧?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年冬至的时候,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会吃顿饺子,朋友圈里也到处都是饺子盛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项传统习俗,其实是跟古时候的一个冻伤小故事有关。


当年医圣张仲景回到南阳的时候,发现当地不少人在冬天时,耳朵都被冻坏了,个个苦不堪言。为了救民于水火,张仲景赶紧命弟子搭起医棚,将辣椒、牛羊肉和那些驱寒药材一起放到锅里煮。
煮好之后,他们又将这些东西全部捞出来剁碎,然后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做好这些食材后,张仲景再让人将其重新放到锅里煮熟。这样一来,就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驱寒矫耳汤”。随着这项食材一传十、十传百,慢慢也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饺子。


查看完整版本: [-- 冬天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比夏天还近了490公里?为啥还那么冷?[10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