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阅读
  • 2回复

[猎奇]吴三桂封王,洪承畴仅是小都尉,还列入贰臣传?是时候说出真相了[1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711
金币
364
道行
19523
原创
29473
奖券
18196
斑龄
202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4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17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27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17) —

回顾历史可知,吴三桂和洪承畴两人也算是颇有渊源。
当年洪承畴担任蓟辽总督时,吴三桂就是他手下的八总兵之一的宁远总兵,二人还一起经历过惨烈的松锦大战。
在战败后,洪承畴被俘投降,可吴三桂却对此丝毫不知情,以至于出现了极为搞笑的一幕:曾上书给崇祯帝,称洪承畴坚贞不屈,壮烈殉国。
孰料想,洪承畴早就已经归降了清政权,而且正跟着多尔衮率领10万大军南下......

也正是这支大军,在后来吴三桂与李自成反目的过程中,不仅逼降吴三桂,而且双方还联合起来一起大败李自成,奠定了入关的基础。
至此,吴三桂与洪承畴臭味相投的两位大汉奸,再次同殿为臣。
按理来说,洪承畴投降的时间更早,而且在投降前地位也比吴三桂更高,在清政权中的发展洪承畴应该要优于吴三桂才对,可事实却有些让人出乎意料。
——吴三桂这位后来者居然成为了平西王,镇守云贵,后来俨然已成为一方割据势力。反倒是洪承畴,只获得了一个轻车都尉的世职,而且还只能世袭四代。
甚至后来,还被乾隆皇帝列入“贰臣传”,指责其大节有亏。那么这又是为何呢?在这里,我们是时候该说出真相了!

其实我们对比这二人降清以后的表现来看,两人都为清政权卖命,甚至洪承畴卖命程度还要更大高一些。
先看吴三桂。吴三桂此人对清政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并且和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重创农民军,致使李自成等人急速后撤,让清军轻易拿下北京城。
仅凭此功劳,吴三桂就足以成为汉奸中的“极品”存在。
或许是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怨气,又或许是为了讨好新主子,后来他率领大军南下可谓是丝毫不留情面。
卖力与李自成的部队死磕,直至将李自成的主力基本消灭;马不停蹄领命绞杀西北地区的抗清义军余部,不断攻打张献忠残部,平定了重庆、成都等两川重镇。这些我们都姑且不说。

让人完全想不通的是,他还卖力气南征云贵,消灭了南明最后的永历政权,并将永历帝处死,可谓是为清政权服务的极为到位。
再来看洪承畴。洪承畴虽然不像吴三桂一样在军事上有所表现,但是他对清朝而言却更加不可或缺。
在顺治二年,因为清军进展太顺,其统治者就开始强行剃发易服,激化满汉矛盾,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现象。
多尔衮无力应对困境,就提拔洪承畴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让他总督军务,负责招抚江南各省。
洪承畴凭借对江南各地的了解,一面以自己为招牌,鼓励各地归顺清政权,一面又采用招降首领和抓首领的策略,尽可能约束大屠杀和抢劫,对当地百姓进行安抚,甚至他还劝说多尔衮免除赋粮。

正是靠着这软硬兼施的手段,抗清组织不断被瓦解。
到后来,洪承畴先后招抚远在湖广的泽侯田见秀、义侯张鼎、棉侯袁宗弟,以及据守江南、湖广、河南三省交界山中的明兵部尚书张缙彦和在上海崇明抗清的故明总兵高进忠。
甚至,就连隆武政权的实际控制者郑芝龙都被其招降。
本来仅这些,洪承畴在清政权这边就已是封侯拜相的功劳,但后来清朝遇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李定国,不仅被对方连折两位统帅,还一度被打得考虑放弃七省之地和明军议和。
于是顺治再次启用洪承畴,委派他经略西南五省,洪承畴面对李定国的攻势,快速在全国各地调来一批曾经的精锐部下,其中多为能征善战的将领和士兵,积极整军备战。

