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猜测这位来拜访的“王老爷”,是王子腾王子胜的家人。因为金陵王家是个大族,有的在京城居住,有的在金陵原籍居住。贾雨村是金陵一地的“父母官”,与当地“大族名宦之家”有来往,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来人确实是王家的亲戚,偏在这个时候到来,恐怕和薛蟠纵仆杀人案脱不了干系。也就是说,王老爷是上门来托关系、走后门的。

但是据冯渊仆人说,薛蟠仆人打死冯渊后,“凶徒主仆已皆逃走,无影无踪,只剩了几个局外之人。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而门子解释:“这薛公子原是早已择定日子上京去的……既打死了冯公子,夺了丫头,他便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他这里自有弟兄奴仆在此料理,并不为此些些小事值得他一逃走的。”

薛蟠认为冯渊命案不过是“些些小事”,不值得逃走避祸,只留了“弟兄奴仆”料理。那么,他舅舅家的这位“王老爷”,在贾雨村到金陵“一下马”办第一个案件的时候,就急急赶来拜访,是不是太紧张了一点?

翻过来说,贾雨村受过贾家的恩惠,又比不上王家的门第。如果贾政、王子腾等人向贾雨村求情,或者派人来求情,贾雨村徇私放过薛蟠,也是“罪无可恕,情有可原”的事情。可是作者把他写成这样,又如何突出贾雨村是利欲熏心的势利小人呢?

“王”是个大姓。这位来拜访的王老爷,与“四大家族”的王家,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没有关系,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地,穿插这样的闲笔?
就是为了打断“护官符”的内容。

在《红楼梦》中,从来没出现“四大家族”的说法。而“护官符”上,也并非只有这四家。“雨村犹未看完,忽闻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回来就接着说这四家的内容了。
也就是说,“护官符”上的“本地大族名宦之家”,并非只有贾史薛王。像李纨父亲李守中的家族,“亦系金陵名宦”,应该也在“护官符”上。

只是其他家族,与故事主线的贾家关系不够密切,没有“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俱荣”形成政治同盟,所以不再描写,以免繁琐。
“护官符”上的那么多名门,只描写其中四家。但以贾雨村的品性,对于这样重要的官场信息,肯定不会看到一半就放弃。于是作者安排一个“王老爷”来拜访,拦腰截断,既自然,又经济。

让我们往深里想一想,为什么李守中的李家一定在“护官符”上,一定是金陵的“大族名宦之家”,却没有和贾家形成政治联盟?
贾家是军功出身,而李家却是“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的书香门第、清贵之家,他们的仕途与情怀,也许会有许多的格格不入。

这就是贾政为“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却不曾发迹过一个”而深深遗憾的原因:贾家虽然显赫,却从没有科举入仕的先例。
甚至,这也是贾家败落的原因。“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万载不用武备”,虽然是称颂之词,却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从军功获得升迁的道路,已经被堵死了。

军功没有出路,向文官的转型又不成功,连和文官集团联姻,也因贾珠的英年早逝而划上句号。贾家面临的,不是迫在眼前的“近忧”,而是人才无以为继的“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