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阅读
  • 2回复

[奇观]华北大金字塔——河北“存在感”变迁史[3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1185
金币
454075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62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2小时前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04) —


三千多年 三大走廊引 子
一个道士眼中的“农牧交错带”
站在“河北西北角”看中原塞外
“公元1221年二月十一日,我艰难地行走在燕赵大地的西北角。虽然已是初春,但从漠北奔袭而来的烈风,仍不厌其烦地刺痛着我老迈的身躯,携裹的砂砾颇有节奏地敲打棉帽和道袍,这风沙的杀伤力仿佛犀利的蒙古快马与弯刀,让每一寸土地都感到胆寒。刚经过的地方,是本地人口中的“老风口”,两侧山岭像一对神兽把守的铁门,一面窥视塞上大漠,一面凝望着燕赵沃土。
这里风有多大呢?据说,擅飞的鸿雁
挑战它,都要被吹落谷中。

在弟子搀扶下,我蹒跚着爬上这座叫野狐岭的山梁。十年前,这一带及其东南麓平原上燕京,还是大金的都城,如今为归蒙古汗铁木真治下。公元1211年的那场野狐岭战争,让曾经‘人一满万,天下无敌’的女真人失去这道大门,紧接着兵败如山倒,都城门户大开,皇室上下弃城而逃,迁都前朝的旧都开封。(注:“野狐岭之战
”,决定了蒙古与金国的命运走势,前者强势崛起,后者由盛转衰。)
这或许将是我一生中最长途旅行——此时离开故乡胶东将近一年,而目的地则在万里之遥,或许是西天山下的撒马尔罕城里,或许是兴都库什山下的军帐中。你可以确定明日的太阳何时升起,却无法确知明天的蒙古骑兵
会出现在哪里。我是去年这个季节到达燕京
的,当时原本想放弃跋涉,担心这把老骨头撑不到见到蒙古汗的那一刻,于是给其修书一封,等其相见。在燕京城逗留了八个多月,收到了回信:既然您从蓬莱仙山处驾鹤而来,也必然能到达西域天竺!他还叮嘱部下:不要催促老神仙,一路可缓缓来。

此去西域,故乡或许永不相见,于是临行前登高远望。野狐岭海拔最高处,向南俯瞰太行山脉的群峰,重重山影描摹出水墨般的意境,晨曦照耀下的山中林木,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雾气。向北极目望去,确实一派空旷凄凉,黄沙与荒野,在向我招手示威,中原的气息,被一道山隔绝了。如此光景下,我更加想念千里之外,故乡昆嵛山
的草木。”
这是我以长春真人丘处机
先生口吻,写的一段自述。790多年前,这位刚接任全真教第二代掌门不久的得道高人,以年迈之躯,受蒙古汗铁木真之邀,远赴中亚,其随行的弟子李志常记述了其沿途见闻及言行——最终整理为《长春真人西游记》。彼时的中国河山,再次陷入混乱,从北到南,蒙古、西夏、金、南宋正在“四国演义”。
长春真人于1224年再次来到燕京(今北京),这一回他再也没有离开燕赵大地,在今北京南城
的白云观羽化而升仙。三年前,丘祖曾在诗中感叹:“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没想到,那竟是与故乡的永别。三年后,蒙古汗铁木真
死于攻打西夏战争,长生不老梦破灭的同时,也没能再次见到自己口中的“老神仙”。

▲中国农牧交错带与河北省地理位置关系
为什么要选择长春真人与野狐岭来作为引子呢?
因为,这个地方是他离开中原的最后一站,也是今天河北省西北部非常重要的坐标。古时,守住这个角,中原王朝就拥有整个河北的版图;丢了这个角,河北就分南北而治,甚至完全被游牧或游猎政权控制。
“北度野狐岭。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寒烟衰草,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语出李志常撰《长春真人西游记
》)丘处机先生当时脚下,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地理节点:它位于被后人称为“农牧交错带”的区域,后来又有人画出一条界定人烟疏密的的“胡焕庸
线”也大致从此地西北侧穿过,而从这片山区向东南一直到大河北岸的区域,则成了一个行政区域——叫河北。这个名字,则是来自大唐贞观元年设立的“河北道”。
“河北”名称,正式出自唐代“河北道”。但是,它的代称“燕赵大地”则来自更早的战国。
战国:燕赵双雄的中心都在大河北地区(包括京
春秋时期北方最强的诸侯国晋,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继承,赵国原本都城在高原盆地
中的晋阳
(太原),后因扩张需要,将都城迁到山前平原的邯郸。赵国鼎盛期疆域,远大于今河北省,但其主要拥有河北中部和南部;今河北北部及北京、天津地区,为燕国所有。燕赵大地,其实是包括京津在内的大河北地区。
汉至隋:幽州西南+冀州覆盖今河北地区
汉代到隋代基本以“州”为大行政区。冀州
区域,基本上是赵国在河北境内的疆域。幽州,则是燕国旧地,其西南部代郡的一部分+上谷、渔阳、涿郡、右北平郡
,基本上为今河北北部
及京津地区。这一格局基本上保持到隋代。
唐代:河北道构成今河北省的基本版图
宋金:河北路继承河北道
后改为河北西路
、河北东路
北宋晚期在京津地区增设燕山府路
金朝继承原有行政设置,名称
明代:在原河北路基础上设北直隶省

