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1回复

[西游记]贬低道教?弘扬佛教?你知道西游记的原名是什么吗?[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0521
金币
422119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28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37
《西游记》孙悟空学成归山,先是去了一趟东海龙宫,先礼后兵,先说客套话,后耍无赖,拿了四海龙王的武器及全套装备,耍着威风离开了东海龙宫。


后来,孙悟空和牛魔王等几个弟兄喝酒,大醉了一场,沉沉睡去,梦中却到了阎王的地盘,孙悟空拿出从东海龙宫抢走的如意金箍棒,吆吆喝喝,打出了一条生路。
  但是,面对屡屡闯祸闹事的孙悟空,玉皇大帝却采取了招安的政策,哪怕孙悟空又接连返下天宫,玉皇大帝还是一如既往惯着这猴子。
  所以,在很多人眼里,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都是怂人,自身本事不济,不能拿孙悟空怎么样,把道教的脸都丢尽了,觉得《西游记》是贬低道教的书籍。但是,作者真的是在夸佛教吗?


《西游记》南海观音菩萨刚说过小乘佛法度不得亡者升天,唐僧就在两界山西面,用小乘佛法成功帮助了刘伯钦死去的父亲。
  东土长安正逢盛世,南海观音菩萨一到长安,李世民就被泾河龙王拉着下了幽冥地界。因此种种,才有了唐僧取经之事。
  唐僧在两界山东面行走多日,此间并无多少妖魔,只是唐僧自投罗网,才遇到一伙妖魔,还压根没有伤及唐僧的半根毫毛。


其实,《西游记》作者写的并非“佛学”与“道学”,倒是一篇“心学”,压根谈不上什么贬低道教或者弘扬佛教?
  毕竟,人心善恶之别,与佛道无关,无论是须菩提祖师还是齐天大圣孙悟空,都是三教合一的宣传者,无需厚此薄彼。
  很多人总喜欢比较武力值,谈法宝、论法力,争个高下,然而,《西游记》的原名却是《西游释厄传》,写的是“造化”二字。


《西游记》石猴寻得水帘洞,喜不自胜,忙告诉伙伴们,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孙悟空学了长生妙道,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自以为道高德隆,与天同寿不信三灾利害,须菩提祖师道:

  “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

  《西游记》孙悟空礼拜恳求,跟着须菩提祖师学了筋斗云,祖师当众说与口诀,大众听说,一个个嘻嘻笑道:


 “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哪里都寻了饭吃!”
  所谓造化,说的是人一生的命运,说的是个人修行,佛与道,不过人心,正所谓:“猿猴道体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0521
金币
422119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28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4:39
一、《西游记》是否刻意贬低道教或弘扬佛教?
搜索结果中存在多种观点:

否定宗教对立说
多篇分析指出,《西游记》内核并非宗教斗争,而是强调“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想:

车迟国章节中,孙悟空明确劝诫国王:“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
角色设定上,道教神仙(如太上老君、真武大帝)与佛教人物(如如来、观音)共存于天庭体系,共同维护秩序。
关键例证:菩提祖师(道教形象)传授孙悟空本领时,批判了道教、佛教、儒家皆属“傍门”,强调修行本质在于“修心”而非教派。
历史背景影响论
部分学者认为,作者吴承恩对道教的负面描写可能受明代嘉靖朝史实影响:

嘉靖帝沉迷道教炼丹,宠信道士导致朝政腐败,严嵩父子专权,引发文人不满。
民间假道士横行,加深作者对道教乱象的反感,因此在车迟国等章节中讽刺妖道惑民。但此观点未否定全书“三教调和”的主旨。
文本矛盾辨析

表面冲突:如“三清像被丢入茅厕”(车迟国)、“太上老君向如来行礼”(安天大会)等情节,被解读为贬低道教。
深层意图:此类描写实为批判宗教形式化,而非否定道教本身。例如车迟国三妖道虽属道教形象,但其罪行本质是“违背修行本心”。
二、《西游记》的原名是什么?
原名考证
多个来源一致指出:《西游记》的原名为《西游释厄传》。

“释厄”意为“解脱灾厄”,源自开篇诗:“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书名隐含主题

核心概念“造化”:书中反复强调“造化”一词(如孙悟空发现水帘洞时高呼“大造化”),暗喻个人修行与命运突破。
修心与治国:唐僧取经实为“历劫明心”,孙悟空降妖是“隐恶扬善”,最终指向修身、治国之道。
三、结论:超越宗教对立的终极命题
书名揭示本质
《西游释厄传》的原名表明,本书核心是“通过磨难实现自我超脱”的成长史诗,而非宗教宣传。

创作意图辨析

作者借神魔故事探讨人性:如六耳猕猴代表“二心”,车迟国讽刺盲目崇拜。
宗教元素仅为叙事载体,最终指向“三教归一”的哲学观:
“人心善恶之别,与佛道无关,无论是须菩提祖师还是孙悟空,都是三教合一的宣传者。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