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阅读
  • 2回复

[日记]武汉行| 黄鹤楼:千年风雨中的文明守望者 [3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4214
金币
41738
道行
38009
原创
2462
奖券
5004
斑龄
136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5752(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0-05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32



武汉行| 黄鹤楼:千年风雨中的文明守望者

8月15日正午,高铁稳稳停靠在武汉站。这是第三次踏上这片土地——第一次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则是九十年代随公司到访某中学开展献爱心活动,彼时我们带着产品走进校园,却始终未曾登临那座心心念念的黄鹤楼,仅在它巍峨的剪影前留下一张泛黄的合影。岁月如流,那张照片早已湮没在时光的褶皱里,再难寻觅。

此刻,当车厢门开启,裹挟着灼热气息的风浪迎面扑来。纵是我这个来自"火炉"广州的旅人,也被武汉这股直白的热意逼得微微蹙眉。果然不愧与中国另外两座火炉齐名的名号,这滚烫的空气里分明蒸腾着千年江城的烈性。

转乘车辆至黄鹤楼附近停车场,脚下的路面虽不甚洁净,却掩不住远处那抹掠过尘埃的光亮——黄鹤楼的飞檐翘角正穿透暑气,在骄阳下勾勒出凌厉的剪影。我下意识举起手机,将这份初遇的震撼定格成远景。



这座始建于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的楼阁,最初不过是夏口城隅一处戍守瞭望的军事堡垒。当晋灭东吴、天下一统,失去战略价值的它,却在江夏城的烟火滋养中渐渐蜕变:从戍卒眼中的警戒塔,化作商旅驻足时的观景台,成为文人宴饮处的风雅地标。历经1700余载风雨洗礼,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引得无数墨客在此挥毫泼墨,仅旧志记载的诗词歌赋便逾四百篇。

提及黄鹤楼,思绪总被崔颢那阕《黄鹤楼》牵引:"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句里的苍茫与怅惘,恰似眼前这座楼阁沉淀的千年况味。

关于楼名的由来,向来有"因山""因仙"两说。"因仙"之说又衍生出两段传说:或言仙人驾鹤经停于此,故留此名;或述道士在辛氏酒肆壁上绘就灵鹤,引得宾朋满座,十年后道士笛引黄鹤而去,辛氏感念建楼相祀。这些飘逸的传说固然动人,却非楼名真意。历代 考据皆指向更朴素的渊源——只因它矗立于黄鹄山巅。古时"鹄""鹤"音近义通,一字之转间,便成就了"黄鹤楼"这传世雅号。

眼前的主楼以四边套八边形为基,钢筋混凝土框架辅以仿木结构,通高51.4米的雄姿里藏着精妙的平衡:底层边宽30米铺展磅礴气象,顶层边宽18米收束凌云之志。五层飞檐如鹏翼欲振,攒尖楼顶的金色琉璃瓦在阳光下流转光晕,72根立柱稳稳托举着60个向外舒展的翘角,每一处线条都镌刻着中式建筑的匠心独运。



黄鹤楼背面



黄鹤楼正面

终于踏上登楼的台阶。木质的触感在掌心微微发烫,却衬得每一步都更显郑重。

一、屡毁屡建的传奇

在主楼东侧的碑廊前,我驻足细读《黄鹤楼重建记》。斑驳的石碑上,记载着这座楼1800年间27次重建的传奇 。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为镇守江夏,在黄鹄矶头筑起军事瞭望台,这便是黄鹤楼的雏形。晋灭吴后,它逐渐演变为文人雅士登高怀远之所。唐代阎伯理在《黄鹤楼记》中赞叹其"耸构巍峨,上倚河汉,下临江流",足见其壮丽 。

然而战火与天灾从未停歇。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大火将同治年间重建的黄鹤楼化为灰烬,仅存铜顶一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占用旧址,1981年的重建工程中,设计师向欣然顶住压力,坚持在玻璃幕墙方案中加入飞檐,才有了今日所见的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楼宇 。站在铜顶前,抚摸着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纹路,我突然懂得:黄鹤楼的精神,恰如长江水般百折不挠——这正是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注脚。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影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



