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2回复

[养生保健]颠覆认知!研究发现:适量喝酒不仅改善血脂水平,还能防痴呆?[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755
金币
435879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1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5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04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51
68岁的李大爷每天雷打不动要喝三杯白酒。儿女们反复劝说,把“酒精是一类致癌物”的资料摆在他面前,他总是一边点头应付,一边又把酒杯满上。
这天,女儿又在饭桌上提起戒酒的事。李大爷不慌不忙地抿了一口酒,慢悠悠地说:“小酌怡情,我这把年纪了,喝点酒还能预防老年痴呆。”
女儿急得直跺脚:“爸,您这哪是小酌,一天三杯都快半斤了!”
望着父亲微醺的模样,女儿不禁陷入沉思:喝酒真的有益身体吗?


由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的最新研究,发现喝酒并不一定全是坏处。研究通过对5万多日本人进行长达10年的随访调查,发现对于刚开始喝酒的人,每天喝一杯酒,可以观察到“坏胆固醇”指标下降了,“好胆固醇”反而却提高了。
数据显示,相比于不喝酒的人,每天喝<1.5杯酒和1.5-3杯以及喝>3杯的人,坏胆固醇和好胆固醇数值分别为↓0.85mg/dL和↑0.85mg/dL、↓4.4mg/dL和↑2.49mg/dL、↓7.44mg/dL和↑6.12mg/dL。可见随着喝的酒量增加,胆固醇波动越大。
研究员还进一步探究了戒酒对血脂的影响,发现戒酒后人体坏胆固醇水平上升,好胆固醇水平却下降了,研究员认为可能是戒酒会降低IGFBP-1分泌,影响了好胆固醇的水平。


图源自网络
事实上,这也确实不是饮酒研究中第一次出现“可能获益”的结果。
同样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来自韩国首尔国立大学、龟尾大学的研究团队的研究,发现了酒精摄入变化与痴呆风险的关系。
研究员将3933382名参与者根据饮酒量习惯,分为不喝酒、少喝(酒精摄入<15克)、中度(每天酒精摄入15-30克)、重度(每天酒精>30克)4个对照组,经过6.3年随访调查发现,和不喝酒的人相比,少量喝酒、中度和重度饮酒者全因痴呆风险分别下降了21%、17%和8%。
而且将酒里从重度减到中度以及不喝酒的人少量喝酒后,都和全因痴呆风险降低有关。相反戒酒和酒量增加的人都表现出更高的全因痴呆风险,也就是说适度饮酒对预防痴呆确实有一定保护作用。


图源自网络
但作者也指出,酒精对身体其他坏处也很明显,甚至坏处>一切好处。同时还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认为痴呆风险的降低无法排除其他饮食、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加上饮酒量都是参与者自己填写的,可能和现实摄入量有出入,而且不饮酒的参与者年龄偏大,也增加了饮酒因素外的痴呆风险。
虽然上述两个研究都指出“适量”饮酒的好处,但对于不同个体、不同身体情况(性别、体重、基因代谢)的人这个安全量也有不同,而且即便是“适度”,酒精依然会给身体带来其他伤害,甚至增加心脏病、高血压、癌症风险。


在社交场合中,推杯换盏间,人们似乎能拉近彼此的距离。然而,当健康话题成为焦点,一个疑问逐渐浮现:寿命长短与喝酒究竟有多大关系?
柳叶刀子刊曾发布过一项来自北大与牛津研究团队对饮酒与疾病风险的研究,通过调查50多万国人饮酒与疾病风险关系,发现男性饮酒量竟然和61种疾病风险成正比。
研究团队为了进一步探究是否存在适量饮酒更健康,经过传统分析方法,确实存在少喝或中度喝酒的人,比起戒酒和不喝酒以及重度喝酒的人死亡风险更低。
但采用了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后,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每周多摄入100克的酒精,男性出现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肝病和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了15%、31%、7%,酒精相关的癌症死亡风险也增加了12%。


图源自网络
《BMC公共卫生》期刊上也曾发布过关于长寿因子Klotho与饮酒关系的研究。通过观察11558人饮酒量与α-Klotho水平的变化情况,发现中重度饮酒者α-Klotho水平最低,对比不喝酒的人,轻度或原轻度饮酒者的α-Klotho水平也有一定程度下降。
对此,研究员认为饮酒可能加速衰老,进而影响寿命长短。
其实酒精的危害还有很多,像酒精代谢物乙醛就和口腔癌、食道癌、肝癌等风险有关,酒精还会增加高血压风险,引起心肌病、中风和心脏病等心血管系统病风险。更值得注意的是,饮酒还可能悄无声息的对大脑产生损害。


