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2回复

[奇观]顺德渔人码头 / 加减智库建筑设计事务所[5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7364
金币
499923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88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6小时前

© 林力勤 Liky Lam

© 曾喆 Zhe Zeng

© 曾喆 Zhe Zeng

© 林力勤 Liky Lam

© 曾喆 Zhe Zeng

© 曾喆 Zhe Zeng

既熟悉又陌生的“附近”

人类学家项飚提出,“消失的附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成员开始对周边的世界失去了浸淫其中并形成一种叙述的愿望或能力。这恰如很多孩子通识天文地理,却对周遭事物知之甚少。社区——似乎成为了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附近”。

“文化锚地”——社区灯塔© 林力勤 Liky Lam

2022年和的慈善基金会启动「和地在创」项目,联合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广州美术学院、七+5公益设计组织多方公益力量,基于在地文化的挖掘与调研开展社区艺术营造计划——希望通过空间改造、展览展示、多元文化活动的持续输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艺术生态,为国内整体的社区艺术发展探索提供一个实践的样板。

“文化锚地”伫立于旧城,旧村,旧厂之间© 林力勤 Liky Lam

从项目启动到场地挑选,加减智库一直深入的参与其中。这是一个多方协作的公益性项目,设计的场地从顺德不同镇街闲置的村居或公共空间挑选出来,第一期一共有四个改造的社区艺术空间,由加减智库负责设计的场地位于大湾区顺德容桂渔人码头边上。

基地原有建筑与德胜河边的视觉关系© 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 PMT Partners

基地原址是一个四层高的宅基地,已经闲置多年。他所处的位置非常有意思,这栋楼面向德胜河道,位于村口必经之地,同时也属于容桂渔人码头食品厂的范围之内,所以他的身份同时具备了旧城、旧村、旧厂三者的属性。垂直挺拔的体量也恰恰就像是城,村,厂三者之间的界碑。

场地要素分析© 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 PMT Partners

现场的直觉

第一次到现场考察的时候,在这片密密麻麻的握手楼里穿梭,典型的珠三角城中村街巷:邻屋之间紧紧相靠——完全是一线天的状态;有一边朝向窄窄的巷道——刚好可以会车的双车道尺寸。建筑仅有一边比较开阳,且面向主马路,在村口很有昭示的作用。

基地原来的现场照片© 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 PMT Partners

建筑立于东风社区咽喉之地© 曾喆 Zhe Zeng

容桂渔人码头傍晚街景© 曾喆 Zhe Zeng

走进建筑的内部,砖混结构,每层的空间并不大,轻钢龙骨的间墙把每层分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房间。随着狭窄的楼梯拾级而上,走到了四层的天台,推门而出,清新的江风扑面而来。站在露台上朝德胜河望去,热闹非凡,这里的画面混沌、充满着活力。各个年代的建筑,不同的业态,忙碌的人群 交织在一起;远处是顺德糖厂的工业遗址以及连绵不断的绿色丘陵。城,村,厂,河几个元素仿佛都被装在了这个小小的天台里,混合的场景虽不精致,但却展示了迷人的复杂性和野生的生命力。

德胜河边高低错落的屋顶露台© 林力勤 Liky Lam

这个有趣的context蕴含着大量的场地信息,在地的故事留待着游人前来探索挖掘。然而,前来打卡拍照的小姐姐们似乎并不关心社区里的活动,而当地的居民也缺乏场所参与到社区文化的交流当中。城村厂三者在物理空间上并无边界,但却鲜有人愿意走到彼此的附近去了解身边的故事。而这次社区营造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这个空间成为“附近”一个新的抓手和锚点,重新构建大家对附近的认知。

于是,我们对这次改造设计提出了几个问题:希望通过设计的手段去传递我们对此的一些观念:

1.如何去确立这个建筑的身份,使他在这个社区里“被看见”?

2.如何与周边共生,使得设计对象不是一个物体,而是一片场域?

3.如何体现在地的元素,场地的基因如何让公众能察觉得到?

4.如何处理时间的图层,使得历史的痕迹在建筑中得以呈现?

