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阅读
  • 1回复

[猎奇]神舟二十一号返回!超快速:神20航天员回来了,比神19短3.5小时 [1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5377
金币
68808
道行
38009
原创
2536
奖券
3213
斑龄
138
道券
1273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7424(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1-17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15) —





终于,经过数天的推迟之后,神舟二十号3位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踏上了返回之旅。这次神二十任务打破了我国载人航天单次最长飞行纪录,长达203天。同时,与神舟二十一号一同上空间站的航天小鼠,也在太空中飞行了13天,远超预期时间。

神二十航天员的返回也是与此前有着非常大的不同。首先,神二十乘组不是坐自己的神二十飞船返回,而是乘坐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这在中国航天史上是首次。

为何不乘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经过一系列的仿真和试验分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很可能被太空碎片撞击了,受损的地方在返回舱的舷窗,玻璃上出现细微裂缝。

神舟飞船返回时,航天员是坐在返回舱里面,返回舱可谓是生命之舱。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速度每秒高达7公里以上,与空气发生强烈作用,可以让返回舱外表产生1000度以上的高温。这就需要返回舱整体状态保持完好,能够抵御这种极端高温,保障里面航天员的安全。



神舟飞船舷窗总共由三层玻璃加外部结构组成,最外层是高硅氧防热玻璃,受损防热玻璃可能会在返回时碎掉。经过综合评估,神舟二十号返回不满足载人安全返回的放行条件。因此,中国航天秉持着“生命至上”的原则,保证航天员生命绝对安全,让神二十航天员乘坐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



神二十飞船暂时还没有返回,将继续留轨开展相关试验。这是一个好机会去研究飞船受太空碎片撞击所带来的影响,比如研究相关修复方式。毕竟,太空碎片太多了,美国和俄罗斯的载人飞船都被太空碎片撞击过,所以我们也要进一步做好相关研究,以更好应对太空碎片带来的风险。



神二十飞船不满足安全载人返回的条件,神二十一飞船返回又已经返回,所以现在神二十一航天员乘组没有可用于安全撤离的飞船。对此,我国将择机发射神舟二十二号载人飞船,用于半年后神二十一乘组的返回。

神二十二原本就是作为神二十一的应急救援飞船,在神二十一发射升空后,神二十二就已经处于待命状态。这次将发射神二十二,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首次,发射不载人的神舟飞船去空间站。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超快速返回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神舟二十一号在11月14日11时14分成功撤离空间站。而东风着陆场的禁航通告显示,飞船将在16:20至16:50降落,具体来说可能在16:34前后降落。

从撤离空间站,到最后降落在着陆场,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预计只耗时,5小时20分钟,这使得飞船的返回时间又进一步大幅缩短。要知道,神舟十九号的快速返回,也需要耗时9小时,这样缩短了超3.5小时。而与神舟十二号的24相比,更是大幅缩短超18.5小时。



按照神舟二十一号的超快速返回来看,大幅缩短时间的环节是在飞船再入前绕飞地球的圈数。神舟十九号撤离空间站后、再入大气层前,先要绕飞地球5.5圈,做好轨道调整,最后才朝着着陆场飞去。

而神舟二十一号的绕飞圈数预计减少两圈,只需3.5圈,就可以实现轨道的精确调整,这样就能让返回时间大幅缩短三个半小时。正如神舟二十一号发射时,采用3.5小时的超快速交会对接,此次神舟二十一号的超快速返回,也都是得益于我国航天技术的更上一层楼,我们有能力对飞船的轨道实现更为精确的控制。



此次事件也是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项压力测试,中国航天人顶住了压力。在空间站时代,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将会面临更多挑战,但相信我们中国航天人完全有能力去做好应对,让中国航天梦不断延伸。

最后,让我们一起热烈欢迎神舟二十号3位航天员的平安归来!

