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1回复

[猎奇]日本女性穿和服穿不穿内衣?妹子讲出实话,总算明白了 [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5377
金币
68808
道行
38009
原创
2536
奖券
3213
斑龄
138
道券
1273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7424(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1-17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33



日本女人穿和服,到底穿不穿内衣?这事传了很多年,有人说不穿是传统,有人说是风俗,还有人煞有介事地扯出“美学文化”。

可真到问本人,多半一句:“看场合。”有的年轻妹子穿着浴衣出门风一吹,里面是真空;也有老太太冬天和服里套着保暖裤、羊毛衫,一层比一层厚。

说到底,这事不能靠传说,得翻翻历史、看看现场。从背后绑的小枕头到白木屋火灾,再到今天的造型师标配和装内衣——穿还是不穿,背后全是“有根有据”。

今天这篇,就把那层“布”掀开,讲个明白。



七层布料绑成麻花,还真穿不下内衣

和服不是一块布,而是一整套工程。穿一次正统和服,需要7层结构,从里到外,分别是肌着、裹腰、长襦袢、带板、带结、小袱和最外层的着物。

穿法不靠纽扣,全靠腰带缠紧。从脖子到脚踝,从肩膀到手腕,每一寸都包得紧实。

这种设计并不适合穿现代内衣。现代内衣追求塑形,强调突出曲线。和服的逻辑恰好相反,是要掩盖身体曲线,制造“直线型”轮廓。



胸部鼓起,会撑起布料,破坏整体线条感。所以在传统标准里,胸越平、腰越直、身形越板,越符合审美标准。

和服背后绑着的“枕头”并不是靠垫,是叫“结枕”的固定装置。它包在腰带最外侧,作用是撑起和服背部的视觉重心,让衣服更挺拔。

这个东西本身就已经“卡腰”,再套一层内衣,就会在腰部形成“层中有层”的尴尬厚度。对于讲究服饰细节的日式穿着逻辑,这是一种失败。



古代日本社会也没有“内衣”这个概念。传统社会条件下,百姓不可能拥有多余衣物。能穿上一套“干净贴身的里衣”,就已算体面。

内衣这一概念进入日本,是明治维新后从西方引进的商品化成果,价格高,面料少,仅限城市上层女性使用。战前日本女性普遍没有穿内衣的经济基础。

而当时的和服,已经自带功能性——层数多,包裹紧,不走光。这在古代社会中,就足以保障女性“身体遮蔽”的基本需求。



而是否穿内衣,从未被社会认为“有羞耻性”或“必须规范”,只是个生活方式问题。

所以不是流传中的“穿不穿”,而是“穿不上”。既不流行曲线美,也没有内衣概念,更不具备穿衣环境。从实用到审美,都没有空间留给内衣这种“多余物”。

风吹裙起手抓衣,东京百货14人没了命

1932年12月16日,东京银座白木屋百货6层突发火灾。起因是电梯线路故障起火,火势顺着装饰布迅速蔓延。数百名员工与顾客在狭窄楼层逃生通道中混乱撤离。

火灾中最严重的一幕出现在6层东南角窗台。6名女员工被逼至窗边,消防员伸出梯子引导撤离。

就在她们踩上窗沿的瞬间,一阵风从楼内席卷而出,和服被掀起,露出里面空无一物的下身。



这6人中,有3人本能地用手去压住和服,而腾不出手攀梯,被活活烧死。

还有3人一边抓住衣摆,一边单手下梯,重心不稳,从四五米高空跌落,当场摔死。整个事件中共造成14人死亡,数十人烧伤骨折。

这起火灾震惊日本社会,不是因为火灾本身,而是“女性为了遮羞失去生命”的荒诞场面。



第二天,日本《朝日新闻》头版刊出评论:《风中之耻,重于生命》。市井议论四起,商店女工集体请愿要求配发底裤。

日本女性开始主动购买“西式内裤”,不是出于羞耻文化,而是现实教训:在公共场合穿传统和服,极易因风翻起衣摆,形成致命隐患。

“白木屋火灾”之后,日本多个百货公司迅速改变工装,女性员工开始普遍穿着内裤防护。



这一事件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着装认知。在此之前,“内裤”作为商品被视为“私密奢侈”,普通女性不敢公开购买。

