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虎 |
2022-05-25 12:20 |
行走,是认识一座城市最亲密的途径。
这个初夏,那一座城与中海地产共同推出了全新的视频栏目「城记」。 在第一期视频里,我们走进了历经时间洗礼重获新生的老建筑,重走了江南大道(可进入随意门)。 今天,我们邀请来了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冯原教授, 看广州城最为厚重的历史,和其中正在生长的未来。 广州现在的年轻人, 不知道还记不记得工业大道当年的威水史。 广州第一条万吨巨轮、中国第一台离心机、世界上第一件钛制潜水服…… 全部诞生于这条位于 海珠区西部 的城市道路。
时光荏苒,半个世纪之后。 当我们走过当年鳞次栉比的厂房时, 百年来推着广州长大的大道,变了模样。 无数创意和潮流工作室,在厂房里生长。 曾经工厂林立,变作了如今创意的交响。 在广州海珠区待了数十年的的冯教授, 把工业大道形容为一块珊瑚礁。 「既经历了厚重的岁月沉淀,也能滋养着越来越多的新兴生物,和梦想。」 01 广州的城市肠胃 当年的威水史,都在这里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把工业区比作城市的「肠胃」: 「肠胃是负责消化的,肠胃如果出了问题的话,我们的身体就会消化不良,就没有营养,所以肠胃要正常的运转,但是我们很少去看肠胃好不好看,所以工业区其实一直以来并不是追求一个所谓的城市形象,而是追求城市的效率。」 没有了解过工业大道,真不能称自己懂广州。 去年,海珠区曾经出品过一部话剧,名字就叫《工业大道》。 据说当时表演结束后,不少海珠区的退休职工热泪盈眶—— 「想起了当年的工友们,一下把时间拉回到了那个争创全国第一的峥嵘岁月。」
| 话剧《工业大道》剧照。 工友说到的争创全国第一的峥嵘岁月,就是广州工业时代那一部威水史。 位于海珠西面的工业大道,因「工业」而得名。 这里承载了广州大半部工业历史,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乃至亚洲第一。 所以也有一种说法---- 这条大道和这些工厂的退休工人一样,用每一滴血和汗,推着广州这座城市,变得强大。 让我们把时钟往回拨一个世纪。 20世纪20年代,广州城的边界逐渐突破城墙的合围,向着珠江以南延伸。 1933年,民国广东省政府规划建设河南工业区,并投资800万,建立了广东省营造纸厂,也就是后来的广州造纸厂。 这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造纸厂。
到1952年,作为华南地区核心城市的广州,承载着新中国的期盼,开始着力发展重工业。 那一年,广州市将海珠西面一带郊区作为工业基地加以建设,形成规模宏大的工业区。 「工业大道」这个响亮的名字,自此登上历史舞台。 循着前人的足迹,无数工人在此辛勤耕耘,成就举世瞩目—— 广州电池厂, 国内最早出口电池产品的生产厂; 广州造船厂, 华南第一艘远洋货轮“辽宁号”的建造厂; 广州锌片厂, 1953年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张电池锌片; 广州乒乓球厂, 全国最早研制硬质乒乓球的厂家。从这里走出的「双鱼」牌乒乓球,见证了无数个属于「国球」的高光时刻。
| 1980年的广州重型机器厂厂区。图源:《广州市志》 广州重型机器厂,全国最早研制生产分离机械的厂家。时至今日,广重参与生产的盾构机,仍在为广州地铁的建设贡献力量。 还有广州自行车厂、广州东方红印刷厂、广州味精厂、广州星球轮胎厂、广州万宝冰箱厂、广州气体厂、广州眀兴制药厂、广州第十一橡胶厂、广州轧钢厂……
曾经撑起广州经济半边天的工业大道,和它沿线几十家工厂的「威水史」。 几天几夜也讲不完。 02 如珊瑚礁一样 吸引着更多创意 生产地 随着工厂的兴建而聚集在这里的,是各式各样的人。 当人们来到这里,定居在这里,原本荒僻的郊区,也逐渐有了烟火气。 城市的边界,随着人们的生活而扩张至此。
| 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同福路,从江南大道延伸至工业大道,可视为那个年代海珠建设的一个缩影。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区逐渐成为城区的一部分,从城市的「肠胃」,变成了城市的「会客厅」。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
20世纪末,在工业大道扎根了几十年的企业逐渐离开,去寻找更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广阔天地。 当我们行走于现在的工业大道,「工业」的痕迹已所剩不多。
更多的,是大大小小的创意园—— 凤凰创意园,是原广东进出口公司茶叶生产基地, 乐善2号创意园,是原广州洁银日用化工厂,以及大家比较熟悉的TIT文创园,其实是原广州电池厂。 近两年,比较红的太古仓,则是原广州太古洋行码头仓库。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这些创意园,好像雨后春笋一样,一夜之间冒出来一大堆。 确实,这是进入21世纪后的这短短22年间,才发生的事情。 据冯教授的观察,国内的创意园发展肇始于北京的798,并在21世纪初,逐步被广州、上海等城市效仿。 当这个模式被证明行之有效后,创意园,就成了吸引投资的香饽饽。
当然,并不是所有旧厂房,都能在这条转型之路上获得成功。 「其实工业遗产,从数量上说并不太少,从改造上来说其实也不太难,真正难的,或者真正能够产生一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意本身,也就是说要靠人的进驻才能产生创意。」 在工业大道的创意园里,最不缺的就是各式各样的年轻人。 既有新锐的创意,也有对生活的热情。 在成名已久的太古仓,你能看到这两者的完美融合。
这里原本是英国太古洋行的码头仓库,建于1904年。 新中国成立后,太古仓码头收归国有,并在1965年成为国家一类口岸,为广州市的对内对外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太古仓码头被修缮改造,逐步成为今日模样。
现在到太古仓,每到周末晚间,人潮涌涌。 无数年轻人和潮流爱好者聚集于此。 这里的太空间livehouse,是无数乐迷公认的广州最好的livehouse之一。
这里年轻的生活场域,更是层不出穷。 太古仓最美的时候,是夜晚。 年轻人们穿着先锋潮流,都是青春的模样; 周围的居民,一家几口也在此散步,充满生活的气息。 谁还记得这之前是一个充满着时代印记的码头仓库?
