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虎 |
2020-07-20 10:30 |
你心中的上海,是什么味道的? 也许是小资、腔调、繁华、老洋房,或是一句“侬晓得伐?”“阿拉上海宁”…… 在本地人心中,有一个名词能代表了整个上海的味道,它既是海派文化所蕴涵的根,也是上海弄堂文化的源。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7513DA512C6FB8B5E862E794DEBC3E6EE9DA93C1_w1080_h623.png) 王安忆在《长恨歌》里写,它是壮观的景象,就像是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 仔细一看,木框窗扇是细雕细作的,屋顶上的瓦也是细工细排的,水泥有些脱落了,露出了里头锈红色的砖。 而在这之下的弄堂里,又是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还有一副官邪的脸面。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7527663E41F8D0F9461726378D8398FD8906B0FA_w1080_h719.jpg)
它又是感性的。 这里有积着油垢的厨房后窗,地上的水漂着鱼鳞片和老菜叶,屋子里满是灶间的油烟气。而不远处的后弄,飞着夕阳里的一些尘埃。 这里很日常,一条条一排排的里巷,有烟火和人气,也有满是人世间的情理。它们琐琐碎碎,却又能聚沙成塔。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0F8F804BF0DD59C363ABBFD794A7743596899104_w1080_h808.jpg) 它一直卧虎藏龙于上海的各个角落。 伫立于在上海闹市区之中难得的闲静之地,见证了上海的十里洋场和百年风华。 它,就是上海的石库门建筑。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D3D29930865FAD474DB3DCFC28EA5D85667ED647_w958_h1280.jpg) 上海童年顶楼的马戏团 - 上海市经典流行摇滚金曲十三首 01 石库门,老上海人长大的地方 每个老上海人,心里都有弄堂情节。 作为上海本地最大的群居建筑,老上海人的童年,几乎都是从石库门老房子里头过来的。 毕竟,这些自己打小长大的地方,有着最为地道的上海味道,这是毋庸置疑的。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836877666D6AFC5CA994FDC670FCDD6AD3297D67_w639_h426.gif) 如果你走在上海的大街上,有可能会在拐角处看到一个个区别于旁边新式建筑的“老社区”。 如果抬头看,门楣上还写着「某某里」。 那它就一定是「石库门里弄」了,也就是上海人口中的弄堂。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BC835EF7C8BCC1D22075B60019482EA81AADAD7E_w1060_h774.png) “里”,指的是群居、聚集的地方,“弄”,指的是建筑物间狭窄的通道。 两个字连起来,就是由一条条小弄组成起来的住宅群。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CD0757BE6F459A71B4C48547AF8F2155BF072F02_w1080_h713.png) 石库门的踪影,遍布在上海的中心城区各处。 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是难以复制的奇迹,它是上海的标志,也是上海骨子里的“底色”。 无数老上海人的生活记忆,就曾留在这一条条弄堂之中。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2BA7A099B500E6C6204EC7F822DCC2D7A0DB1607_w600_h337.gif) 当走进石库门里,仿佛在时光倒流,如置身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仿佛能看见几十年前人们生活的踪影。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3FD5B06A56825E7B0105AB5689E54814AEBF058D_w641_h427.jpg) 石库门的弄堂口,基本都会有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老式烟酒店。 老板大多数是个爷叔,店里开着个收音机,能不能听得清不重要,开着就对了。 平时不忙的话,就悠闲地坐在躺椅上看看报纸,抽抽纸烟,眼角偶尔瞄一下进进出出的每个人。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B6C53993B8AF50D663D7649DBCF132F5538633A8_w1080_h720.jpg) 烟酒店里售卖的东西,和居民的日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只要是生活里头会用到的,这里应有尽有。 小到小朋友最爱的零食、缝衣服用的针线、家里做饭用到的油盐酱醋,大到装修、修家电这些事,都能找爷叔来帮个忙。 那时候爷叔的角色,像极了现在的小区物业管理处主任。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2A4B058F49635FFE6776166C073DC0776DDD8821_w1080_h810.jpg) 再往弄堂里头走几步。 左边是正在洗衣服、洗菜的主妇;晚饭过后,在门口,坐着竹椅在乘凉的一家老小;在家门口望着巷口丈夫归家身影的女子。 右边的房子里,正在散发着正在做红烧肉的气味;新鲜水果和蔬菜切开的味道;洗好的被褥,晾好后散发的阵阵香气……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B71DD04EE25689363C16001BEAC8D5EFF376E3D1_w1080_h810.