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ment=1760864] 刘姥姥前后有过几次进入贾府,其中列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是第六回一进大观园。为何这一回,能入选门槛极高的语文课本,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强烈的贵贱贫富对比。 从贵贱来看:乡下来的刘姥姥要见贾府的当家人,尽管过去有过连宗,加上刘家为周瑞买地出过力这件“私活”,勉强见到了贾府管家周瑞家的,然后才是平儿,往后才是王熙凤,至于最高层的王夫人和贾母,当天是无法见到的。[attachment=1760865] 从贫富来看:丫鬟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刘姥姥便把她便当是凤姐儿了;真正凤姐儿的出场行头是,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先是用丫鬟的装束作铺垫,继而写出凤姐的雍容华贵。吃方面的对比就更加明显了:凤姐吃饭时,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这可馋坏了板儿,一见便吵着要肉吃,刘姥姥一巴掌打了他去。板儿为何这么馋嘴,因为平时家里吃的东西都没有,就是今儿来,赶了那么远,竟然早饭都没有吃。说白了,刘姥姥进贾府就是打秋风来了。[attachment=1760866] 除了穿和吃的,用度方面更是天隔地远,旁的东西都不说了,单说自鸣钟和玻璃炕屏吧,这些都属于西方舶来品,既然都在贾府看见,说明在18世纪西方物品已经进入中国富贵人家。 能够写出贫富贵贱的小说,都是有大情怀的作品。 二是对人情世故的拿捏。 这一节有很多世情的描写,如贾瑞家的,愿意向王熙凤引荐刘姥姥,一是过去有惠于贾瑞,更重要的是为了向刘姥姥显摆,说明自己在贾府也是个说得起话的人物。[attachment=1760867] 更重要的是,王熙凤对刘姥姥对打秋风这件事的得当拿捏,给还是不给,给多少?因为她之前不知道刘姥姥这个人,一时拿捏不准,于是请教王夫人,得到王夫人的答复是“原不是一家子,不过因出一姓,当年又与太老爷在一处作官,偶然连了宗的。这几年虽然不大走动,但今儿既来了瞧瞧我们,也不可简慢了他”。拿捏之下,王熙凤给了刘姥姥20两银子,虽然对于贾府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饭都吃不饱的刘姥姥,真是她引用俗语并引申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20两银子,足够刘姥姥乐呵一大阵子的。[attachment=1760868] 三是曹雪芹高超的小说技巧。 富极一时的贾府究竟怎么样,直到第六回,还只是停留在古董商冷子兴的演说中。故事怎么铺开,几百个人物如何登场,绝非一般的小说家可以安排好,就连作者自己都慨叹“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这种情况下,安排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作为结构故事的关联人物,仿佛如神来之笔,甚至曹雪芹都有了些小得意,文中写到: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如果说,合理安排刘姥姥这个人物,作为贫富对比,是一种互为视觉的好办法外,用这样一个小人物结构故事的作用更大,往后的故事发展中,刘姥姥至少还有两、三次重要登场,如大观园兴建贾元春省亲后,贾母身故贾府走向衰亡的时候,用这样一个人物穿插,反映了贾府从极盛走向衰败的过程。[attachment=1760869] 综上,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人物设计,进入中学语文课本,可谓当之无愧!(图、文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