图源自网络
今年4月《神经病学》中也披露了关于饮酒与大脑病变的研究,通过生前有饮酒习惯的尸体进行尸检发现,重度饮酒会增加大脑病变,甚至缩短寿命。
数据显示,大量饮酒的人比不喝酒的人出现脑血管病变风险要高133%,同时寿命也平均要短13年。
即便适量喝酒,健康损害依然存在,依然和癌症或其他慢性病风险有关,所谓的安全饮酒量也不一定安全,为了健康最好还是滴酒不沾。


了解了酒精的真实危害后,一个自然的问题随之而来:如果选择长期不喝酒,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哪些积极的改变?
1、排毒系统重启
酒精代谢主要依赖肝脏功能,但肝脏也不是百毒不侵的,尤其是大量饮酒后,乙醛这类有毒物质持续刺激下,也会增加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等疾病风险。
但好在肝脏有自我修复能力,戒酒后,没有了酒精的损害,肝脏会在24小时内慢慢分解其他堆积的脂肪颗粒,肝功能也会慢慢恢复,大约1个月后,肝脏炎症也会逐渐减轻,半年后肝脏的脂肪沉积减少,脂肪肝也会得到极大改善。


2、心血管更健康
喝酒也是导致血压水平波动的重要诱因,特别是本身就有高血压的人,只要晚上一喝酒,白天即便吃了药也稳不住,加上酒精对血管的刺激,久而久之也会增加血管硬化,血管堵塞风险。
而戒酒后,少了酒精的刺激,血管不会频繁收缩、受损,血压和血管弹性也会慢慢改善,同时减少了酒精带来的多余热量与油脂,血脂、血糖水平也会得到改善,也进一步降低了冠心病、脑溢血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3、胃口变好了
少了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胃部功能也会得到改善,身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很多人会发现戒酒后食欲变好了,胃病发作次数也少了,身体得到了充足的营养补充,自然更强壮。
4、睡眠质量提高
酒精还会对大脑神经造成一定损伤甚至引起毒性作用,有些人在大量饮酒后会出现头晕头痛,同时刺激大脑兴奋,非常影响睡眠质量,而戒酒后,没有了酒精的影响,大脑不再受刺激,反而更有利于作息正常。


所以,别小看酒精对身体的损害,戒酒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只要开始戒酒好处就已经开始发生,为了自己的健康,戒酒刻不容缓。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9476
金币
516918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29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3:29
面对68岁李大爷长期每日饮用三杯白酒、明知健康风险却拒不听劝的情况,女儿的担忧完全合理。酒精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明确列为一类致癌物,与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多种癌症密切相关。此外,长期大量饮酒还会导致肝硬化、高血压、心律失常、认知功能下降等慢性疾病,尤其对老年人而言,身体代谢能力下降,危害更为显著。

然而,劝说亲人改变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尤其是涉及成瘾性行为时,仅靠“讲道理”或“恐吓式劝诫”往往适得其反。以下是针对这一复杂家庭困境的系统性建议,从心理、沟通、医学干预到家庭策略多维度展开,帮助女儿更有效地介入:

---

一、理解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戒除“指责思维”,建立共情基础

许多子女在劝说父母戒酒时,容易陷入“你明明知道有害为什么还喝”的逻辑困境,这种质问语气会激发防御心理。关键在于理解李大爷饮酒的功能性需求:

- 社交习惯:白酒在中国中老年男性群体中常是社交符号,可能代表“豪爽”“有面子”。
- 情绪调节:退休后孤独感、生活意义感下降,饮酒可能成为缓解焦虑或抑郁的手段。
- 过往经历固化:成长于“无酒不成席”“喝酒壮胆”的年代,饮酒被视为正常生活方式。
- 控制感缺失:年老后对健康、子女、社会角色失去掌控,饮酒是少数仍可自主决定的行为。

因此,劝说不应聚焦“酒有多坏”,而应转向:“我们如何帮你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

---

二、转变沟通方式:从“对抗”到“协作”,运用“动机访谈法”

心理学中的动机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 是应对成瘾行为的有效技术,核心是激发对方内在改变动机,而非强行灌输外部观点。具体可操作如下:

1. 开放式提问  
   避免“你能不能少喝点?”这类封闭问题,改为:  
   “爸,你每天喝酒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觉?”  
   “如果有一天不能喝酒了,你会觉得失去了什么?”