但从火灾之后,内裤逐渐从上流品,变成工人、学生、甚至乡村女性的基本衣物。

所以今天看待“和服不穿内衣”的传统,不可忽视1932年这个分界点。穿或不穿的选择,在这一刻彻底发生转折——不再是审美问题,而是生存考量。

和装不穿Bra?造型师:你这是把美学穿错了

现代日本女性穿和服,不等于完全不穿内衣。但穿什么、怎么穿、穿在哪层,都是一套有讲究的“隐藏流程”。

和服造型讲究线条笔直、无突兀折痕,所以绝大多数造型师不建议配戴带钢圈的现代文胸。

相反,她们推荐的是“和装内衣”——材质柔软、无钢圈、前扣设计、易于贴合身体。



这类内衣被专门用于穿和服时搭配使用,在百货公司、婚礼化妆间、成人礼租衣店广泛使用。功能并非增强性感,而是“压平轮廓”,符合传统美学逻辑。

下身穿不穿“内裤”?有的穿,有的不穿。年轻女性、穿浴衣拍照者,普遍会配上无痕内裤以防走光。

而老年女性或在冬季穿和服者,为保暖起见,甚至在和服下加棉裤、保暖内衣、甚至发热裤。



因此,“不穿内衣”的说法在今天并不成立。一方面,现代技术和商品提供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穿和服的场景也发生了变化,从日常生活转向婚礼、成人礼、茶道表演等“功能化仪式场合”。

穿什么,怎么穿,更多是“场合决定”,而非统一规范。

同时,和服的文化身份也在变化。在部分场合,它是“回归传统”;在另一些场合,它只是“打卡体验”。



年轻人对和服的认知也从“祖母的衣服”,转向“文化标签”。穿法不再教条,混搭自由度越来越高。

“日本女性穿和服不穿内衣”这句话,是对历史的误读,也是对现实的偷懒。在实际生活中,每一层布料的背后,都是现实条件、社会习俗与技术商品的结合。

当代和服女性穿不穿内衣,没人再纠结“该不该”,只看“需不需要”。

参考文献:

日本和服到底有多少秘密?传闻:背着小枕头,还不穿内衣.网易.2023.09.03

为什么日本女人穿和服不穿内衣.搜狐网.2023.09.20

日本女人穿和服就不穿内裤?真相竟如此惊人.网易.2018.10.29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3433
金币
545630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02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3:26
日本女性穿和服到底穿不穿内衣?从历史到现代的深度解析

一、传统和服的“无内衣”逻辑:七层包裹下的实用美学

和服并非简单的服饰,而是一套复杂的穿着系统。传统正统和服的穿戴需要7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为:肌着(贴身内衣)、裹腰、长襦袢、带板、带结、小袱和最外层的着物。这种层层包裹的设计本身就具备极强的遮蔽性和稳定性,使得额外穿着现代内衣变得多余甚至不合时宜。

1. 审美需求:直线型轮廓的极致追求
   和服传统美学强调“直线感”,追求身体的平坦与规整。胸部的曲线被认为会破坏整体线条的流畅性。正如文章所述,传统审美中“胸越平、腰越直、身形越板”才是理想状态。和服背后标志性的“太鼓结”(看似枕头的腰带结)正是为了支撑背部线条,营造挺拔感。若穿着现代文胸,其塑形效果会在和服面料上形成明显印痕,这在讲究细节的日式穿着中被视为“大忌”。

2. 结构限制:腰带束缚下的“无空间”设计
   和服完全依赖腰带(obi)缠绕固定,从颈部到脚踝全方位包裹身体。尤其是背后的“结枕”(带枕),是支撑和服形态的关键部件,本身已对腰部形成紧密束缚。若再叠加现代内衣,会在腰部形成多层叠加的厚度,导致“层中有层”的尴尬,影响整体穿着的平整度和舒适度。

3. 历史背景:古代社会的“无内衣”常态
   内衣作为商品化产品,是明治维新后从西方传入日本的。在古代日本,普通民众经济条件有限,“能有一套干净的贴身衣服就算体面”。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内裤才在日本出现,且价格昂贵,仅为城市上层女性所用。普通女性根本无力负担,更谈不上将其作为日常穿着的一部分。因此,“不穿内衣”并非刻意选择,而是经济条件和社会习俗下的自然结果。

二、转折点:1932年白木屋火灾如何改变日本女性的内衣观?