二、诗魂永驻的楼阁

登上二楼,六座历代黄鹤楼模型在灯光下静静矗立。宋代的楼阁式建筑庄重典雅,清代的塔式造型雄浑大气,而当代的五层楼宇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美学。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以及节日,将三国往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在《人文荟萃》壁画前,13位诗人衣袂飘飘。崔颢独立楼头,笔下"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诗句穿越千年,仍让人心潮澎湃 。李白在旁搁笔的传说,更是成就了中国诗坛的千古佳话。当我读到他"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的自嘲时,不禁哑然失笑——这位豪放的诗仙,终究还是败给了崔颢的意境。还有白居易、陆游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隔成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其中一幅《大江日夜流》吸引了我。画作中,长江裹挟着泥沙奔涌向前,与楼下的历史模型形成奇妙的呼应。这让我想起五楼《江天浩瀚》壁画中,楼家本用沥粉贴金技法描绘的长江源流:从雪山到东海,从远古到今朝,文明的脉络从未断绝。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三、云端之上的对话

登上第五层的瞬间,阳光穿透玻璃幕墙,在《江天浩瀚》组画上洒下细碎的金斑。36年后重焕新生的壁画,用泥金技法勾勒的浪花仿佛在流动,让人恍若置身长江源头 。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长江大桥如银色巨龙横卧江面,桥上车流如织,轮船往来如梭,与壁画中的白帆相映成趣。

倚栏远眺,龟蛇二山对峙,晴川阁在阳光下露出半个身子。崔颢笔下"晴川历历汉阳树"的景象,此刻正以另一种方式呈现——林立的高楼取代了古树,现代化的汉阳新城在绿树丛中崛起。江风掠过耳畔,带来远处黄鹤楼钟声的余韵,与大桥上的汽笛声交织成时空交响。









黄鹤楼上眺望长江大桥



远方红色的为鹦鹉洲大桥



对面是晴川阁

在五楼的回廊上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指着长江对岸的房子:"我小时候住在江边,那时看大桥就像看天上的星星。现在站在这里,才发现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我们既是历史的观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

四、烈日下的文明交响

走出主楼时,正午的阳光正烈得晃眼,空气里浮动着夏末的燥热,却丝毫未减黄鹤楼的巍峨气势。我下意识抬手遮眼,目光却先被顶端的铜顶攫住——在强光直射下,那座历经百年的铜铸宝顶褪去了暮色里的幽沉,泛着一层温润而坚韧的金属光泽,纹路间积留的时光痕迹被光影勾勒得愈发清晰,像在无声诉说着1884年那场大火后,它如何独存,又如何见证1981年楼宇重起时的轰鸣。

沿蛇山的石阶缓行,身旁的飞檐在地面投下交错的阴影,像把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裁成了流动的画。偶尔有风穿过檐角的铜铃,清脆声响混着远处长江的汽笛,竟奇异地中和了烈日的灼人。我驻足回望,整座黄鹤楼在蓝天映衬下愈发挺拔,五层楼宇的飞檐如振翅欲飞的鹤翼,钢筋混凝土的骨架里藏着木质建筑的温润,玻璃幕墙反射着流云与阳光,却未失传统楼阁的庄重——这哪里是简单的“复刻”,分明是传统与现代在烈日下的坦诚对话。

行至搁笔亭前,这是以纪念盛唐时期黄鹤楼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故事。“搁笔亭”,牌匾由当代大作家臧克家题写,下面的对联是由著名的剧作家曹禺所写:“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



崔颢与李白的石像被阳光镀上了一层金边。崔颢手持诗卷的姿态沉静,仿佛仍在琢磨“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字句;李白倚栏的身影洒脱,似在为“眼前有景道不得”的遗憾轻叹。我坐在亭下的石凳上,指尖触到微凉的石壁,与头顶的烈日形成奇妙反差。这时才注意到,亭柱上的楹联在强光下愈发清晰:“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寥寥数字,竟把千年诗魂与楼宇的羁绊说得透彻。