2. 肯定与倾听  
   先认可他的选择权:“我知道这酒是你几十年的习惯,对你来说一定有特别的意义。”  
   再表达关心:“我只是担心,万一哪天身体出问题,咱们想一起旅游、看孙子都去不了。”

3. 引导自我矛盾认知  
   帮他意识到“理想生活”与“当前行为”的冲突:  
   “你说想活到90岁,看着重孙长大,那我们一起来想想,怎么做能让这个愿望更有可能实现?”

4. 小步目标替代强制戒断  
   不要求“立刻戒酒”,而是协商“先减到两杯”“每周有两天不喝”,逐步建立控制感。

---

三、引入第三方权威力量:医学诊断与专业干预

个人劝说无效时,需借助医学权威打破“我觉得我还行”的认知偏差:

- 安排一次全面体检:重点检查肝功能(ALT、AST、GGT)、肝脏B超或弹性成像(FibroScan)、血压、血糖、血脂、胃镜等。用具体数据说话,如“您的转氨酶高出正常值3倍,相当于每天在伤肝”比“喝酒伤肝”更具冲击力。
- 请医生当面告知风险:老年人更信任医生。可提前与医生沟通,请其明确指出:“以您目前的饮酒量,未来五年内发展为肝硬化的概率超过40%。”
- 考虑精神科评估:排除是否存在酒精使用障碍(AUD) 或隐匿性抑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戒酒硫(Disulfiram)等辅助药物。

---

四、提供替代性满足:重建健康的生活仪式感

戒酒不是“剥夺”,而是“替换”。帮助父亲找到能带来同等愉悦感的新活动:

- 建立新的家庭仪式:如晚饭后泡茶聊天、一起散步、下棋、种花、练太极。
- 参与代际互动:鼓励带孙子、录家庭故事视频、学习智能手机拍照修图,增强价值感。
- 发展兴趣社群:加入老年大学、书法班、合唱团、钓鱼协会等,转移注意力并获得社交支持。
- 用饮品替代:尝试优质黄酒(低度)、枸杞泡酒(控制量)、养生茶饮,保留“举杯”的仪式感但降低伤害。

---

五、设定底线与长期陪伴:爱与界限并存

若所有努力仍无效,女儿需调整预期:无法强迫他人改变,但可以守护自己的边界与家庭健康环境。

- 不妥协健康底线:如父亲执意饮酒,可明确表示:“我依然爱你,但如果你醉酒影响家庭安全或健康恶化,我将不得不联系社区医生或安排护理介入。”
- 预防急性事件:家中备好急救卡、安装防跌倒设施,避免酒后摔倒致颅脑损伤。
- 自我心理调适:接受“尽人事,听天命”,避免陷入自责或愤怒。可寻求心理咨询支持,处理“孝道压力”与“无力感”。

---

结语:这不仅是一场关于酒的战争,更是代际理解与生命尊严的对话

李大爷的酒杯里,盛着的不只是酒精,还有半个世纪的生活方式、身份认同与情感寄托。真正的孝顺,不是强行夺走他的杯子,而是陪他找到一个不用依赖酒精也能感到幸福的老年生活。

改变或许缓慢,但只要持续传递“我关心的是你这个人,而不只是你的行为”,终有一天,他会愿意为这份爱,少喝一杯。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755
金币
435879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1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5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0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2:57
探讨“适量饮酒”对血液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水平的影响及机制。

关键事实
血脂改善效应:哈佛医学院对5万余名日本人10年追踪研究发现,适量饮酒者(每天1杯约10g纯酒精)的LDL-C(坏胆固醇)降低、HDL-C(好胆固醇)升高;戒酒后则出现相反趋势(LDL-C上升、HDL-C下降)。
心血管获益:山东大学91万余人12年研究显示,轻中度饮酒者(男性每周≤14杯、女性≤7杯)的全因死亡风险较不饮酒者降低13-23%,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显著下降。
争论
虽然血脂改善,但酒精同时增加肝硬化、肝癌等疾病风险(北大研究),“血脂获益”是否能抵消其他风险仍有争议。