尽管传统上和服不穿内衣,但一场灾难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1932年12月16日,东京银座白木屋百货发生大火,这场火灾不仅造成了14人死亡的悲剧,更在社会层面引发了对女性着装安全性的深刻反思。

1. 火灾中的致命“走光”困境
   火灾发生时,多名女员工被困在六楼窗边,消防员引导她们通过绳索逃生。然而,在攀爬过程中,一阵强风将她们的和服裙摆掀起,露出下身。部分女性因用手遮挡衣摆而无法抓紧绳索,最终坠落身亡;另有女性在逃生时因和服束缚行动不便,延误了时机。

2. 社会舆论与观念转变
   火灾次日,《朝日新闻》头版发表评论《风中之耻,重于生命》,尖锐指出传统和服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隐患。民间议论纷纷,百货公司女工联名请愿要求配发内裤。这场悲剧让日本女性意识到,在公共场合穿和服时,“不穿内裤”的习惯可能导致致命危险。

3. 内裤从“奢侈品”到“必需品”的普及
   白木屋火灾前,内裤在日本被视为“私密奢侈商品”,普通女性不敢轻易购买。火灾后,内裤迅速从上流阶层普及到工人、学生乃至农村女性。百货公司开始为女员工配备西式内裤,内裤厂商也推出专为和服设计的简化款内衣。这一事件直接推动了日本内衣产业的发展,并彻底改变了女性对内衣的认知——从“羞耻”变为“安全防护”。

三、现代和服:穿还是不穿?取决于场合与个人选择

进入现代社会,日本女性穿和服是否穿内衣已不再是绝对的传统禁忌,而是根据场合、季节和个人习惯灵活选择的结果。

1. 上身:和装专用内衣取代传统“濡”
   传统上女性穿和服前会穿一种叫“濡”的贴身衣物,但现代女性更倾向于穿着和装专用内衣。这类内衣无钢圈、材质柔软、前扣设计,主要功能是“压平轮廓”,避免胸部曲线破坏和服线条。造型师通常不建议佩戴带钢圈的现代文胸,因其可能在面料上留下明显痕迹。

2. 下身:因人而异的多样化选择
   - 年轻女性/浴衣场合:为防止走光,普遍会穿着无痕内裤或超薄底裤。
   - 老年女性/冬季穿着:为保暖起见,在和服下会加穿棉裤、保暖内衣甚至发热裤。
   - 正式场合(如婚礼、成人礼):可能会搭配专门的和装衬裙或束腰,确保整体形态规整。

3. 体验店的真实操作
   在京都、东京等地的和服体验店,工作人员会明确提醒游客:“如果穿着钢圈内衣,请务必更换。”这是因为钢圈会导致肩线鼓起、腰间走形,影响和服的整体美观。体验流程中,“脱掉现代内衣、换上专用打底衣”往往是第一步,以确保穿着平整。

四、“不穿内衣”的传说 vs 现实:文化误解与时代变迁

“日本女性穿和服不穿内衣”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历史的简化和误解。其背后既有古代社会的实际条件限制,也有现代文化传播中的猎奇心理。

1. 历史真相:不是“不穿”,而是“穿不上”
   古代日本缺乏内衣概念,经济条件也难以支撑额外衣物的消费。所谓“不穿内衣”并非出于某种特殊文化习俗或羞耻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逻辑——层层包裹的和服本身已足够遮蔽身体,无需额外防护。

2. 现代现实:功能与审美的平衡
   当代日本女性穿和服时,“穿不穿内衣”已不再是单一答案。核心原则是“既体面又实用”:既要符合传统美学对线条的要求,也要满足现代生活的便利性和安全性需求。化纤面料的应用、和装专用内衣的普及,以及对卫生和舒适的重视,共同构成了现代和服穿着的新范式。

结语:从“传统束缚”到“自由选择”

日本女性穿和服是否穿内衣的历史演变,折射出社会观念、经济条件和技术进步对服饰文化的深远影响。从古代因无内衣概念而自然形成的“不穿”,到白木屋火灾后出于安全考虑的“开始穿”,再到现代根据场合灵活选择的“多元穿法”,这一过程清晰地展现了服饰如何随时代而演变。

如今,“日本女性穿和服不穿内衣”的说法早已不符合现实。真正的答案藏在每一件精心搭配的和装之下——它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生活智慧的体现。无论是真空浴衣的随性自在,还是多层保暖的实用主义,都是日本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的独特平衡点。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