目光越过亭檐望向江面,长江大桥如一条银色的巨带横卧碧波之上。正午的阳光洒在桥面上,车流如闪光的溪流般匀速流动,红色的公交车、银色的轿车在桥面连成一线,与桥下缓缓驶过的货轮形成一快一慢的节奏。江面上波光粼粼,阳光被浪尖打碎,化作无数跳动的金点,从大桥的桥墩延伸至远方的汉阳岸——那里的高楼群在阳光下轮廓分明,绿树掩映着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与黄鹤楼的飞檐遥遥相对,像一幅传统水墨与现代油画拼接而成的长卷。

忽然想起在五楼时,《江天浩瀚》壁画上用沥粉贴金技法绘就的长江源流:雪山融水的清澈、峡谷激流的汹涌、平原江流的壮阔,而今在眼前的烈日下,壁画里的“江天”有了真实的模样——不是古画里的留白与写意,而是奔涌着现代活力的真实江流,是大桥上车轮与江面轮船共同谱写的生活乐章。那一刻突然懂了,黄鹤楼的“重生”从不是对过去的复刻,而是让传统在当下“活”过来:它让我们在烈日下看见,1800年前孙权筑台的初心、唐代诗人题诗的情怀、当代建设者重建的执着,终究都化作了此刻的景象——一座楼守着一条江,一条江连着一座城,一座城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里,续写着新的故事。

离开时,我最后望了一眼黄鹤楼。烈日下,它的飞檐仍在向天空伸展,铜顶的光泽与长江的波光相映,像在宣告:真正的文明从不是封存的古董,而是在每一个当下,都能与阳光、江流、人间烟火相融的生命力。而我们这些驻足者,既是这生命力的见证者,也是将这份传承继续下去的普通人——就像此刻,我口袋里刚买的黄鹤楼书签,正被阳光晒得微暖,那上面印着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竟在此刻有了新的意义:黄鹤虽去,可楼还在,诗还在,我们与这座楼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可以说今天是我第一次真正读过这座楼。当我穿过"三楚一楼"牌坊时,忽然明白:黄鹤楼早已不是单纯的建筑,而是一部用砖石与诗行写成的文明史诗。此刻的黄鹤楼,不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库。它教会我们:传统不是沉重的枷锁,而是飞翔的翅膀。当钢筋混凝土与榫卯结构相遇,当电子屏与壁画共存,文明便在碰撞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回到家,在电脑前敲下黄鹤楼这三个字,却迟迟不敢继续,因为太多人写这座名楼了,怕写不好;联想到几天前见到的长江大桥和浩瀚的长江,忽然明白,写黄鹤楼不必畏惧人云亦云——只要用心去触摸它的肌理,聆听它的心跳,每个人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黄鹤楼记"。这座楼早已超越了地理坐标,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象征。在它的飞檐下,我们都是续写传奇的个体。

黄鹤楼,这座屹立于武汉长江南岸蛇山之巅的千古名楼,自古便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它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最初是作为军事瞭望台而建,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多次重建与修缮,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的仿古风格楼阁。黄鹤楼高51.4米,共五层,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登楼远眺可饱览长江与武汉三镇的壮丽风光。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更是传颂千古的名作,使这座楼阁不仅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黄鹤楼景区还有几处园林景点:

鹅池,诗碑廊及落梅轩:以江南园林的形制打造的庭院式园林布局,结合山、水、廊、亭、阁的分层布局,展现黄鹤楼历代文人作品,诗词碑刻,歌舞曲艺的文化区域。















一直好奇黄鹤楼为何要建一个鹅池,难道鹅和鹤很相像吗?这回弄清楚了,原来与王羲之的传说有关。

世传东晋书圣王羲之曾在黄鹤楼旁放牧白鹅,与书生论鹅时赞其“白如雪,洁如玉,一尘不染”,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下一个“鹅”字。书生临摹后藏之,后人为纪念这一佳话而建池,故名“鹅池”。

