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此人借用一句成语,竭力吹捧曹操,心头却在滴血[5P] --]

武当休闲山庄 -> 四大名著 -> 此人借用一句成语,竭力吹捧曹操,心头却在滴血[5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wcg112233 2018-06-23 07:54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武帝纪》,发生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这是汉献帝刘协下达的一道诏书,所牵涉的人物只有一位:曹操。先来看看原文:

君翼宣风化,爰发四方,远人革面,华夏充实,是用锡君朱户以居。君研其明哲,思帝所难,官才任贤,群善必举,是用锡君纳陛以登。君秉国之钧,正色处中,纤毫之恶,靡不抑退,是用锡君虎贲之士三百人。君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是用锡君鈇钺各一。君龙骧虎视,旁眺八维,掩讨逆节,折冲四海,是用锡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样:君倡导纯正的风俗教化,启发四方,不但边远之地改变面貌,中原也更加富庶,所以赐与你居所用红色大门的待遇;君吸收前人的智慧,思考连尧、舜等感到困惑的难题,任用贤能之士,所以赐给您纳壁上殿的待遇;君执掌国家大权,不偏不倚,稍有恶习的官吏都会被立刻罢黜,所以赐给您护卫勇士三百人;君严格执法,对于违法乱纪之人坚决诛杀,所以赐给您鈇钺各一件;君高瞻远瞩,眼看八方,讨伐叛逆,威服四海,所以赐给您红色的弓一张,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十张,黑色的箭一千支。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出自这道诏书之中,叫做“秉国之钧”,意为执掌国家大权,其出处是《诗.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这道诏书是汉献帝刘协任命曹操为魏公时下达的,当时的汉末朝廷尽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晋封魏公,为以后嬗代做准备,这才是曹操的真实想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曹操逼死了名士荀彧,不惜一切代价扫除障碍。故此,朝野上下再无人敢提出反对之声。

作为汉献帝刘协而言,自被曹操从洛阳接到许昌后便沦为傀儡,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的监视。为了摆脱曹操的控制,刘协还是想尽了各种办法,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在刘协的内心深处,对于曹操充满了憎恨,但自己的小命掌握在曹操的手里,就不得不乖乖听话,明知道曹操此举是为嬗代做准备,也不得不昧着良心写下如此肉麻的诏书,极尽吹捧之能事。可以想象,当汉献帝看到这样的一份诏书,心头一定在滴血。

smen 2018-06-23 11:16
帝王将相皆粪土 在滴血? 那是他的报应

tufeiwawa 2018-06-23 11:50
没法的,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作为曹大爷来讲,对外基本上已经扫除了各路诸侯(这与当年的基本国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就是夹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完全的实现了。),大致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了(其余的袁绍、袁术、吕布等已经拉瓦了),对内,大臣们都已经习惯了曹大爷的做事风格,已经不能再有反对他的想法了。在这种前提之下,只有荀彧这个方老壳,思维还是停留在以前忠于大汉的基础上,已经“奥拓”了,跟不上革命的形势了,已经成为曹大爷谋朝篡位的绊脚石了,在这种前提之下,只有死路一条了。作为末代皇帝汉献帝,心里面是心知肚明的,从自己的血带诏被彻底的粉碎之后,自己的舅子董承等几人完全被清除了,除了西凉的马腾和暂时居住在荆州的刘皇叔之外(他们目前只能是名义上的执行“血带诏”的人了,除了舆论对曹大爷有一定的损害之外,还不足以成为曹大爷的心腹之患的),天下已经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曹大爷的作为了。当然,为了活命,很多人只能违心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在这样的大好的革命形势之下,曹大爷没有谋朝篡位的想法的话,那曹大爷只能说是老壳里面的包已经很大了。

至尊狼王 2018-06-23 12:28
这个成语没学过。。第一次见到

zhuyanchen 2018-06-23 15:46
曹操挟天子以礼诸侯借天子之命调动各路兵马,天子就是可利用的傀儡。为保命只得奉承曹操,多说好听的,喜言免灾。

假正经也 2018-06-23 15:56
如果汉献帝是一个有血性的男儿,就应该像曹髦一样,虽死无惧!

一号侦察兵 2018-06-23 20:37
秉国之钧,四方是维,看来汉献帝也饱读诗书之人

7842949 2020-03-14 21:37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查看完整版本: [-- 此人借用一句成语,竭力吹捧曹操,心头却在滴血[5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