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阅读
  • 2回复

[猎奇]古代唯一没杀过功臣的皇帝,统一天下后被人灭族,名字很耳熟[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711
金币
364
道行
19523
原创
29473
奖券
18196
斑龄
202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4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17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29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17) —

在《史记》一书中,有一句话叫敌国灭,谋臣亡,意思是当一个国家击败敌人并称帝之后,曾经为他出谋划策的大臣通常会被处决。那些曾经为皇帝征战四方的功臣,往往都没有一个善终。 这种情况自古以来似乎一直存在。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朱元璋,在他建立明朝后,残酷地杀害了蓝玉、李景隆等人。大部分开国皇帝的功臣们,往往只能同皇帝一起共患难,却无法共享荣华富贵。

然而,也有少数例外。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位开国皇帝,在自己成功称帝后,没有清除曾经的功臣,但他却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在统一天下后,这位皇帝最终被别人灭了全家。我们今天熟知的这位皇帝,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提到秦始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的暴政,包括焚书坑儒,屠戮大量儒生,给儒家学派带来了灭顶之灾。除此之外,他还大兴土木,修建了万里长城,导致民众疾苦。晚年,他又一心追求长生不老,忽视了政务,导致宦官在朝政中横行,给国家政治带来了巨大混乱。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秦始皇的确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皇帝。根据《史记·皇帝列传》的记载,秦始皇嬴政在13岁时就成为了秦国的王,到了23岁时,他基本掌握了整个秦国的政权。可以说,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嬴政任用了许多贤能的大臣,李斯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还善于管理,使得许多名将纷纷归顺秦国,并为秦国开疆拓土。这些大臣和将军们忠心耿耿,为嬴政建立强大的秦国贡献了很多力量。最终,嬴政凭借这些功臣的帮助,使秦国在诸侯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了大一统。

公元221年,嬴政完成了六国的统一,建立了秦朝,并自命为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从此,封建帝制在中国落地生根,中国也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新时代。 秦始皇在位期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事情。例如,他派蒙恬北击匈奴,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确保了秦朝北方的长期安定;在南方修建水渠,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他还修建了大量的道路,便于全国的交流和统一。

秦始皇晚年痴迷于追求长生不老,认为自己还应继续为国家建设努力。因此,他采取了许多错误的做法,导致了后来的种种问题。但他的贡献依然不容忽视,不能因此否定他作为千古一帝的地位。毕竟,他刚登上帝位时,做了许多后人无法超越的伟大成就。 秦始皇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像许多开国皇帝那样,在功成名就后清除曾经的功臣,反而一直尊重和重用他们。他与自己的大将们同甘共苦,而当他成为皇帝后,依然给与他们很高的待遇。这使得许多曾经辅佐他建立秦朝的大臣都得到了善终。

例如,秦朝的开国大将王翦,在嬴政尚未称帝时,就跟随他征战四方,为嬴政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军事建议。王翦的忠诚与能力,显然得到了嬴政的高度评价。在《史记》中记载,王翦曾指出,若想彻底灭掉楚国,至少需要六十万大军。然而,嬴政的另一位将领李信自信满满,认为只需二十万兵力就能解决楚国问题。最终,嬴政听从了李信的意见,结果导致了秦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面对这一惨败,嬴政并没有追究李信的责任,反而意识到自己没有采纳王翦的建议,于是亲自去王翦家中请他出山,再次出征。 嬴政不仅给王翦调集了六十万大军,而且还答应了王翦的一些条件。王翦带着六十万兵力重新出征,最终成功攻占楚国,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嬴政在建立秦朝后,依然没有因李信的失误而惩罚他,反而继续给予他高官厚禄,同时也让蒙恬负责率领秦国的大军北击匈奴。