鹅池始建于1986年,其设计灵感源自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以及他爱鹅成癖的文人雅趣。整个池面呈优雅的弯月形,巧妙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部为开阔的鹅池,水域面积较大,池中错落点缀着亭亭玉立的睡莲、硕大的王莲,以及精雕细琢的太湖石假山,红色锦鲤在莲叶间穿梭游弋,洁白优雅的白鹅引颈戏水,构成动静相宜的生态画卷;北部则为幽静的白龙池。

这片水域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核心,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池中央矗立着古朴典雅的"鹅碑亭",亭内珍藏着由王羲之书法真迹摹刻而成的独笔"鹅"字碑,笔势遒劲如鹅颈婉转;毗邻的诗碑廊则荟萃了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题咏,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将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作品合璧镌刻的"父子碑",彰显了书法世家的艺术传承。

如今,经过景观提升工程,黄鹤楼景区内的鹅池与白龙池已实现水系互联互通,清澈的水面倒映着亭台楼阁,时而升腾起朦胧的烟岚,锦鲤在碧波中自在游弋,白鹅在莲叶间悠然嬉戏,共同绘就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园林胜景。

百松园,梅园,杜鹃园:三园处于西区山北,相互衔接,有共称“百松千梅万杜鹃”,连接主楼与岳飞广场。是山北自然式园林景观的核心游览主题,梅园与落梅轩均出于李白的诗句:“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市江城别名的由来也是出自这句诗。这三处我无暇顾及。

紫薇园:紫薇是黄鹤楼公园的园花,以紫薇为造园的核心主题,收集了各式各样的紫薇造型和各类不同品种。涵盖了紫薇这种经典园林植物在造园中的各种运用方式。园内收集了紫薇四大类:紫薇、银薇、翠薇、赤薇及其下的不同品种。以及紫薇在造园中不同手法的运用方式,如,紫薇盆景,紫薇古桩,紫薇扎景,紫薇篱笆,紫薇屏风,紫薇扎字,紫薇拼接合栽,紫薇嫁接一树多花,矮生紫薇等等。感觉这里的紫薇花比广州的要矮小许多。











在武汉黄鹤楼景区的,每天定时上演着极具特色的编钟表演,其中以《鹤舞楚天》最具代表性。这场演出巧妙融合了华美典雅的宫廷舞蹈与悠远古朴的古乐演奏,生动展现了瑰丽灿烂的楚文化魅力。表演以曾侯乙编钟为原型打造,通过编钟乐舞这一核心形式,精心还原了古代楚地的礼乐盛典场景。







演出曲目丰富多样,既有歌颂楚地风物的经典《橘颂》,也有充满民歌韵味的《竹枝词》等。身着精致楚制服饰的舞者们,以优雅的踏地步伐、灵动的旋身动作和飘逸的扬袖姿态,配合钟磬、埙、箫等传统乐器,呈现出"金石丝竹,八音合鸣"的绝妙视听享受。演出还巧妙运用现代灯光音响技术,营造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楚宫雅乐之中。目前该表演门票仅需50元,对于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来说,若时间允许,不妨亲临现场感受这场视听盛宴,定能获得难忘的文化体验。

最后斗胆说说黄鹤楼景区的不足:

历史原物缺失与重建争议

现代黄鹤楼为1985年重建建筑,非原始遗址,非历史原貌,缺乏古迹的沧桑感。多次重建后,原有建筑结构已无法完全复原,仅保留铜铸楼顶作为纪念。

现代设施破坏传统韵味

安装电梯等现代设施,与古建筑风格格格不入,削弱了怀旧体验;

内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虽保障安全,但失去传统木质建筑的质感和文化内涵。

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问题

重建后搬迁至武昌蛇山,距离原址1000米,周边多为居民区与公路,无法完全呈现古人“晴川历历汉阳树”的自然景观;

且周边多为城市建筑,缺少自然景观呼应;