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E3638278758884E22B951C7A4DC23BDCD7AC2DCC_w1080_h720.jpg) 与平日纸醉金迷的上海不同,这里有一个个熟悉的、真切的生活场景和日常味道。 对老上海人来说,石库门是他们生活里离不开的油盐酱醋茶,是日常生活之中的安心之处。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A0516308405130A25D6064A32F958C0778AD1D42_w977_h1280.jpg) 石库门的气质,有些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 遵循着市井文化的观念,每个人都把握着适当的分寸感,中规中矩的过日子。墙外市井,墙内静谧。 无论外头发生了什么事,里头的人依旧悠然自得的过着自己的生活。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5D5B2E8DC4D70218BADAD3B379EA912F3CAD2B76_w1040_h1280.jpg) 城城还想说的是,金宇澄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繁花》,近期已经由王家卫导演在上海开机拍摄了。 讲了几十年前,曾经在上海石库门里那些生活、打拼的渺小的人们发生的故事。故事里,每个人都像是一簇花,上海就是由在这些小花,组成了如今繁花似锦的大都市。 金宇澄还说,“王家卫给我看100张石库门照片,让我挑选出5张。我眼睛也看花了,这个好看,那个也好看。” 而王家卫却说,“只能选出5张。” 真酷。至于成片如何,咱们拭目以待吧。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F9B1C42CE9D764212878BF55CB83F02776829A65_w1080_h721.jpg) 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弄堂》里写道: “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 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着。”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73A7359E3079577D3B12C01AFA0C5327185E18A8_w1080_h726.jpg) 因为,这里和平日里光鲜亮丽、身处钢筋水泥之下的上海不同。 在一条条老旧的弄堂之内,才是外人难以一窥的上海味道。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A1950BDD0A2DAC1C4ABDE57BCC197DF7F469FC0C_w1080_h721.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51A376E63F85BCB9856EF475A95570441427BBE7_w1080_h719.jpg) 02 在上海,有随处可见的石库门 上海原先是国外的殖民地,后来被外国人以租界的方式,划分成了许多块区域。 在18世纪50年代,战争使得江浙一带的人开始往上海的各个租界逃跑、寻求庇护之地。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EAEA3EBB420D9C0C8570B1B6F6F24C324E9D43C4_w500_h337.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FB0D56BC17FDCC5489739901CBA29E3AA2DC39F1_w690_h1006.jpg) 在租界的外国人开始建造一栋、一排这种排列方式的数百栋房子。 以租或者卖的方式,给这些逃难的人居住。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DD90880E485D3C4E54B6380FD6B270F5614F0BAB_w1080_h610.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9B5BFA16999312CF6157D6990320E326E4643DD4_w640_h480.jpg) 这样建造的房子,会有一个区域把建筑包围起来,走在里头交通四通八达。 想走出去只能走弄口,而弄口通常会设置一扇铁门,顶替门的作用。 那时候建起来的这数百栋房子,就是如今石库门最开始的模样。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B28BD6D11689EE030A948F6A7542129A2206FC6B_w1070_h1220.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33260074138255DE87950B43DE82CBE9D5CD8236_w1080_h720.jpg) 不夸张地说,在当时的上海,每一幢庞大的石库门群居建筑,都可以称为一座城中之城。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CD993BE4DA781A0DC133514B5AFE472C7B2EF041_w990_h708.pn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F91F4AF7B50846A273734966F9294F3A8A7FB6DB_w1080_h914.jpg) 当年石库门建筑的规划。图/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 而且,因为石库门设计封闭的缘故,“城内”也因此产生了许多生活商铺。 比如,杂货店、小吃店、理发店、裁缝店……甚至是当铺,应有尽有。