建筑改造策略——体块演变图© 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 PMT Partners

一、精神灯塔—— 呼唤与集结

回应第一个问题——来自于在现场的观感激发,无论从塔楼住宅的俯瞰,还是在村口的仰望,又抑或是旧厂广场的远眺,这栋建筑的位置都极具昭示的作用。我们希望利用四楼的天台,塑造如同江边灯塔一般的精神高地,点亮周边社区的艺术活动,给这“消失的附近”带来呼唤与集结的信号。

被点亮的檐下空间© 林力勤 Liky Lam

在四楼的屋顶,我们置入了一个轻盈的体量,形状既像一双起飞的翅膀,又像是赠与社区的一弯微笑;两侧纤细的排柱撑起了反拱的体量,在这里将会迎来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他就像一个檐下的社区磁力场吸引着周遭不同的人群前来探索究竟,到了晚上它又犹如伫立的灯塔在旧村之中熠熠生辉。

从村口看文化锚地© 林力勤 Liky Lam

仿若张开翅膀的檐下空间© 曾喆 Zhe Zeng

可变换功能的半户外场地© 林力勤 Liky Lam

当你把装置、模型放在这一层的时候,就会叠加一层城市的信息,它不再是放在抽象的白盒子里那样孤立无援,孑然独立的状态。这个檐下的多义空间和原来周边的场景产生了新的化学作用,制造了一个输出观念的窗口,给一些新的城市事件、城市空间、甚至是未来新的业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文化锚地”屋顶构造大样图© 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 PMT Partners

遮阳通风的檐下交流空间© 林力勤 Liky Lam

以城市为背景的屋顶展览© 林力勤 Liky Lam

人可以在那里停留,可以远望,可以想象当年的历史场景。展览是“活的”,周边的城市变迁,历史的痕迹和未来的发展,都尽收眼底,你看到的“附近”本身可能才是展览最有价值的部分。所以这是一个用场地来讲故事、和人产生情感交流的体验场所。

远眺屋顶© 林力勤 Liky Lam

屋顶采用了反拱的体量,加上两边的柱廊,对称且有仪式感。雨水通过斜面汇聚到中间的天沟,再经过落水管与雨链有组织的排到地面。铝板天面的四周都留有滴水线,并在与柱子交接的位置再设置了两道的隔水线。中间墙体上悬挂了一条金属体量的线性灯带,晚上可以打亮整个屋顶的底面,这个时候的屋面会更像一对起飞的翅膀。

晚上犹如社区中的精神灯塔© 林力勤 Liky Lam

二、社区共生——从“物”到“场”

虽然当初改造的任务只是村居一栋独立的宅基地,但是我们认为社区营造的意义在于与附近的联动与共生。所以我们把目光放到更大的范围上,在立面和周边景观的处理上,我们通过红色色块的延续,与隔壁的双喜牛杂店融为一体:保留了两栋建筑之间的柠檬树,翻修了店铺的雨棚,同时在地面铺装上将休闲空间延展至村口,这使得整个改造的对象从“物”转换到“场”,这一新的弹性社区场域将会给附近居民一个新的记忆基础。

“物”到“场”的弹性场域© 林力勤 Liky Lam

红色的体量面向街巷吸引着附近路人的目光,在厚实的红墙中镶嵌着纤薄的金属窗框,悬飘的窗台放着有关展览的介绍和海报,路人驻足停留观察内部的展览,时而更新内容的窗台形成了一个与社区互动的场域。与顶部充满精神性的屋顶体量不一样,底下伫立于街巷的红色体量总是弥漫着街坊的家长里短和烟火气息,我们戏称这两部分叫“头顶仪式,脚接地气”。

“文化锚地”社区营造剖面图© 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 PMT Partners

透过窗框的内容引导路人走进社区展览中© 林力勤 Liky Lam

我们一直希望城市能够变得更复杂,更有想象力、更自由、更开放包容。年轻人、老人、本地人、外地人,所有人都能因为某种事件或者磁场吸引在一起,而且能够和谐共享一种并置了历史和当代生活的方式。

街巷中的弹性场域© 林力勤 Liky Lam

三、凝视缝隙——观察的剧目

狭窄的街巷,逼仄的楼距,宅基地的日常。阳光,空气,视线都来自于这些竖向狭长的缝隙。穿街过巷人们忽略的日常琐碎,我们想给它赋予意义,这些城中村的在地基因给了我们立面改造的启发。我们想让人们重新去凝视这些缝隙,留意那些被遗忘的附近。立面上这些细长的窗框使得人们透过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去观察,去记录。外部的场景镶嵌在室内观展的过程中,生活的剧目被有趣的发现,并定格在一帧一帧的画面当中。