对于王翦的过失,秦始皇并没有追究,依旧对他给予重任。其他文臣如李斯等,在帮助嬴政打下江山后,也都得到了重用,享受了胜利果实。秦始皇的宽容大度,在历史上也十分罕见。 然而,尽管秦始皇如此宽厚待人,他最终的结局却并不理想。秦始皇晚年因贪图长生不老,过度服用了丹药,导致身体虚弱,最终去世。他的儿子秦二世继位,但秦二世治国无能,重用宦官赵高,导致朝政腐化,民众疾苦,百姓怨声载道。

秦二世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残忍杀害了自己的兄弟,并且清除异己。大臣们对秦二世的暴政不满,但也无人敢反抗。在赵高的支持下,秦二世进一步加强了对朝廷的控制,最终将曾经为秦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们一一杀害。李斯被赵高设计腰斩,蒙恬等戍边大将也被秦二世处死。由于暴政导致民怨四起,最终各地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的起义成为了最著名的事件,而刘邦、项羽等人也纷纷起义。 最终,秦朝因秦二世的暴政而崩溃。秦二世死后,秦朝彻底灭亡,秦始皇的家族也因其子嗣的暴行而被满门抄斩。 秦始皇嬴政的确是一位年轻有为、才智过人的帝王。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并为中国历史作出了难以超越的贡献。最重要的是,他始终将曾经为他出生入死的功臣当作兄弟,未曾因自己的成功而陷害他们。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儿子秦二世不仅毁了父亲的声誉,还导致了整个家族的灭绝。
1条评分金币+12
wowoni 金币 +12 - 昨天 09:1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3433
金币
545630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02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21:42
秦始皇与功臣善终的特殊案例及其王朝悲剧

秦始皇对功臣的宽容态度

在传统认知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似乎是开国皇帝对待功臣的普遍规律。然而,秦始皇嬴政在这一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例外。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并未大规模诛杀功臣,反而对他们表现出高度的信任与宽容。

典型功臣的善终案例
1. 王翦父子  
   王翦作为秦国灭楚的核心将领,曾因秦始皇初期轻信李信而导致伐楚失败。当秦始皇意识到错误后,亲自前往频阳请王翦出山,并满足其“请田宅为子孙业”的要求,最终以60万大军成功灭楚。战后,王翦不仅未遭猜忌,反而被封为武成侯,得以安享晚年。其子王贲亦继承父业,先后灭魏、灭燕、灭齐,父子二人均为秦朝统一立下不朽功勋,且均善终。

2. 李斯  
   作为秦朝丞相,李斯在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提出的《谏逐客令》挽救了秦国人才流失的危机,深受秦始皇倚重。秦始皇对其始终信任,从未因权力过大而加以打压。

3. 蒙恬、蒙毅兄弟  
   蒙恬率军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功勋卓著;其弟蒙毅则为内史,参与朝政决策。二人虽在秦二世时期被赵高陷害致死,但在秦始皇在位期间始终备受重用,未遭任何不测。

秦始皇“不杀功臣”的深层原因

1. 法家治国理念的影响  
   秦始皇奉行法家思想,强调“赏罚分明”。他认为功臣的贡献应得到回报,而非因猜忌而诛杀。正如《史记》所载,秦始皇对王翦“言听计从”,对李斯“委以重任”,体现了其“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

2. 对自身统治能力的信心  
   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制度(如废分封、立郡县)和严密的法律体系(如《秦律》),已将权力牢牢掌控在手中。他相信无需通过诛杀功臣来巩固统治,反而可以通过优待功臣来树立威信。

3. 功臣的自我约束  
   如王翦在灭楚后主动交出兵权,“归老于频阳”,避免了功高震主的嫌疑。这种君臣间的默契减少了猜忌,也为功臣善终创造了条件。

秦朝短命与嬴姓消失的真正原因

尽管秦始皇对功臣宽容,但秦朝仅存15年便灭亡,且嬴姓后裔几乎销声匿迹。这一悲剧并非源于“不杀功臣”,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继任者的昏庸无能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残暴嗜杀,诛杀兄弟姐妹、重用赵高,导致朝政腐败。他将李斯腰斩、逼蒙恬自杀,彻底摧毁了秦始皇留下的统治根基。正如史料所述:“胡亥登基后先杀了自己的12个兄弟、10个姐妹,把皇宫变成了屠宰场。”