中方通告全球: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今日返回,飞行员状态良好,引全球关注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东风着陆场的戈壁,一场跨越天地的“接风仪式”正在悄然准备。 11月1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向全球通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陈冬、航天员陈中瑞与王杰,将乘坐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踏上归途,预计今日在东风着陆场完成着陆。这一消息不仅让国内观众热血沸腾,更吸引了全球航天界的高度关注——毕竟,这不仅是一次常规的太空返程,更是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新阶段后,又一次对“人在太空”能力的完美验证。



从“天宫”到地球:3名航天员的“太空出差”收官

神舟二十号乘组的此次任务,堪称一次“高效且充实的太空出差”。自发射升空以来,他们在空间站内完成了包括空间材料科学实验、舱外设备维护、空间站扩展模块测试等多项关键任务。其中,陈冬作为“二度飞天”的“老将”,不仅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还通过天地直播让公众直观感受到了空间站的工作日常;而首次进入太空的陈中瑞与王杰,则在微重力环境下完成了自己的“太空首秀”,展现了中国年轻一代航天员的专业素养。

如今,任务圆满结束,3名航天员状态被官方形容为“良好”——这背后,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训练、发射到在轨支持的全链条保障能力。要知道,长期太空驻留会对人体造成诸如肌肉萎缩、骨质流失等影响,但通过精准的在轨锻炼计划和营养支持,中国航天员总能以最佳状态重返地球。正如航天医学专家此前透露:“我们为航天员准备的‘太空健身包’和‘营养套餐’,能让他们在返回地面后快速适应重力环境。”



东风着陆场:为何成为“太空回家”的首选地?

提到航天员返回,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东风着陆场总能成为“终点站”?事实上,这片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广袤戈壁,不仅地形开阔、人口稀少,更具备完善的着陆保障体系。从气象监测到搜索救援,从通信保障到医疗救护,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无数次演练。

此次神舟二十号返回,着陆场系统更是“严阵以待”:多架搜救直升机已提前升空巡逻,地面搜救车队在预定区域待命,医疗团队携带专用设备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技术进步,东风着陆场的搜索救援效率已大幅提升——从神舟十二号任务时的“舱落人到”,到如今的“精准预报、快速抵达”,中国的着陆回收能力已跻身世界前列。正如一位参与保障的工程师所说:“我们的目标是:让航天员落地后第一时间感受到‘回家的温暖’。”



全球瞩目:中国航天为何总能“圈粉”世界?

神舟二十号返回的消息,迅速登上了国际主流媒体的头条。许多外媒实时更新着陆动态,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文“预祝中国航天员平安返回”,为何中国航天总能引发全球关注?

首先,中国航天的“可靠性”令人惊叹。 从神舟五号杨利伟首飞太空,到如今神舟二十号常态化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未发生过一起人员伤亡事故,成功率保持100%。这种“零失误”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小到一颗螺丝钉的强度测试,大到火箭发射的气象预警,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万无一失”的信念。

其次,中国航天的“开放姿态”赢得尊重。 尽管空间站建设起步较晚,但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利用太空”的理念,已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此次神舟二十号任务期间,航天员还与国外同行进行了多次天地通话,分享在轨实验数据。这种开放合作的态度,让中国航天成为全球太空探索的“积极参与者”而非“孤独领跑者”。

最后,中国航天的“创新速度”让人期待。 就在神舟二十号返回的同时,官方已透露“后续将择机发射神舟二十二号飞船”——这种高密度、常态化的发射节奏,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将进入“长期有人驻留”阶段。未来,这里不仅是科研实验室,更可能成为国际合作的“太空平台”,让更多国家共享太空探索的成果。



普通人能为航天员做些什么?“关注”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除了在屏幕前为航天员加油,我们还能从这次任务中感受到什么?或许是对“坚持”的启示:陈冬从首次飞天到再次担任指令长,用了整整8年;或许是对“协作”的理解:一次太空任务需要数千人协同配合,任何环节都不能掉链子;更或许是对“梦想”的激励——正如网友所说:“当航天员平安回家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航天的进步,更是‘星辰大海’从不只是口号。”

此刻,神舟二十号飞船正穿越大气层,朝着地球飞来。 不久后,我们将看到降落伞在东风着陆场上空绽放,那抹鲜艳的橙色,不仅是航天员回家的信号,更是中国航天人用汗水与智慧编织的“荣耀勋章”。让我们共同期待:英雄凯旋,太空探索永不止步!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11-15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3433
金币
545630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0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1-14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返回任务详解:为何换乘神舟二十一号返回?