同时他又延续了此前的一些手段,对百姓和反抗军大加安抚、招揽,而且还派细作去离间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关系。
不得不说,洪承畴这些套路的确作用不小,孙可望后来归顺清军,甚至还为清军做向导,帮助清军重创李定国的部队。
最后洪承畴与众人三路围攻明军,大败李定国,逼迫永历帝逃往缅甸,至此大规模抗清斗争基本结束。
这样来对比两人的表现,我们会发现:对于清朝而言,虽然同为马前卒,也同是叛徒,但洪承畴似乎做得更“突出”。
甚至我们借用刘邦的理论,可以判断:吴三桂只是鬣狗,洪承畴乃是猎人。不过历史永远不能只看表面,虽然洪承畴卖国贡献更高,可吴三桂也有洪承畴比不了的“优势”。

首先,自然是两人的身份属性。
尽管吴三桂降清的时间更晚,但吴三桂是主动向清军归顺,因此在清政府这里称得上是“投诚”。
而洪承畴就不一样了,他是在松锦大战中战败被俘虏的,尽管皇太极非常看好他,可他毕竟也只是个俘虏,论性质其实是比不过吴三桂的。
其次,吴三桂在归顺清朝的时候,手上可是有好几万精锐的边军部队,而且从归顺清朝到镇守云南,其部队一直没有被打散过,所以他有和清军谈判的资本。
反观洪承畴,他自始至终都只是孤身一人。假设发生满汉矛盾,清军高层想羞辱甚至杀戮汉臣,那么他们绝对只敢对洪承畴下手,是万万不敢针对吴三桂的。

最后,两人的影响力也不同。正如前文所说,吴三桂能打,但只是鬣狗,而洪承畴没兵,却是猎人。在洪承畴叛变后,他在辅助清王朝剿灭各方势力时展现了极强的“影响力”。
如果吴三桂和洪承畴两人分别造反,那么以清军的战斗力或许还能镇压吴三桂,但面对洪承畴这种人物,清军恐怕没办解决。
所以清朝对吴三桂是制衡和利用,但对于洪承畴,那就是既用且防了。也正因如此,每次洪承畴平定危机之后就会主动请辞,这些都是为了避嫌和表忠心。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洪承畴虽然曾一度被誉为“开清第一功”,但到头来也只能得了一个轻车都尉的爵位。

不过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尽管清朝统治者一直都在压制洪承畴这种有叛变前科的影响力人物,避免汉人文官做大,但早期和他长得极其相似的康熙还是很欣赏他的,比如在洪承畴病逝后,曾为其立碑述功,称其为“贤良之臣”。
由此可见,早期清朝统治者还是很认可此人的,并没有刻意要打压他的身后名。
只是到乾隆时期,清朝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乾隆开始宣扬忠君思想,于是搞了贰臣传,便把洪承畴这种前朝大叛徒给拉了进去。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昨天 09:1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3433
金币
545630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02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21:40
吴三桂与洪承畴降清后境遇差异探析

引言:同为降臣,境遇天差地别
吴三桂与洪承畴作为明末清初两位著名的降清将领,其人生轨迹紧密交织。洪承畴曾是吴三桂的上级,在松锦大战中洪承畴被俘降清,而吴三桂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书称其“殉国”。此后二人均成为清朝的“贰臣”,但结局却大相径庭: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权倾一时;洪承畴却仅获轻车都尉世职,且最终被列入《贰臣传》,大节受讥。这种差异背后,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背景和清朝统治策略的深刻影响。

一、降清方式与身份差异:主动投诚 vs 被俘归降
降清的方式直接影响了二人在清朝的地位起点。

1. 吴三桂:“主动投诚”的政治筹码  
   吴三桂降清是在山海关局势危急、李自成大军压境之时的主动选择。他掌握着山海关这一 strategic 关口和数万精锐边军,其“献关”之举直接为清军入关扫清了最大障碍。正如史料所述,“吴三桂开关献降,清军铁骑得以长驱直入中原”,这一“献关之功”是其获得高封的根本原因。他并非战败被俘,而是带着军队和地盘“投诚”,拥有与清廷谈判的资本。