登楼后视野被现代建筑遮挡,缺乏诗意意境。

商业化过度、门票贵

景区内商业设施密集,收费项目多,文创产品缺乏。

70元门票价格在5A级景区中偏高,且部分游客认为性价比低,导致本地游客较少。本地人告诉我,其实黄鹤楼不必上去,在下面拍拍照就好了,但是作为外地游客,既然远道而来,不登黄鹤楼又不甘心;登上去又要面临拥堵的人群,体验感不够好。

看《鹤舞楚天》的演出,另外要收50元。

这个千年吉祥钟是后来建的,鸣钟祈福是要收费的,30元3响,祈福牌大号15元,小号10元,中午12:00—14:00暂停营业。





收费项目指示很明显,公共游览项目指示欠缺。

游客体验与口碑下滑

电梯使用限制(仅限65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引发不便;

本地人因上述问题普遍减少游览,形成“遇冷”现象,外地游客占比过高。

综上,黄鹤楼需在保留历史符号、优化设施布局、平衡商业化与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升游览价值。
2条评分原创+2金币+38
huozm32831 原创 +2 - 昨天 20:12
huozm32831 金币 +38 - 昨天 20:1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1541
金币
456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70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8:40
  武汉行 | 黄鹤楼:千年风雨中的文明守望者

  8月15日正午,高铁稳稳停靠在武汉站。这是第三次踏上这片土地——第一次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则是九十年代随公司到访某中学开展献爱心活动,彼时我们带着产品走进校园,却始终未曾登临那座心心念念的黄鹤楼,仅在它巍峨的剪影前留下一张泛黄的合影。岁月如流,那张照片早已湮没在时光的褶皱里,再难寻觅。

  此刻,当车厢门开启,裹挟着灼热气息的风浪迎面扑来。纵是我这个来自"火炉"广州的旅人,也被武汉这股直白的热意逼得微微蹙眉。果然不愧与中国另外两座火炉齐名的名号,这滚烫的空气里分明蒸腾着千年江城的烈性。

  转乘车辆至黄鹤楼附近停车场,脚下的路面虽不甚洁净,却掩不住远处那抹掠过尘埃的光亮——黄鹤楼的飞檐翘角正穿透暑气,在骄阳下勾勒出凌厉的剪影。我下意识举起手机,将这份初遇的震撼定格成远景。

  这座始建于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的楼阁,最初不过是夏口城隅一处戍守瞭望的军事堡垒。当晋灭东吴、天下一统,失去战略价值的它,却在江夏城的烟火滋养中渐渐蜕变:从戍卒眼中的警戒塔,化作商旅驻足时的观景台,成为文人宴饮处的风雅地标。历经1700余载风雨洗礼,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引得无数墨客在此挥毫泼墨,仅旧志记载的诗词歌赋便逾四百篇。

  提及黄鹤楼,思绪总被崔颢那阕《黄鹤楼》牵引:"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句里的苍茫与怅惘,恰似眼前这座楼阁沉淀的千年况味。

  关于楼名的由来,向来有"因山""因仙"两说。"因仙"之说又衍生出两段传说:或言仙人驾鹤经停于此,故留此名;或述道士在辛氏酒肆壁上绘就灵鹤,引得宾朋满座,十年后道士笛引黄鹤而去,辛氏感念建楼相祀。这些飘逸的传说固然动人,却非楼名真意。历代 考据皆指向更朴素的渊源——只因它矗立于黄鹄山巅。古时"鹄""鹤"音近义通,一字之转间,便成就了"黄鹤楼"这传世雅号。

  眼前的主楼以四边套八边形为基,钢筋混凝土框架辅以仿木结构,通高51.4米的雄姿里藏着精妙的平衡:底层边宽30米铺展磅礴气象,顶层边宽18米收束凌云之志。五层飞檐如鹏翼欲振,攒尖楼顶的金色琉璃瓦在阳光下流转光晕,72根立柱稳稳托举着60个向外舒展的翘角,每一处线条都镌刻着中式建筑的匠心独运。