2. 严苛政策引发民变  
   秦始皇后期及秦二世时期,繁重的徭役(如修建长城、阿房宫)、沉重的赋税和严酷的法律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吴广起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迅速点燃了全国反秦烽火。

3. 嬴姓后裔的自我隐匿  
   秦朝灭亡后,嬴姓宗族为躲避报复,纷纷改姓(如改为“秦”“赵”“马”等)。汉朝建立后,刘邦虽未刻意追杀嬴姓后裔,但“嬴”姓因成为“亡秦余孽”的象征而遭忌讳,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与朱元璋等帝王的对比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通过“胡蓝之狱”大肆诛杀功臣(如蓝玉案牵连1.5万人),试图通过清除异己巩固皇权。相比之下:

- 秦始皇:以宽容对待功臣,依赖制度而非暴力维持统治,但制度缺陷(如缺乏有效的继任机制)导致王朝速亡。
- 朱元璋:通过屠戮功臣暂时巩固了统治,但加剧了政治恐怖和官僚体系的腐败,为明朝后期的衰落埋下伏笔。

结论:宽容的价值与制度的局限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未大规模诛杀功臣的开国皇帝,其做法在专制王朝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他的宽容不仅体现了个人胸襟,也为后世提供了“如何对待功臣”的另一种范例。然而,秦朝的短命也警示我们:单纯的个人品德或对功臣的善待,并不足以保证王朝长治久安。缺乏完善的继任制度、权力制衡机制和民生关怀政策,即使拥有再优秀的功臣团队,也无法避免王朝覆灭的命运。

秦始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王朝的兴衰,不仅取决于开国者的雄才大略和对功臣的态度,更取决于能否建立可持续的政治制度和赢得民心。正如司马迁所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郡县制的伟业值得铭记,但他未能解决制度层面的根本问题,最终导致了帝国的速亡。而其对功臣的宽容,则为他“千古一帝”的称号增添了一抹复杂而独特的亮色。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09:1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4069
金币
455612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85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0:46
秦始皇嬴政是古代唯一未诛杀开国功臣的皇帝,但其统一天下后,秦皇室惨遭灭族。以下是关键事实:

⭐ 一、秦始皇不杀功臣的例证
信任王翦
灭楚时,王翦要求60万大军(秦国总兵力三分之二),并索要田宅封赏。秦始皇不仅满足其要求,且在王翦得胜后封其为武成侯,未因“坐地起价”而清算。
重用李斯
李斯作为丞相,深度参与国政决策。秦始皇始终委以重任,未因权力集中而猜忌。
善待其他将领
蒙恬、王贲等灭六国的核心将领均得善终,未被清洗。
⚔️ 二、秦皇室覆灭的根源
继位阴谋
秦始皇病逝后,赵高与李斯篡改遗诏,赐死太子扶苏,拥立胡亥。扶苏自刎,大将蒙恬被逼自杀。
胡亥屠戮宗室
胡亥为巩固权力,在赵高唆使下将秦始皇33名子女全部处死,包括将公主“戮死于杜”,赢姓宗族几乎灭绝

起义与王朝崩溃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六国旧贵族反扑。胡亥被赵高弑杀,子婴投降刘邦后遭项羽诛杀,秦皇室彻底灭亡。
⚖️ 三、历史对比与评价
罕见特例:与刘邦杀韩信、朱元璋诛蓝玉等相比,秦始皇对功臣的宽容独树一帜。
悲剧性矛盾:不杀功臣的仁政,因继位制度缺陷与权臣篡逆,反致家族惨剧。
后世影响:秦法虽严,但秦始皇对功臣“以功授爵”的兑现,体现法家制度的公正性。
💎 核心启示:秦始皇的统治凸显了制度与人治的深刻矛盾——他能以绝对自信驾驭功臣,却未能防范权力交接的致命漏洞,终使千秋功业二世而亡。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09:1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