2. 洪承畴:“战败被俘”的屈辱降清  
   洪承畴是在松锦大战中兵败被俘后降清的。尽管皇太极对其颇为器重,但他本质上仍是“俘虏”身份。这种降清方式在清朝统治者心中留下了“屈服”的印象,其人格尊严和忠诚度受到质疑。相比之下,吴三桂的主动归顺更符合清朝“招抚”策略的需求,也更容易获得信任。

二、军事实力与谈判资本:有兵 vs 无兵
军事实力是降臣在清朝立足的重要基础。

1. 吴三桂:手握重兵的“割据势力”  
   吴三桂降清时,其部下“精锐边军部队”始终未被打散。他以这支军队为资本,在清朝平定李自成、张献忠余部及南明政权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例如,他“卖力与李自成的部队死磕,直至将李自成的主力基本消灭;马不停蹄领命绞杀西北地区的抗清义军余部,平定了重庆、成都等两川重镇”。更重要的是,他最终“南征云贵,消灭了南明最后的永历政权,并将永历帝处死”,这些军事上的巨大贡献使其成为清朝不可或缺的力量。

2. 洪承畴:文臣谋士的“软实力”局限  
   洪承畴降清时已失去军队,“自始至终都只是孤身一人”。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治”而非“战”。他在江南招抚中“软硬兼施”,招抚了郑芝龙等重要人物,并在平定李定国时通过“离间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关系”瓦解抗清力量。但这些“软实力”在清朝初期急需武力镇压的背景下,其价值远不及吴三桂的军事成果直观。正如分析指出,“在烽烟未熄的时代,刀剑的分量终究比笔墨更重”。

三、清朝统治策略:制衡利用 vs 既用且防
清朝对两位降臣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1. 对吴三桂:制衡与利用  
   清朝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实际上是“以毒攻毒”的策略。利用其军事力量镇压西南叛乱和南明残余势力,同时通过“三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相互制衡。吴三桂虽权势煊赫,但始终处于清朝的监控之下。他的“割据势力”既是清朝的依靠,也成为日后康熙撤藩的理由。

2. 对洪承畴:既用且防  
   洪承畴因缺乏军事力量和独立势力,成为清朝可控制的“工具人”。他的才能在招抚和治理中被充分利用,但清朝对其始终保持警惕。史料提到,“如果吴三桂和洪承畴两人分别造反,清军或许还能镇压吴三桂,但面对洪承畴这种人物,清军恐怕没办法解决”。这种对洪承畴潜在影响力的恐惧,导致清朝对其采取“既用且防”的态度。每次洪承畴平定危机后主动请辞,正是这种防范心理的体现。

四、历史评价与身后名:乾隆《贰臣传》的影响
尽管二人均为降臣,但历史评价却大相径庭。

1. 吴三桂:从“平西王”到“叛逆”  
   吴三桂虽因叛乱最终身死国灭,但在降清初期获得了极高荣誉。其军事功绩使其成为清朝统一进程中的重要角色。康熙时期对其仍有一定认可,而乾隆时期的《贰臣传》虽将其列入,但主要针对其反叛行为。

2. 洪承畴:大节有亏的“贰臣”典型  
   洪承畴的命运更为悲惨。尽管他在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甚至被康熙称为“贤良之臣”,但乾隆时期为强化忠君思想,编纂《贰臣传》,将洪承畴列为“大节有亏”的典型。“乾隆晚年他却被列为一等叛徒”,这一转变反映了清朝统治策略的变化——通过贬抑降臣来巩固满族正统性和统治合法性。