一、返回方式的重大变革:首次跨飞船乘组返回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陈冬、陈中瑞、王杰)的返回任务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首次——不乘坐自己的神舟二十号飞船,而是乘坐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这一前所未有的安排,源于神舟二十号飞船在轨期间遭遇的严重安全隐患。

二、核心原因:神舟二十号飞船遭太空碎片撞击受损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通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舷窗玻璃出现细微裂缝,极可能是受空间微小碎片外部冲击所致。具体受损情况如下:

1. 撞击位置与危害
- 受损部位:返回舱舷窗玻璃。神舟飞船舷窗由三层玻璃组成:
  - 最外层:高硅氧防热玻璃,主要用于抵御大气层再入时的高温,无密封要求但起防热作用。
  - 内两层:钢化玻璃,兼具承压和密封功能。
- 风险评估:受损的是最外层防热玻璃。在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速度高达每秒7公里以上,与空气摩擦产生的温度超过1000度。破损的防热玻璃可能在高温下碎裂并剥离,导致内层承压玻璃直接暴露于热流中,存在损毁风险,进而可能引发舱内失压,严重威胁航天员生命安全。

2. 安全评估过程
地面指挥系统通过一系列严谨程序评估受损影响:
- 拍照判读:对返回舱舷窗进行高清图像拍摄与分析。
- 设计复核:结合飞船原始设计参数进行结构强度复核。
- 仿真分析:通过计算机模拟碎片撞击后的热防护性能衰减。
- 风洞试验:验证受损舷窗在再入大气层时的实际耐热能力。

经过综合评估,神舟二十号飞船不满足载人安全返回的放行条件。中国航天秉持“生命至上”原则,果断决定采用跨飞船乘组返回方案。

三、神舟二十号飞船的后续安排:留轨试验与碎片研究
尽管无法载人返回,神舟二十号飞船并未立即退役,而是将继续留轨开展相关试验。这为研究太空碎片撞击影响提供了宝贵机会:
- 碎片效应研究:通过持续监测受损舷窗的变化,分析太空碎片撞击对飞船结构的具体影响机制。
- 修复技术探索:研究在轨或地面修复类似损伤的可能性,为未来应对太空碎片威胁积累经验。
- 数据积累:收集飞船在受损状态下长期在轨的性能数据,为后续飞船设计改进提供参考。

四、神舟二十一号的超快速返回:技术突破与时间压缩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承担了本次返回任务,并创造了中国载人飞船返回时间的新纪录:

1. 返回时间大幅缩短
- 撤离至着陆耗时:11月14日11时14分撤离空间站,预计16:34左右着陆,全程仅耗时约5小时20分钟。
- 对比历史任务:
  - 神舟十九号快速返回需9小时,缩短超3.5小时;
  - 神舟十二号返回需24小时,缩短超18.5小时。

2. 时间压缩的关键:减少绕飞地球圈数
传统返回模式中,飞船撤离空间站后需绕飞地球多圈以调整轨道。神舟二十一号通过技术创新,将绕飞圈数从神舟十九号的5.5圈减少至3.5圈。这得益于我国对飞船轨道控制能力的显著提升,能够更精确地计算和调整轨道参数,实现“超快速返回”。

五、后续计划:神舟二十二号的发射与使命
由于神舟二十号飞船无法使用,且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已用于本次返回,空间站内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目前缺乏可用的撤离飞船。为此,我国将择机发射神舟二十二号载人飞船:

1. 神舟二十二号的独特性
- 首次不载人发射的神舟飞船:原作为神舟二十一号的应急救援飞船,在待命状态下调整为不载人发射,用于半年后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的返回。
- “发一备一”机制的体现:我国载人航天长期采用“发射一发、备份一发”的滚动备份模式,确保在轨航天员始终有安全撤离保障。神舟二十二号的发射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机制。

六、太空碎片威胁:全球航天面临的共同挑战
神舟二十号遭遇碎片撞击事件再次凸显太空碎片问题的严峻性:
- 数量庞大:地球轨道上直径1毫米以上的太空碎片已超1亿个,厘米级以上碎片达数百万个。
- 高速撞击风险:碎片以每秒数公里的速度飞行,即使微小碎片也可能造成严重损伤。美国和俄罗斯的载人飞船均曾因碎片撞击出现舱体破损等问题。
- 监测难度:直径1厘米以下的微小碎片难以被现有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成为“隐形杀手”。

中国航天通过此次事件积累了应对经验,并将持续加强太空碎片监测、预警及防护技术的研究。

结语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的平安归来,不仅标志着本次任务的圆满成功,更展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强大应变能力和“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从跨飞船乘组返回到超快速返回技术的应用,再到对太空碎片威胁的深入研究,中国航天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向更深邃的宇宙。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航天英雄平安凯旋,见证中国航天梦的不断延伸!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11-1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