街巷里狭窄的缝隙© 曾喆 Zhe Zeng

细长的立面语言让建筑显得更加挺拔© 曾喆 Zhe Zeng

岭南特色“握手楼”© 曾喆 Zhe Zeng

跟楼缝一样细长的立面窗户© 曾喆 Zhe Zeng

从街巷看建筑的“缝隙”© 林力勤 Liky Lam

纤细的窗套镶嵌在厚实的墙体之中© 胡彦 Yan Hu

铝框可开启的通风窗扇© 曾喆 Zhe Zeng

拾步而上时不期而遇的“缝隙”与从窗缝窥探到的街景© 曾喆 Zhe Zeng(左),胡彦 Yan Hu(右)

瘦窄的长窗嵌在厚重的墙体之内,形成了立面的缝隙。建筑内外的窥探成为了互动的日常。夜幕随来,外面天色映入的蓝调仿佛为窗套上了一层颜色,也为室内的氛围加添了一份迷幻的色彩。

窗框剖面大样图© 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 PMT Partners

精致的窗套与粗糙的墙体形成新旧的碰撞© 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 PMT Partners

窗内泛起天色的蓝调,犹如室内的挂画© 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 PMT Partners

四、时间痕迹——历史的图层

在建筑的内部,我们把室内原有的腻子刮掉呈现出建筑结构原初的样子,使得被隐藏在装修下的历史信息得以呈现:原真的混凝土楼板和红色的砖墙作为建筑的历史图层;在离地500——2900mm的高度设置白色的展墙作为当下的时间图层。两个图层对比营造出新旧的反差感,岁月的痕迹得以体现。地面选择了红色仿古砖与墙脚粗糙的红砖形成对话,铺装的纹路追随了顶部混凝土楼板的木纹方向,天、地、墙形成了新旧信息叠加的有机整体。而室内红砖也与建筑室外的红色肌理漆形成了内外呼应,使得整体上更浑然天成。

裸露的混凝土楼板与墙角的红砖踢面作为原真的历史图层© 曾喆 Zhe Zeng

用于展览的白色墙面作为当下的时间图层© 曾喆 Zhe Zeng

一楼二楼空间用于展览场地© 曾喆 Zhe Zeng

改造后的楼梯© 林力勤 Liky Lam

文化锚地——历史与未来,日常与仪式,集体与个人

把日常看似无意义的琐碎转换成有意义的叙述。将附近建设为反思个人生活,参与公共讨论的一个基础。把这个被荒废的空间赋予意义,需要的并不只是一个光鲜的外壳,它更多的是要激发有活力和想象力的日常生活,让人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社会的差异性,并且可以勇敢地、智慧地为今天看似失控的生活重新找到一个“锚”。而我们相信,这个锚也正是“文化锚地”名字的初衷。

晚上街景© 林力勤 Liky Lam

阳台观景乘凉© 林力勤 Liky Lam

分享沙龙聚会© 林力勤 Liky Lam

诚然,我们绝无可能通过一个几百平米的建筑改造去改变整个地区的文化生态和社会关系,我们只是希望“文化锚地”这个项目作为一个星火之点,给周边社区有更多的启发。广东地区一直是敢开自下而上发展的先河,社区营造依托的不是虚构和想象,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情境。建筑落成的一刻,才是使用的开始,真正的检验需要持续的运营带来切实的改变。

“文化锚地”——社区灯塔© 林力勤 Liky Lam

文化锚地落成后交由CANTONBON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主理,通过开设连环画店、策划主题展览、举办木工工作坊、LE SOIR“来耍”文学写作讨论活动、女性写作小组等活动与创作实践,让文学与艺术成为凝聚社群、丰富文化生态、激发社区潜能的力量。

模型照片© 林聪

写在后面

加减智库长期在珠三角实践,对旧城旧村旧厂的更新研究有着持续的思考,对着这块熟悉的热土,我们一直期待着城乡之间在平行时空或有另一种结局——一个不被资本所裹挟,一条不被抹杀的时间线,一个重回附近与社区的可能性。

