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6阅读
  • 2回复

[猎奇]十三棍僧救唐王是历史笑话?他们救的,到底是李渊还是王仁则 [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5377
金币
68808
道行
38009
原创
2536
奖券
3213
斑龄
138
道券
1273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7424(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1-17



关于少林寺有不少传说,据说当年有一位英俊的少年英雄,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被敌军将领追杀,危急关头,十三位手持长棍的少林武僧从天而降,以出神入化的棍法击退强敌,救下了这位未来的千古一帝。

这就是鼎鼎有名的 “十三棍僧救唐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一部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 《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



电影里,觉远和尚和他的师兄弟们,为了正义,也为了保护李世民,与大反派王仁则斗智斗勇。

传奇与现实

毫无疑问,电影 《少林寺》中,在隋末唐初,天下大乱。青年张天鹏(也就是后来的觉远和尚)因家人被军阀王仁则所害,逃入少林寺,一边习武一边等待复仇的机会。

后来,秦王李世民在与王仁则的战斗中遭遇险境,被觉远等十三名武僧所救。最终,在少林武僧的帮助下,李世民成功击败了王仁则,稳定了局势。



这个故事有英雄,有反派,有惊险的打斗,有家国情怀,所有吸引人的元素都齐备了。

就此,不仅让少林功夫名扬四海,也让 “十三棍僧救唐王” 成了一段历史佳话。

然而,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翻阅记录唐朝历史最权威的史料,比如《旧唐书》和《新唐书》时,却会发现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里面根本没有关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任何记载。



按道理应该有记载才对,为什么却没有一点记载呢?

“擒王”而非“救王”

在河南登封的少林寺里,至今还矗立着一块非常重要的石碑,全名叫 《皇唐嵩岳少林寺碑》。

这块碑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碑文详细记述了少林寺的历史,其中就提到了那段与唐朝开国有密切关系的往事。

这块碑上还刻录了一份重要的文件,《唐太宗赐少林寺教书》,这是当年李世民还是秦王时,写给少林寺的嘉奖令。

这块石碑,可以说是解开谜题的钥匙。那么,碑上到底写了什么呢?

根据碑文记载,在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正率领大军围攻洛阳,与占据此地的军阀王世充进行决战。



王世充的侄子,也就是大将王仁则,盘踞在洛阳附近的一处战略要地,轘州城(也叫柏谷坞)。这个地方原本是隋朝皇帝赐给少林寺的庙产,后来被王世充的军队强占了。

为了帮助唐军,也为了夺回自家的产业,少林寺的僧人决定出手。

以昙宗、志操、惠瑒等为首的十三位僧人,趁着夜色,发动突袭,一举拿下了轘州城,并且活捉了守将王仁则,然后将他献给了秦王李世民。

看到这里,真相已经开始浮现了。



石碑上清清楚楚写的是,少林僧人做了一件大功,但这件事是 “擒仁则”,也就是抓住了敌方大将王仁则,而不是“救唐王”。

李世民也因此对他们大加赞赏,亲笔签署了嘉奖令,不仅将柏谷坞的土地正式赐还给少林寺,还封了带头的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允许少林寺拥有自己的僧兵。

历史上的确有“十三僧助唐”的事件,而且这十三位僧人也确实是英雄。

但他们的功绩是作为一支奇兵,在关键战役中为唐军拔掉了一颗钉子,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世民当时是三军统帅,身边猛将如云,不太可能陷入需要几个和尚来救命的窘境。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历史上是“擒王仁则”,怎么流传着流传着,就变成了“救唐王”了呢?

谁是“唐王”?

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 “唐王” 到底指的是谁?

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唐王”指的是唐朝的王,要么是开国皇帝李渊,要么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

但这个理解其实是不准确的。李渊当时的身份是皇帝,而李世民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封号是 “秦王” ,不是“唐王”。

所以,从严格的称谓上来说,少林僧人“救唐王”的说法,无论如何也套不到李世民头上。



那么,有没有可能,此“唐王”非彼“唐王”呢?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细节了。

在隋末唐初那个混乱的年代,各路军阀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常常自封或互封各种王号。王世充建立的政权国号为“郑”,但他为了拉拢人心和分封手下,也设置了各种官职爵位。

有史料分析指出,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在当时可能就被封为了“唐王”。

这一下,所有的疑团似乎都解开了!



少林寺的十三位僧人,协助秦王李世民的军队,生擒了敌方大将、被封为“唐王”的王仁则。所以,这件事最原始、最准确的描述应该是 “十三僧擒唐王王仁则”。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流传中,口耳相传很容易造成信息的简化和失真。

普通老百姓哪分得清那么多复杂的封号和背景?“擒唐王王仁则”这么拗口的一句话,慢慢地就被简化了。

久而久之,“擒”变成了听起来更具戏剧性的“救”,而敌方的“唐王王仁则”也被误解成了自己这边的“唐王李世民”。

一个神话的诞生之路

我们再回头看“十三棍僧救唐王”这个传说的演变路径,就非常清晰了。



这个故事的雏形,就是石碑上记载的 “十三僧助唐擒仁则”。在唐朝,这件事是确凿的功绩,但还不算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到了明朝,少林功夫,尤其是少林棍法开始闻名天下。

明代武术家程宗猷写的《少林棍法阐宗》一书中,就提到了“唐初僧昙宗等……执王世充侄仁则归本朝”的事迹,并且首次将僧人与“棍”联系起来,“棍僧” 的形象开始出现。

而“救唐王”的完整故事版本,最早出现在清朝嘉庆年间的一本名为《西山杂志》的笔记小说里。

在这本书里,故事被大幅度地艺术加工,增添了李世民被追杀、僧人出手相救等惊险情节,基本奠定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故事框架。