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3C0D22F6E6CDC99038EA462A8F92C4DEE9D4C749_w1080_h684.png) 老式石库门里面的商铺。图/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 这些商铺,在数十年或数百年后的今天,或多或少都有被保留下来。 不过,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还是门口那间老式烟酒店吧。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C18FBFAC539C09F9112E9B1176EB9C99D460EDA4_w1080_h719.jpg) 弄堂,是上海本地人对石库门建筑的俗称。 石库门是典型的弄堂建筑,是上海最有代表的群居建筑,在上海随处可见。 早在1840年,石库门建筑的数量就已经多达8740幢。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CC4FEC85620CF13B7607EF904418A2BD8106BEC6_w868_h1218.png) 老式石库门典型风格。图/上海新里洋房 虽然人人把这些建筑喊作石库门,但具体「石库门」一词的来源,至今说法不一。 不过最可信的说法是,最初在石库门里,每幢房子都会装着一扇黑色木漆以石料箍着的大门。 在上海的吴语体系里,“箍”和“库”的发音非常像。于是,这种建筑就被人们称为“石库门”了。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8E1A39BD6B260265688E4B13644A1DC9839CA824_w1080_h694.jpg) 有意思的,石库门里的“门”,几乎都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再安上铜环一副。 虽身居闹市,这扇门一关起来,里头就能自成一统。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EC0668E29DC06AA1E50ED0FE6E3472009F5B5F51_w641_h485.jpg) 直到二三十年后的1872年,玛意巴才在上海建起第一座真正的石库门建筑「兴仁里」。 这时,在人们才真正接触并接受这种海派风格的建筑,开始了自己的弄堂生活。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5C28C905AD947A006AB3B9BEAAFF6A660B41AEDB_w410_h300.jpg) 1872年,兴仁里。图/网络 随着时间推移,石库门建筑开始有中西式的元素碰撞,风格也慢慢开始大放异彩。 既有中式的精美,也有西式的简约。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15CB57214F855B7AC2FA22ED2C01C02B2334EB0A_w1080_h683.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27C7CB91D51A5BB24B9AD9B03D4DBA9F458CE89E_w1080_h721.jpg) 更是发展出新式弄堂、新式石库门建筑等风格。 虽然,外表依旧像西方那种联排式住宅,但内里的建筑元素更偏向中式,也更适合中式生活了。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D99E251B359100ADE2959D049B92534942B0E367_w1080_h607.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F020DFC13BDD0283464BA974AAC52C4FB57FEBDE_w641_h408.jpg) 新式建筑里,多了中国传统住房样式的结构。 包括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等一些适合中国人的生活元素。 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形成了石库门建筑群独一无二的风格。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1F075BA21EB6B8BAB9EB1994A1700DB0507AB0D1_w1080_h658.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E279BAF3067F1EA9582BD651188412F6EB938A48_w468_h369.jpg) 下图,建于1929年的静安别墅,较有代表性的新式石库门建筑。图/网络 估计连外国人也不知道,这种原本只是便于管理而统一建造的集体式住宅,如今却变成了上海的地方特色弄堂吧。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6ECA5D369C3BFD6B7BE6A30A890A63DBFEB45031_w555_h428.jpg) 1936年,南京路鸟瞰城市面貌,里弄构成城市基底。图/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 虽然石库门建筑风格新旧交加,但它们之间依旧有个共通之处。 在石库门老建筑的名字里,基本都会带着个“里”字,如宝庆里、庆余里、新巷里…… 而19世纪20年代后期建设的新式建筑,名字中使用较多的“坊”和“邨”字,如淮海坊、大德邨、四明邨等。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29/2B6A7DA067DF73486BC1FC6A3BB98F782516A874_w1080_h713.jpg) 如果你在上海看到一幢或一排的老建筑。 并且它以「某某里」或者「某某坊」命名,那么在你面前的建筑,就是见证过上海发展的石库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