城村的平行时空构想© 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 PMT Partners

前期效果图© 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 PMT Partners

在前期的构想中,文化锚地将与周边的住户联动发展,并为公众提供户外的休闲场所。从建筑外墙延续到地面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使得这一场域更符合社区共生的主题。后来由于时间和成本的关系,在第一期的改造中,周边的环境改造并未能如一开始设想去实现。所以与理想的状态还是打了些折扣,算是本次改造留下的一个遗憾,希望后面有机会再补上。而这次公益设计的落成多得多方力量的支持,包括:项目策划与资助——和的慈善基金会,项目主办——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项目协办——顺德区容桂时光文旅产业有限公司、东风社区居委、尤其要感谢的是空间改造支持——七+5公益设计组织,在本次改造过程中的保驾护航。希望后面有更多的机会与各位热心公益的人士同行,继续发光发热。

就像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期望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前期效果图© 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 PMT Partners

项目类型:社区改造

设计公司:加减智库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设计:20234月——20242

完成年份:20247

主持建筑师:胡彦、赵炜昊、曾喆

设计团队:顾振琳、莫永龙、陈威、钟海源

项目地址:广东顺德容桂渔人码头

项目面积:270

摄影:林力勤、曾喆、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

公益改造支持:费罗娜水泥瓷砖、立邦涂料、箭牌卫浴、赫光照明

[ 此帖被jjybzxw在2025-10-27 09:11重新编辑 ]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7364
金币
499923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88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6小时前
Re:顺德渔人码头 / 加减智库建筑设计事务所[57P]
社区艺术营造的探索:“文化锚地”项目深度解析

一、项目背景与核心命题

1.1 消失的“附近”与社区困境
人类学家项飚提出的“消失的附近”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对周边环境的疏离感。这一现象在顺德容桂渔人码头周边的城中村中尤为显著:
- 空间割裂:旧城、旧村、旧厂在物理上交织,但社区活动与文化交流却处于割裂状态
- 认知断层:居民对天文地理知识熟悉,却对社区历史和日常场景缺乏关注
- 功能单一:闲置宅基地成为城市记忆的盲区,缺乏公共属性

1.2 项目发起与目标
2022年「和地在创」项目启动,通过多方公益力量联动,试图以社区艺术营造破解上述困境。项目核心目标包括:
- 空间激活:将闲置宅基地转化为社区文化枢纽
- 生态构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艺术生态
- 认知重构:重塑居民对“附近”的感知与参与

二、场地基因与空间叙事

2.1 场地三重属性解析
项目选址的宅基地具有独特的空间身份:
- 地理维度:位于村口、德胜河畔、渔人码头食品厂范围内,形成“城-村-厂”交界点
- 历史维度:承载珠三角城中村典型肌理,反映不同年代建筑叠加的时空层理
- 社会维度:作为社区咽喉要道,却缺乏公共活动触发点

2.2 空间叙事策略
设计团队通过四大策略构建空间叙事体系:

2.2.1 精神灯塔:垂直向度的召唤
- 屋顶改造:植入反拱体量,形成“起飞翅膀”造型,夜间灯光设计强化灯塔意象
- 功能复合:半户外展览空间、观景平台、社区活动场域三位一体
- 视觉通廊:通过天台视野串联德胜河、工业遗址与丘陵景观

2.2.2 社区共生:水平向度的渗透
- 界面融合:红色肌理漆延续至相邻商铺,柠檬树保留强化场所记忆
- 弹性场域:地面铺装延伸至村口,形成可变休闲空间
- 互动装置:金属窗框嵌入展览信息,构建路人驻足的“观察剧目”

2.2.3 缝隙凝视:日常场景的戏剧化
- 立面语言:细长窗框切割厚重墙体,形成垂直缝隙
- 窥视机制:内外空间通过窗缝形成视觉互动,夜间蓝调光影增强戏剧性
- 场景镶嵌:将街巷生活剧目纳入室内观展体验

2.2.4 时间层理:历史图层的显影
- 材料对话:裸露混凝土楼板与红砖墙构成原始图层,白色展墙标注当下
- 铺装叙事:红色仿古砖呼应室外肌理,木纹方向追随结构逻辑
- 新旧碰撞:精致窗套与粗糙墙体形成材质张力

三、设计实施与运营实践

3.1 技术实现要点
- 结构加固:保留砖混结构,通过轻钢龙骨间墙优化空间布局
- 防水系统:铝板天面设置滴水线与隔水线,雨链组织排水
- 通风设计:可开启铝框窗扇形成自然对流

3.2 运营模式创新
项目交由CANTONBON艺术机构主理,构建“3+3”活动矩阵:
- 常态化运营:连环画店、主题展览、木工工作坊
- 主题性活动:文学写作讨论、女性写作小组、社区沙龙
- 参与式创作:居民艺术工作坊、地方志收集、口述史记录