从明到清,经过几百年的民间口头传播和文人墨客的添油加醋,“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基本成型了。

最终,到了20世纪80年代,电影 《少林寺》 横空出世,它用现代的视听语言,将这个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的传说推向了顶峰,使其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结语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的问题了。“十三棍僧救唐王” 从严格的史实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个“历史笑话”,因为它并非历史原貌。

历史的真相是:十三位少林僧人帮助秦王李世民的军队,擒获了敌将王仁则,立下大功。他们救的,既不是李渊,也不是李世民,他们“解决”的,是敌方的将领王仁则。



然而,简单地把这个传说斥为“笑话”或“谎言”,又未免有些片面。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少林寺的僧人们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挺身而出,顺应历史潮流,为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安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种匡扶正义、慈悲济世的精神,是真实存在的。

传说,是历史在民间的投影。

它或许不够精确,但它足够生动,足够有力量。正是通过“十三棍僧救唐王”这样通俗易懂的故事,那段尘封的历史才得以被更多人知晓,少林僧人的侠义之举才得以被后世传颂。

从这个角度看,传说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延续了历史的记忆。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3433
金币
545630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0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1-15
十三棍僧救唐王:传说与历史的交织

传说的魅力与电影的推动
"十三棍僧救唐王"无疑是少林寺最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之一。正如您所述,上世纪80年代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将其推向高潮,使这一传说家喻户晓。电影中,觉远和尚(原型为张天鹏)与师兄弟们为保护李世民,与大反派王仁则展开激烈斗争,最终救下李世民并助其击败敌人。这个故事融合了英雄主义、家国情怀与精湛武艺,完美契合大众对武侠传奇的想象,也让少林功夫名扬四海。

历史记载的缺失与真相探寻
然而,当我们查阅《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时,却发现没有任何关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直接记载。这引发了人们对这一传说真实性的质疑。解开谜团的关键,在于河南登封少林寺现存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特别是碑上刻录的《唐太宗赐少林寺教书》。

"擒王"而非"救王":历史的核心事件
根据碑文记载,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率军围攻洛阳,与军阀王世充对峙。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盘踞在轘州城(柏谷坞),这里是隋朝赐给少林寺的田产。为夺回田产并支援唐军,少林寺以昙宗、志操、惠瑒等为首的十三位僧人,趁夜突袭轘州城,生擒守将王仁则,并将其献给李世民。

这一事件的本质是"擒王仁则",而非"救唐王"。李世民当时作为三军统帅,身边有秦琼、尉迟恭等猛将,不太可能陷入需要僧人救命的险境。少林僧人的功绩在于作为奇兵,拔除了唐军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障碍,为平定王世充立下赫赫战功。李世民为此嘉奖少林寺,赐还柏谷坞田产,并封昙宗为"大将军"。

"唐王"身份之谜:误读与演变
传说中"救唐王"的"唐王"指向何人?这正是历史与传说产生偏差的关键。

1. 李世民并非此时的"唐王":武德四年时,李世民的封号是"秦王"。李渊早在618年称帝后才改国号为"唐",而李世民在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才登基为帝。因此,称其为"唐王"在称谓上并不准确。
    
2. 真正的"唐王":王仁则:史料显示,王世充建立"郑"政权后,曾封其侄子王仁则为"唐王"。这是一位敌方将领的封号。少林僧人擒获的正是这位"唐王王仁则"。原始事件应表述为"十三僧擒唐王王仁则"。

传说演变的原因
- 口耳相传的简化:"擒唐王王仁则"这一表述过于复杂,在流传过程中逐渐简化。"擒"字被更具戏剧性的"救"字取代,而敌方的"唐王王仁则"被误解为己方的"唐王李世民"。
- 民间情感的投射:百姓更愿意相信英雄人物(如李世民)被拯救的故事,这符合大众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心理期待。
- 文人墨客的艺术加工:从明代开始,少林功夫逐渐闻名。明代武术典籍如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提及僧人执王仁则之事,并将"棍僧"形象引入。清代嘉庆年间的《西山杂志》进一步将故事艺术化,形成完整的"救唐王"叙事。

从历史到传说:文化意义的升华
尽管"十三棍僧救唐王"在严格意义上并非史实,但其背后蕴含的历史真实性不容忽视:

1. 少林寺参与战事的真实性:少林僧人确实在武德四年协助唐军擒获王仁则,这一事件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有明确记载。
2. 少林功夫的实战价值:少林寺因战乱组建僧兵,其武艺在实战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为后世少林功夫的威名奠定基础。
3. 文化符号的构建:传说将历史事件浪漫化、戏剧化,塑造了少林僧人侠肝义胆、护国佑民的形象。这种形象通过电影、小说等媒介传播,使少林文化深入人心。

结语:传说与历史的共生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个历史笑话,不如说是一段历史记忆在民间文化的演绎中形成的独特景观。它虽非完全史实,却承载了人们对英雄主义、正义精神的向往。正如您总结的那样,这一传说用生动的方式延续了历史记忆,让少林寺的侠义精神跨越千年依然鲜活。

如今,在少林寺白衣殿的壁画上,在《少林寺》电影的经典镜头中,十三棍僧的身影依然激励着世人。这段传奇提醒我们:历史的真实与民间的记忆往往相互交织,在岁月长河中共同塑造着文化的传承。而探究其背后的真相,则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汪洋小舟

UID: 453896


发帖
8610
金币
409
道行
1950
原创
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44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6-05
最后登录: 2025-11-1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09:57
救唐王变成摛唐王这落差有点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