二、子主题2:适量饮酒与痴呆风险的关系
定义
研究“适量饮酒”对全因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发病风险的影响。
关键事实
痴呆风险降低:JAMA Network Open 393万人研究显示,轻度(<15g/天)、中度(15-29.9g/天)饮酒者的全因痴呆风险较不饮酒者分别降低21%、17%;重度(≥30g/天)则升高8%。
认知保护证据:韩国研究发现轻度饮酒者痴呆风险降低21%;对1300多名老年人的研究显示,每周5-7天适量饮酒(1-2杯/天)者,85岁无认知障碍的可能性是不饮酒者的两倍。
争论
《柳叶刀》研究强调“最佳饮酒量为0”,认为任何饮酒都有不良影响;而适量饮酒的“保护作用”可能与饮酒者的高收入、高教育水平(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而非酒精本身。

三、子主题3:“适量”的界定与实践挑战
定义
“适量饮酒”的量化标准及实际执行中的困难。
关键事实
量化标准:不同研究的“适量”定义一致但具体数值略有差异:
哈佛研究:1杯约10g纯酒精(啤酒350-500ml、红酒150ml、烈酒50ml);
JAMA研究:轻度<15g/天(约450ml啤酒、50ml白酒),中度15-29.9g/天。
实践困难:北大研究显示,中国男性每日饮酒者患癌症、肝硬化风险增加30-40%;阶段性大量饮酒者糖尿病风险增加23%、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增加11%——“适量”容易变成“过量”,因酒精具有成瘾性。
争论
“适量”是否真的存在?个体代谢能力(如乙醇脱氢酶活性)差异大,部分人即使“适量”也可能出现健康问题。

四、子主题4:适量饮酒的潜在风险与平衡
定义
分析“适量饮酒”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以及与“获益”的平衡。
关键事实
疾病风险:北大联合牛津研究显示,中国男性饮酒增加61种疾病风险(包括喉癌、肝癌、胰腺炎等);国际癌症机构2021年研究显示,2020年因饮酒新发癌症74万,即使每天2杯适量饮酒,一年也导致10例新发癌症。
肝脏损害:长期饮酒者90%出现脂肪肝,进而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争论
是否值得为了“改善血脂”“降低痴呆风险”而承担这些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肝病、痛风)的人,即使“适量”也可能加重病情。

五、
JAMA Network Open:《393万人研究:适量饮酒与痴呆风险的关联》(2023)
哈佛医学院:《饮酒对血脂水平的长期影响》(2025)
《柳叶刀》:《饮酒的健康风险:最佳饮酒量为0》(2023)
北大联合牛津:《中国男性饮酒与61种疾病风险的关系》(2022)
韩国研究:《轻度饮酒与痴呆风险的降低》(2024)
智能总结:5个核心要点
血脂获益:适量饮酒(每天10-15g纯酒精)可降低坏胆固醇(LDL-C)、升高好胆固醇(HDL-C),但戒酒后可能反弹。

痴呆保护:轻度(<15g/天)、中度(15-29.9g/天)饮酒者的全因痴呆风险较不饮酒者分别降低21%、17%,但重度饮酒(≥30g/天)会升高风险。
“适量”标准:国际通用“适量”为每天<15g纯酒精(约50ml白酒、150ml红酒、450ml啤酒),但实践中难以控制。
潜在风险:即使“适量”,饮酒仍增加61种疾病风险(如肝癌、喉癌),且酒精成瘾性可能导致“适量”变“过量”。
争议与平衡:《柳叶刀》认为“最佳饮酒量为0”,而适量饮酒的“保护作用”可能与生活方式相关,而非酒精本身;建议非必要不饮酒,若饮酒需严格控制量。

适量饮酒改善血脂的具体研究:核心发现与临床意义

一、适量饮酒对血脂指标的影响:关键变化与剂量效应
定义:探讨“适量饮酒”(通常指每日酒精摄入量≤50克,或红酒/白酒≤150-250ml)对血脂核心指标(HDL-C、LDL-C、TG)的量化影响。
关键事实:

甘油三酯(TG):22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2年干预研究(CASCADE)显示,每晚饮用150ml红酒/白酒者,TG分别降低0.1mmol/L(P=0.02)和0.09mmol/L(P=0.004),而矿泉水组无变化。
高密度脂蛋白(HDL-C):34例绝经期妇女每日饮酒30ml(低度酒),4个月后HDL-C较对照组升高10%(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
低密度脂蛋白(LDL-C):上述绝经期妇女研究同时显示,LDL-C较对照组下降8%;红葡萄酒中的多酚类物质可抑制LDL-C氧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驱动因素)。
争论:短期适量饮酒的血脂改善是否可持续?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导致TG反升(如酒精代谢产生乙酸,抑制脂肪酸氧化),需明确“适量”的边界。
二、适量饮酒改善血脂的机制:抗氧化与代谢调节
定义:解析适量饮酒影响血脂代谢的生物化学途径,包括抗氧化、激素调节、肠道微生物互动等。
关键事实:

抗氧化作用:红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原花青素等黄酮类物质具有强抗氧化性,可减少LDL-C氧化,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
代谢调节:酒精可激发胰岛素分泌(尤其对女性),改善血糖控制,进而减少TG合成;同时促进HDL-C合成,加速LDL-C代谢清除。
肠道微生物:适量饮酒可能增加肠道有益菌(如双歧杆菌)数量,调节脂质代谢(需更多研究验证,但酒中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微量元素)可能参与此过程)。
争论:抗氧化物质是否是主要机制?酒精本身的代谢产物(如乙酸)可能通过抑制脂肪酸氧化降低TG,但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脂肪积累(矛盾点需进一步研究)。
三、适量饮酒与心血管健康:血脂改善的临床结局
定义:探讨适量饮酒通过改善血脂,是否降低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风险。
关键事实:

冠心病预防: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显示,日饮酒量<50克者,冠心病死亡率较不饮酒者降低;法国悖论(法国人摄入高饱和脂肪但冠心病发生率低)被认为与红葡萄酒的适量饮用有关(红葡萄酒中的多酚类物质减少动脉粥样硬化)。
2型糖尿病患者的获益:CASCADE研究显示,适量饮酒(红酒/白酒)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TG降低、HDL-C升高),进而可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如心肌梗死)。
权威推荐:美国心脏病协会建议,心肌梗死患者可适量饮低度酒(日饮酒量<50克),但禁饮烈性酒。
争论:适量饮酒的心血管获益是否超过其风险(如肝癌、胃癌)?需权衡个体情况(如年龄、基础健康状况)。
四、不同人群的反应差异:性别、基因与基础健康
定义:分析适量饮酒对血脂的影响是否因人群特征(性别、年龄、基因、基础疾病)而异。
关键事实:

性别差异:女性对酒精的代谢更敏感,适量饮酒(如每日100-150ml红酒)对HDL-C的提升效果更显著;女性饮酒后胰岛素分泌增加更明显,更易改善血糖和TG。
基因差异:携带ADH1B*1等位基因(酒精快代谢型)的患者,适量饮酒后血糖控制(空腹血糖、HbA1c)更好,进而血脂改善更明显(CASCADE研究)。
基础健康:健康人适量饮酒的血脂改善效果更明显;血脂高、肝功能不全者(如脂肪肝)应避免饮酒,因酒精可能加重脂肪积累(如酒精代谢产物乙醛损伤肝细胞,导致脂肪代谢障碍)。
争论:绝经期妇女是否更易从适量饮酒中获益?上述绝经期妇女研究显示其HDL-C升高、LDL-C下降,但需更多研究验证这一人群的特殊性(如雌激素水平下降对血脂的影响)。

(高管简报)
核心结论:适量饮酒(日酒精≤50克)可改善血脂(降低TG、升高HDL-C、降低LDL-C),尤其对2型糖尿病患者和绝经期妇女效果显著。
机制关键:主要通过抗氧化(红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和代谢调节(激发胰岛素分泌、促进HDL合成)实现,可能涉及肠道微生物调节。
心血管获益:适量饮酒通过改善血脂,可降低冠心病死亡率(法国悖论、哈佛大学研究支持),但需权衡其他风险(如肝癌)。
人群差异:女性、酒精快代谢者(携带ADH1B*1基因)、健康人更易获益,血脂高、肝功能不全者应避免。
行动建议:“适量”是关键(日酒精≤50克,优先选择红葡萄酒),结合健康饮食(如地中海饮食)和运动,最大化血脂改善的获益。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