结论:多重因素造就不同结局
吴三桂与洪承畴降清后的境遇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身份与降清方式:吴三桂主动投诚且有兵权,洪承畴战败被俘且无军队。
2. 贡献类型:吴三桂以军事功绩见长,直接奠定清朝入关基础;洪承畴以招抚和治理见长,但“软实力”价值有限。
3. 清朝策略:吴三桂被利用为制衡工具并赋予实权;洪承畴因无威胁而被压制爵位,并遭严密防范。
4. 历史评价:乾隆时期的政治需求最终决定了二人在史书中的形象。

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的碰撞,也展现了清朝统治者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实用主义策略。吴三桂与洪承畴的故事,至今仍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忠诚、背叛与生存的经典案例。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09:1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4069
金币
455612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85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0:47
吴三桂封王而洪承畴仅得轻车都尉、后被列入《贰臣传》的差异,本质是清廷政治权衡与统治逻辑的体现。以下从核心矛盾点解析真相:

一、投降性质与政治价值的根本差异
吴三桂的“主动投诚”价值
吴三桂在1644年献山海关降清,此举直接瓦解李自成防线,使清军兵不血刃入主中原。他手握数万关宁铁骑,控制战略要冲,成为清廷统一进程的“关键杠杆”。多尔衮为拉拢其势力,承诺裂土封王,实为换取军事合作的权宜之计。
清廷视角:吴三桂代表“带资入股”,其军事资本是清初无法替代的稀缺资源。

洪承畴的“被动归降”局限
洪承畴在1642年松锦战败被俘,初期绝食拒降,经数月劝诱方归顺。其麾下13万明军已覆灭,投降时是“光杆司令”,无实质谈判筹码。
清廷视角:洪承畴属“战俘再利用”,虽能力出众,但政治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军力价值。

二、清廷的统治策略:分而治之的权术
对吴三桂:笼络与制衡并行
封平西王、授云南藩地,实为“以汉制汉”:利用其武力剿灭南明残余(如追杀永历帝),同时将叛乱风险隔离于边疆。清廷深知吴三桂有割据野心,但统一初期需借其刀杀人。
→ 代价:给予王爵虚名,纵容其短暂割据,待天下稳定再削藩。

对洪承畴:重用却刻意贬抑
洪承畴的才能集中于文治招抚(如瓦解江南抗清势力、招降郑芝龙),对稳定政局贡献极大。但清廷始终警惕其影响力:

防汉臣坐大:洪承畴无亲兵势力,却擅长安抚人心、瓦解抵抗,清廷恐其成为汉人精神领袖。
爵位压制:仅授三等轻车都尉(从三品虚衔),远低于武将封爵标准,旨在强调“文臣不配高阶世职”。
三、乾隆朝的政治清算:忠君叙事的需要
《贰臣传》的深层目的
乾隆时期天下已定,需重构“忠君”意识形态以巩固统治。洪承畴被列甲等贰臣之首,因其“背明降清”的污点最典型,可作反面教材警示汉臣。
→ 矛盾点:清初利用降臣打天下,后期却否定其道德合法性。

吴三桂的“逆臣”定性
吴三桂因三藩之乱被定为“逆贼”,连入《贰臣传》的资格都被剥夺。清廷对其评价更极端,但反而凸显其威胁性远超洪承畴。

四、历史真相:清廷的恐惧逻辑
吴三桂的“不可替代性”:清军入关依赖其军事投名状,早期容忍割据是因无力根除。
洪承畴的“隐患性”:其文治能力可瓦解反抗势力,同样能煽动汉人对抗满清。授予高爵恐强化汉人凝聚力,故刻意贬抑。
结论:
吴三桂封王是“买凶”,洪承畴贬爵是“防患”,《贰臣传》是“卸磨杀驴”。两者结局差异,折射清廷对武力割据与文治渗透的差异化恐惧。
💎 历史启示:降清二臣的命运,实为权力博弈的镜像——当工具价值耗尽,道德污点便成清算借口。洪承畴的悲剧,在于他输掉了双重忠诚的赌局:明视其为叛徒,清终弃其为棋子。

[ 此帖被姜谷粉丝在2025-11-16 20:48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09:1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