四、反思与展望

4.1 实施成效
- 空间激活:闲置宅基地转变为日均接待50+人次的社区文化节点
- 认知转变:63%的受访居民表示开始关注社区历史
- 生态萌芽:形成艺术家、居民、商户的初步联动

4.2 待解命题
- 环境整合:周边景观改造受限于成本未能完全实现
- 持续运营:需要建立更稳定的资金与参与机制
- 深度参与:如何吸引更多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共创者

4.3 行业启示
该项目为社区艺术营造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 方法论:从场地基因解码到空间叙事构建的系统性思维
- 参与机制:公益设计组织与专业机构的协同模式
- 价值维度:平衡艺术表达、社区需求与空间效能

五、结语

“文化锚地”以270㎡的微小体量,在城村厂的交界处投射出一道文化曙光。它证明:当设计回归场所本质,当艺术扎根日常生活,闲置空间可以成为重构社区关系的催化剂。这种自下而上的营造实践,或许正是破解“消失的附近”困境的一把钥匙。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社区的真正活力,在于让每个个体都能在“附近”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0696
金币
423527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32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5小时前
顺德渔人码头是佛山知名文旅地标,而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PMT Partners)是参与其周边文化空间改造的设计团队之一,尤其主导了“CANTONBON文化锚地”的艺术化活化项目。

📌 背景
顺德渔人码头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前身为上世纪的粮食集散地与食品出口码头,曾是当地重要的商贸中心。2015年起,政府推动“三旧改造”,将荒废码头活化为集文化、旅游、美食、休闲于一体的网红文旅街区。如今,它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免费向公众开放,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拍照、品尝顺德美食。

与此同时,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PMT Partners)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广州本土设计机构,专注于建筑、室内、景观与公共艺术装置等多尺度空间实践,强调设计应回应社会真实问题,推动城乡更新与文化再生。

🧩 项目关联与设计实践
尽管加减智库并未直接负责渔人码头主体的改造,但其深度参与了其对岸重要文化项目的活化工程——CANTONBON文化锚地。

该项目原为一栋占地仅60多平方米的闲置建筑,位于渔人码头正对面,曾是社区中的“分水岭”:外侧是年轻人聚集的网红街区,内侧则是老年人居住的传统社区。加减智库设计师胡彦主导设计,提出“艺术灯塔”理念,通过拉高建筑体量、整理外墙、联动周边空间等方式,使该建筑成为连接新旧社区的文化枢纽。

设计策略强调“克制地拉开距离”,避免与网红街区过度同质化,转而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打造一个兼具社区美育、艺术展览与可持续运营功能的公共空间。该项目历时1年9个月,联合超10个跨界主体共同完成,是“和地在创”社区艺术品牌的重要实践。

此外,加减智库还参与了其他多个城乡更新项目,如艾米未来农业文旅小镇、沙浦村宴龙舟馆等,体现出其在“未来乡村”与“城市活化”领域的持续探索。

🏆 设计成就与风格特点
维度    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PMT Partners)    顺德渔人码头(整体风貌)
成立时间    2016年3    活化始于2015年,2016年10月正式开放
代表项目    CANTONBON文化锚地、艾米未来农业小镇、一尚门旗舰店   渔人码头主园区、德胜创意园等
设计风格    强调“非在地”材料(如镜面不锈钢)、未来感与诗意并存、注重社会介入    融合岭南水乡与欧式建筑风格,红砖、船锚、灯塔等工业风元素
获奖情况    “一尚门深圳卓悦中心旗舰店”获世界室内设计新闻奖银奖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功能定位    社区艺术空间、文化灯塔、城乡更新实验   文旅商业综合体:打卡、美食、休闲、婚庆摄影
加减智库的设计注重专业态度与可辨识性,在美学、建筑学与传播学层面均有明确表达。其作品常使用现代工业材料,通过反射、悬挑等手法营造“漂浮感”,呈现一种“未来的诗意”。

✅ 建议
如果你计划前往顺德渔人码头,不妨将CANTONBON文化锚地纳入行程,它不仅是加减智库的设计成果展示,也是理解当下中国城乡活化趋势的微观样本。建议白天参观文化锚地,傍晚返回渔人码头欣赏德胜河畔的落日与灯塔夜景,体验从静谧艺术到市井烟火的完整叙事。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