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5阅读
  • 1回复

[医学知识]不宜长期服用的5种常用药,会破坏身体免疫力,很多人都不知道 [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5323
金币
67980
道行
38009
原创
2536
奖券
3113
斑龄
137
道券
1223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73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1-15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13) —



刘阿姨今年56岁,平常在家里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对养生方面十分重视,家中常备一个“百宝药箱”。每次谁有个头疼脑热的,她都能掏出相应的药物解决问题,包括她自己也是如此,每次发烧、关节痛她都会吃解热镇痛药。

最近一段时间,她发现自己总是疲劳乏力,还以为是年纪大了体力下降导致的。直到上周的体检中发现肝功能异常,她才知道原因。医生在询问过往史时得知,刘阿姨近一年一直服用同一种止痛药,肝功能损伤很可能是因此引起。

这让刘阿姨很诧异,大家不都是这么吃的吗?怎么其他人都好好的,就自己出现肝功能异常了。



一、有5种常用药物,不建议长期服用

不少老年人认为上了年纪的人吃药很正常,甚至会戏称自己为“药罐子”。但在用药时,他们往往会忽略药物的健康风险以及副作用,这几种常用的药物,不建议长期使用,以免给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1、抗生素类药物

不少老年人会有反复发作的泌尿系统感染问题,在病情反复时就会选择服用抗生素。但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显著增加身体的耐药风险,到后期真正需要用药时可能会无药可用。且现在的抗生素都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长期用药可能会损伤肠道菌群,甚至会给免疫系统功能带来影响。



2、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

这类药物的名称内多带有“拉唑”,常用于治疗各种胃酸分泌过多所致的不适以及消化道溃疡问题。但这类药物不适合长期服用,长期用药会影响胃酸正常分泌,让身体无法正常吸收营养,发生骨质疏松、贫血以及神经病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3、激素类药物

激素类药物有很多品类,如糖皮质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以及胰岛素等等,我们常说的激素一般是指糖皮质激素,如加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药物。这类药物长期使用会干扰免疫细胞功能,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还会让身体发胖、增加感染的风险。



4、非甾体抗炎药

常见的布洛芬、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等药物均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来发挥作用,而前列腺素是胃黏膜的“保护伞”。长期用药会导致胃黏膜失去保护,胃酸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溃疡、胃炎的发生风险,一些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胃穿孔、胃出血。

5、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瘙痒、日光性皮炎以及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其中副作用较大的为一代药物,服药后可能会有口渴、倦怠、乏力等表现。现在常用的三代药物出现副作用的几率较小,但仍然不能长期用药,服药30天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要及时咨询医生更换药物。



二、老年用药需谨慎,认清4大误区

很多老年人长期需要服药来控制慢性病,在服药时一定要避开这几个误区,以免给健康带来不好的影响。

1、擅自增减药物

一些老年人在治疗疾病时会操之过急,觉得服药的剂量达不到效果或感觉病情稳定了就自行增减用药量,这样做会导致血压、血糖不稳定,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昏迷。服药一定要遵医嘱用量,不可随意增减。

还有些老年人则是用药一段时间后症状消失了就开始自行停药,认为“是药三分毒”,长期用药对健康不利。但心脑血管疾病不及时服药,很可能会发生脑卒中等意外,等到意外出现时很可能就晚了。



2、消炎药就是“万能药”

消炎药并非万能药,只有在症状适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切不可在感冒、发烧或是喉咙痛时随意服用。

3、掰开碾碎服药

部分药物片剂较大,老年人吞咽较为困难,或是会将胶囊药物倒出服用。但一些控释片、肠溶片,破坏药物结构很可能会影响药效,甚至带来副作用,不建议随意掰开。



4、轻信保健品、秘方、偏方

保健品并非药品,不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一些商家为了提高销量会虚假宣传保健品的疗效,还可能在保健品内添加西药成分。另外,所谓的秘方、偏方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盲目使用容易耽误治疗时机,让病情加重。

老年人需要长期用药时,需要密切观察身体的情况,如若身体出现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咨询医生是否更换药物。尤其是一些较为高龄、独居的老人,最好让医生简化用药剂量和种类,必要时可以让社区工作人员给予帮助,避免老人不当用药。



“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在提醒我们日常不能盲目自行用药。但对于一些罹患慢性病的患者,则不要过分迷信这句话,相较于病情给身体带来的损害,药物可能带来的一些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参考资料:

[1] 《这6类常见药,老年人别长期吃!AGS指南给出答案》.李药师谈健康.2025-08-23

[2] 《科普教育 | 老年人用药,要远离八大误区》.中华护理杂志社.2024-10-21

[3] 《关爱银龄,安全用药:守护老年人用药安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5-09-20
1条评分金币+21
xian209 金币 +21 - 11-13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878
金币
542027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93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4:06
刘阿姨今年56岁,长期自行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等)来应对发烧和关节痛,这种做法在长期来看存在显著健康风险,安全性较低,不推荐持续如此操作。以下是对此问题的系统性分析与专业建议:

---

一、长期滥用解热镇痛药的主要健康风险

1. 肝肾功能损害风险显著增加  
   多数非处方解热镇痛药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例如:
   -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每日摄入超过4克或长期超量使用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严重时引发急性肝衰竭。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长期使用可能引起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及慢性肾功能下降,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更易发生。
   - 刘阿姨已56岁,肝肾代谢能力随年龄自然减退,药物蓄积风险更高。

2. 胃肠道并发症不容忽视  
   NSAIDs类药物会抑制保护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长期使用可能导致:
   - 胃黏膜糜烂、消化性溃疡;
   - 隐性出血甚至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 研究显示,长期使用NSAIDs者消化道溃疡发生率比普通人高3–5倍。

3. 心血管系统潜在影响  
   某些NSAIDs(如双氯芬酸、塞来昔布)被证实与高血压、水肿、心力衰竭加重及血栓事件风险上升相关,尤其对已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更为危险。

4. 掩盖疾病症状,延误诊断  
   关节痛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甚至肿瘤转移的早期表现;反复发热也可能提示慢性感染、自身免疫病或恶性肿瘤。若仅依赖止痛药“压制”症状,而不查明病因,极易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

二、个体化因素加剧用药风险

- 年龄因素:56岁属中老年阶段,多伴有隐匿性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轻度肝肾功能异常),这些都会放大药物毒性。
- 合并用药可能性高:若同时服用降压药、抗凝药或中药,可能产生药物相互作用。例如NSAIDs可减弱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并增加华法林出血风险。
- 自我判断偏差:普通患者难以区分不同类型的疼痛或发热原因,容易误用药物种类或剂量。

---

三、合理用药原则与替代策略建议

| 项目 | 建议 |
|------|------|
| ✅ 正确做法 | 出现持续发热或关节痛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因后再针对性治疗 |
| ✅ 安全用药 | 如需短期缓解症状,选择最低有效剂量、最短疗程;优先考虑对乙酰氨基酚(肝功能正常前提下),避免空腹服NSAIDs |
| ✅ 胃肠保护 | 若必须长期使用NSAIDs,应在医生指导下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以减少溃疡风险 |
| ✅ 定期监测 | 中老年人长期用药期间应每3–6个月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 |

---

四、针对“关节痛”的特别提醒:需警惕慢性风湿性疾病

刘阿姨的关节痛若为反复发作、晨僵明显、多关节受累,则需考虑:
-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 骨关节炎(OA)
- 强直性脊柱炎
- 痛风性关节炎

这些疾病各有特异性治疗方案(如DMARDs、生物制剂、降尿酸治疗),单纯止痛无法控制病情进展,反而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 🔍 建议:进行风湿三项、CRP、ESR、ANA谱、HLA-B27、关节超声或X光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

五、公众健康教育视角下的深层思考

许多中老年人因“怕麻烦”、“觉得小病不用看医生”、“药店买药更方便”而长期自我药疗,反映出我国基层医疗可及性与公众用药认知之间的落差。应加强以下方面:
- 社区医院开展慢性疼痛管理门诊;
- 药师参与用药指导(尤其是OTC药物);
- 媒体普及“止痛药≠万能药”的理念;
- 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现慢病跟踪服务。

---

结论:必须改变当前用药模式

刘阿姨目前的做法虽短期内缓解不适,但从长远来看极不安全且不可持续。强烈建议:
1. 停止自行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
2. 尽快至内科或风湿免疫科就诊,查明发热与关节痛的根本原因;
3. 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必要时使用更安全有效的慢作用药物;
4. 学习科学用药知识,建立“症状≠可自愈”的健康意识。

健康管理不是“忍痛吃药”,而是“知病治本”。唯有从根源入手,才能真正实现有质量的老年生活。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