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一过五十,身体的各种“小情绪”就越来越多。年轻的时候,摔一跤爬起来还能跑,熬个夜第二天接着干。但五十岁以后,一躺沙发就腰酸背痛,一上楼就气喘吁吁。
很多人想着动一动、锻炼锻炼,怕自己一天天“废”了。可别忘了,动是好事,但不是怎么动都对。有些看似“养生”的动作,做多了反而是“催命”的信号。
特别是有四种常见的动作,很多人早晨起床就开始干,不知不觉中天天来。但其实医生早就提醒过,这些动作对五十岁以后的身体来说,风险远远高过好处,哪怕少做,哪怕不做,都比盲目坚持要好太多。
有一种“甩肩膀”的动作,很多人一大早晨练就爱干,尤其是公园里的叔叔阿姨,甩得那叫一个起劲。可事实上,这种用力快速甩动肩部的动作,会对肩关节造成巨大冲击力。
肩膀这个部位,从结构上来说属于活动范围大但稳定性差的区域,里面的肩袖肌群容易老化,肌腱也更脆弱。过了五十岁,肌腱的弹性和强度明显下降,再这样猛地一甩,就像拉一根旧橡皮筋,很容易就拉断了。
很多五十多岁的上班族,在体检时都发现有肩袖撕裂,问起原因,基本都说“平常就是早上甩甩肩、动一动”。有研究显示,50岁以上的人群中,肩袖病变的比例高达40%以上,其中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受伤。
一旦撕裂,不仅疼痛难忍,夜间痛醒,严重的还需要手术修复。所以,肩膀真的没那么“耐操”,动可以,别乱动,尤其别猛动。
再说个日常很常见的小动作——低头弯腰捡东西。别看这动作简单,但对于血压不稳定的人群,就是个“隐形炸弹”。人在快速低头的瞬间,脑部血流会发生明显变化。
如果本身有高血压或者颈动脉硬化,低头动作会导致脑部短暂供血不足,容易出现头晕眼花,严重的甚至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曾有一项数据指出,65岁以上人群中,因快速低头导致眩晕摔倒的比例接近22%,其中不乏头部外伤或骨折的病例。
还有不少人起夜上厕所时低头看手机,结果突然眼前一黑晕倒,根源就是这个动作。身体越老,血管越硬,调节速度就越慢,动作太猛,身体跟不上,出问题的几率也越高。遇到这种动作,最好先蹲下再缓慢低头,别图快,也别大意。
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动作几乎没人注意到,就是“下意识憋气”。比如拿重物的时候、系鞋带的时候,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这个动作表面看没啥,其实对身体影响非常大。
憋气的瞬间,会引起胸腔内压力升高,从而影响到心脏的回流,甚至影响到脑部供血。如果长期有这个习惯,心肺系统会受到持续压迫。尤其是本来就有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的人,更容易因这个动作诱发猝死。
有研究证实,人在剧烈用力时憋气,血压峰值可瞬间升至200毫米汞柱以上,这是正常值的两倍多,极易引发脑出血或心律失常。不少人在搬重物时突然晕倒,就是因为这个动作。五十岁以后,最好刻意练习“边出力边呼气”的习惯,让呼吸顺畅、身体承受力均衡,不让某一处突然受压。
最后再说一个很“神奇”的动作——撞树。公园里有不少长辈喜欢用后背或手臂撞树杆,说是“通经络、活血化瘀”。这种说法可真不能全信。人体的血管并不像水管一样硬邦邦地固定在那里,尤其是脊柱两侧的血管和软组织,撞击时容易受到挤压。
长期反复撞击,反而会导致毛细血管破裂,甚至诱发腰椎间盘突出。腰椎这个地方最怕的就是震荡式损伤,撞击本身就是一种高频率的外力干扰。
有数据显示,反复撞击背部3个月以上的人群中,腰椎结构退变的比例明显高于不做该动作的人,尤其在椎间盘水分减少后,更容易出现膨出或突出问题。
一旦出现压迫神经,就会有坐骨神经痛,甚至走路困难,严重的还会需要开刀。所以,不是说所有“传统动作”都好,得看是不是科学、是否适合自己年龄。
其实五十岁以后,身体的“容错率”是大大降低的。年轻时候做个小动作,扭一扭、拉一拉,最多是疼几天。但过了这个坎,很多地方已经不像表面那样“好得快”。肌腱变脆,骨质变疏松,血管也老了,心脏泵血效率下降,这些都是摆在那的现实。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也显示,60岁以上人群因轻微跌倒造成重伤的比例比年轻人高出5倍,说明这个阶段不是“怎么动都好”,而是“怎么不动才安全”。
有些人可能会说,不动是不是就不健康?不是这么说。适当运动当然重要,但关键是方式得对。慢走、太极、舒缓的拉伸都可以。但一旦涉及到大幅度、冲击力强或者带有惯性动作的“花活”,就得三思了。
有的动作可能年轻时候没问题,但年纪上来了,身体结构的承受力真的不一样了。像甩肩、猛弯腰、憋气、撞击这些,做得越多,风险越高,不但没把健康搞上去,反而把寿命给搭进去了。
有人会觉得不甘心,明明是为了健康,怎么就搞得更不健康了?这其实也是个很现实的认知问题。健康这事,最怕的不是懒,而是盲动。看别人做就跟着做,不考虑自己的身体状态,那只能是“跟风送命”。
五十岁以后,最该学的不是某个运动,而是学会观察自己的身体,听懂身体的反馈。腰酸了,是不是前天拿重的东西了?心慌了,是不是昨晚睡不好?呼吸急了,是不是最近天气变了?这种自我察觉,才是这个年纪最重要的健康底气。
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觉得自己不动就完蛋,拼命让自己“勤快起来”。其实这个年纪,拼的是“稳”,不是“猛”。能每天稳稳当当地过日子,比起突然上头练几个猛招,更能保住老本。
健康的节奏感,就是不疾不徐,不慌不忙。反而是那种急于求成、一股脑练习花哨动作的人,最后容易出大事。
总之吧,五十岁以后,不是越动越好,而是得动得有度。那些看似普通的小动作,其实都有它们的“陷阱”,特别是那些容易造成局部过度压力、突然改变身体姿势或者影响血流流速的,真得慎重。
不做不是懒,而是懂得“守住自己”的分寸。对这个阶段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最明智的保护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强,李娜.肩袖损伤发病机制与康复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3,38(9):1054-1058.
[2]陈建中,赵平.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4):427-430.
[3]杨莉.屏气动作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6):586-589.
[4]刘晓丽.低头动作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机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5,40(2):142-146.
[5]张林.撞击疗法对腰椎健康影响的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23,21(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