城市就是这样。 一代又一代,踩着父辈的肩膀继续前行。 冯教授把海珠区的这种特质,比喻为「珊瑚礁」: 「海洋生物特别喜欢珊瑚礁,鱼类、各种贝壳类在里面生活,所以它的生态特别丰富。」 「这个地方是最适合年轻的新一代人像年轻的鱼类一样生长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海珠区和大工业大道的创意产业大有可为。」
03 未来,新的生活方式 街道只是载体,城市的历史,总是由人推着向前走的。 我们在天台上碰到几个年轻的音乐人。 弹吉他的年轻人叫Topy,兀自弹着。 蓝天辽阔,他亦毫无顾忌。
闲谈间,他告诉我们,他很喜欢那种 「头顶天」 的感觉。 「头顶直接对着天,中间没有东西隔着,这种感觉在我唱歌的时候,是特别有种一往无前的感觉。」 「头顶着天」,又何尝不是我们如今对于未来的勇气,和对生活的主张? 除了自己唱歌,这个小小的乐队,也有着公益的心。 他们用音乐点亮智力障碍孩子的未来,也为养老院里的老人、社区里的居民免费表演。 把从天台上的夕阳和风的快乐,带进更多人的生活,也 带进如今的工业大道。 这几年,正是这些源源不断地走进广州、走进工业大道的年轻人们, 书写着这条道路、这片区域,和这座城市新的历史。
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特质,也在影响着江泰路的全新潮流建筑「中海·江泰里」。 如果说江南大道的风情,为这里注入了文艺而生活化的气质。 那么工业大道的包容与新生,则为这处建筑带来了更加活跃的氛围。 江泰里,因此打造了一个 全新的独特的人文休憩场,带来了新的关于生活方式的运营方向。
这里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景观。 景观打造手法与工业大道上的创意交响产生着共鸣。 艺术装置错落在花园、景墙和橱窗里,等待着与某个不期而遇的人开启灵感的碰撞。
△江泰里效果图 这里有浓缩人文经典的旱地喷泉。 浓缩了周边3km的景观和迷宫设计,是孩子们挑战自我的乐园。 这里还有舌尖的美味与精神的盛宴。
新的商业业态,带来了对生活方式的焕新。 这里有精品咖啡niconi,网络当红Ip,有设计基因的跨界新品牌; 这里有全国唯一入围黑珍珠的酒吧Tipsy,创始人也是个爱生活的美食家; 这里还有艺术展厅,和更多的可能性。 他们 与高颜值的建筑形态,相辅相成。 更不用提下沉广场的脱口秀、音乐演出和无限种创意的未来方向。 生活的更多种可能性,在这里徐徐展开。
另外,为了实现更好的街区共融。 江泰里和中山大学视觉传播研究中心共同推出了一个「城市微更新」的项目。 将公共艺术融入江泰路的老街区,把海珠新发展、潮流的生活方式绘制在墙面上。
记载海珠的当下与未来,激活老城新活力,形成有意思的艺术潮流人文街区。 这里即将6月开放,欢迎大家来打卡。
中海江泰里 海珠区·江南大道·江泰路站旁 VIP LINE 020-38893688 岁月更迭,时光向前。 人们因音乐而来,因美食而来,因艺术而来。 也因未来的生活而来。 来这里,在厚重的人文历中, 唤醒新的生活方式。 — 一个世纪以前。 这条百年大道负重前行,推着广州长大。 一个世纪之后。 工业大道日新月异,以我们意想不到的速度, 向前奔跑着。 还是那句话,未来,头顶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