  一、屡毁屡建的传奇

  在主楼东侧的碑廊前,我驻足细读《黄鹤楼重建记》。斑驳的石碑上,记载着这座楼1800年间27次重建的传奇。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为镇守江夏,在黄鹄矶头筑起军事瞭望台,这便是黄鹤楼的雏形。晋灭吴后,它逐渐演变为文人雅士登高怀远之所。唐代阎伯理在《黄鹤楼记》中赞叹其"耸构巍峨,上倚河汉,下临江流",足见其壮丽。

  然而战火与天灾从未停歇。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大火将同治年间重建的黄鹤楼化为灰烬,仅存铜顶一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占用旧址,1981年的重建工程中,设计师向欣然顶住压力,坚持在玻璃幕墙方案中加入飞檐,才有了今日所见的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楼宇。站在铜顶前,抚摸着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纹路,我突然懂得:黄鹤楼的精神,恰如长江水般百折不挠——这正是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注脚。

  二、诗魂永驻的楼阁

  登上二楼,六座历代黄鹤楼模型在灯光下静静矗立。宋代的楼阁式建筑庄重典雅,清代的塔式造型雄浑大气,而当代的五层楼宇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美学。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以及节日,将三国往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在《人文荟萃》壁画前,13位诗人衣袂飘飘。崔颢独立楼头,笔下"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诗句穿越千年,仍让人心潮澎湃。李白在旁搁笔的传说,更是成就了中国诗坛的千古佳话。当我读到他"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的自嘲时,不禁哑然失笑——这位豪放的诗仙,终究还是败给了崔颢的意境。还有白居易、陆游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隔成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其中一幅《大江日夜流》吸引了我。画作中,长江裹挟着泥沙奔涌向前,与楼下的历史模型形成奇妙的呼应。这让我想起五楼《江天浩瀚》壁画中,楼家本用沥粉贴金技法描绘的长江源流:从雪山到东海,从远古到今朝,文明的脉络从未断绝。

  三、云端之上的对话

  登上第五层的瞬间,阳光穿透玻璃幕墙,在《江天浩瀚》组画上洒下细碎的金斑。36年后重焕新生的壁画,用泥金技法勾勒的浪花仿佛在流动,让人恍若置身长江源头。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长江大桥如银色巨龙横卧江面,桥上车流如织,轮船往来如梭,与壁画中的白帆相映成趣。

  倚栏远眺,龟蛇二山对峙,晴川阁在阳光下露出半个身子。崔颢笔下"晴川历历汉阳树"的景象此刻正以另一种方式呈现——林立的高楼取代了古树,现代化的汉阳新城在绿树丛中崛起。江风掠过耳畔带来远处黄鹤楼钟声的余韵与大桥上的汽笛声交织成时空交响。

  在五楼回廊上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指着长江对岸的房子:"我小时候住在江边那时看大桥就像看天上的星星。现在站在这里才发现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我们既是历史的观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

  四、烈日下的文明交响

  走出主楼时正午阳光正烈得晃眼空气里浮动着夏末燥热却丝毫未减黄鹤楼巍峨气势。我下意识抬手遮眼目光却先被顶端铜顶攫住——在强光直射下那座历经百年的铜铸宝顶褪去了暮色里的幽沉泛着一层温润而坚韧金属光泽纹路间积留时光痕迹被光影勾勒得愈发清晰像在无声诉说着1884年那场大火后它如何独存又如何见证1981年楼宇重起时轰鸣。

  沿蛇山石阶缓行身旁飞檐在地面投下交错阴影像把传统建筑榫卯结构裁成流动画。偶尔有风穿过檐角铜铃清脆声响混着远处长江汽笛竟奇异地中和了烈日灼人。我驻足回望整座黄鹤楼在蓝天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poli923

UID: 1382715

发帖
2032
金币
8
道行
389
原创
36
奖券
109
斑龄
0
道券
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500(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9-14
最后登录: 2025-10-0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8:24
极目楚天舒。黄鹤楼气势磅礴,守卫长江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