明代北直隶省 底图为明前期疆域
清代:原北直隶省,改为直隶省,版图略有变化
民国到解放前后河北及周边行政区变化频繁不赘述
今天河北版图形状大体以北京—雄安—邯郸—安阳为中轴的“金字塔”。

▲今河北省版图与山东、山西的地缘关系 制图-大地理馆

▲今河北省版图与周边省份关系 制图-大地理馆
清朝省级行政区设置,不仅奠定了今河北省的版图轮廓,也形成了其他诸多省级行政区的格局。
从战国时期燕赵腹地到今天的河北区域,虽然面积常有变化,但核心部分总是得到了保留,那就是太行山与燕山东南那片广袤的平原——河北大平原,因主要在海河流域,也称海河平原
。它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是今京津冀主要人口的聚居地。
丘处机登高的山梁,决定了河北的硬度;它俯瞰的平原,则决定了河北的深度。太行与燕山描绘黄金宝

洪荒时代
最安全陆地港湾
跟北京同属燕赵大地的河北,拥有诸多重要的地理坐标,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曾让无数像丘处机这样的大人物歌咏记述。
丘祖所登野狐岭
在今河北张家口万全县
,过了此地向东北,燕山北坡出现了这样一片地带:它位于河北省最西北边缘,是从张家口北部延伸到承德北部的狭长地带,既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与大草原腹地有所区别,这是一片海拔1200-1500米的高坡,分布着森林和草甸——它比内蒙古境内的高原略高一截,像是一段隆起的台阶,所以被称为“坝上”。摄影风光照让坝上草原
声名远扬,奇怪的是,很多人并不把它跟河北这个存在感低的省份联系在一起。
怀抱两大直辖市的河北,被北京天津衬托得没有光彩,而近些经常被谈论雾霾问题,又让这个北方大省遭遇种种偏见。河北,到底是什么面孔?它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与地理格局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著名的历史地理学者侯仁之
先生,在他的博士论文《北平历史地理》中多次描述提到一个 “三角形”:“北平城,位于巨大三角形的华北平原的最北端。他用“巨大大三角形”来形容华北平原
这片广袤、坦荡的冲积平原。
这个大三角形,是对华北平原总体形状的概括。华北平原比常人想象的要广阔,淮河流域、海河流域,以及黄河中下游平原
,都是它的范围。如果忽略江淮之间
的低矮山地,稍微将它放大,“大华北平原”的南部一直延伸到长江中下游
北岸。在三维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燕山、太行山、秦岭、大别山
、伏牛山,大致画出了这个大三角形空间。从平原向西北望去,那隆起的山脉好像一片更高的大陆,三角形区域像是一方港湾。
地质时期
,这片大平原的前身,也的确曾被茫茫海水覆盖,后来海水褪去,黄河、海河、淮河携带的泥沙,不停地搬运到原有巨大的“华北地盾”(地盾,是对稳定地块平台的称呼,华北平原就是这样一个大平台)之上。不过,下游的黄河水道极不稳定,广袤的华北平原上还广布着沼泽。
华北平原的核心地区以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为主。那么,三者比较,哪里拥有最广阔而安全的区域呢?答案是:河北。

▲黄河下游泛滥范围示意图
在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及洪水泛滥区域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山东、河南,以及皖北、苏北地区的平原,都在泛滥区域——幸运能够不受灾害侵袭的地方,正好在今河北境内。作为华北平原的腹地和组成部分,这部分平原北以燕山为屏、西以太行为靠,两道大山与平原的棱线,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倒 “L”或倒“J”,也正是这样而非完全平直的形状,才能够形成“湾”。

▲河北地区平原与周边山脉三维影像图

▲西周时期太行山东麓主要文化遗分布图
出处: 豆海锋《太行山东麓地区西周文化分期研究》
学者对这一时期的33处文化遗存进行了编号,从南到北,最北在北京房山、最南在河南辉县
;今河北地区占了三分之二,而河南最集中的安阳,其实也是河北平原海河流域的延伸,在文化上跟邯郸地区
十分接近。
安阳、邯郸、石家庄、保定、天津、北京,加上山西大同,它们的主体部分共享同一个水系——海河流域。海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三大主力军之一,更是洪荒时代安全的港湾——河北大平原的主要水系。
第二回京津冀区合力书写海河文明
太行东西切出搬运扇形水系
海河的形象跟河北一样,让外人感到陌生与模糊。一般说到海河文化,人们多将它跟近代崛起的城市天津联系在一起。
而实际上,海河孕育的文明最早是在中上游,尤其在今太行山两侧的山西、河北区域。而海河的支流中,桑干河
有些名气,是因为一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小说。滹沱河
也因文学作品《滹沱河传》而被人耳闻。永定河,则因为后来出现了都城北京而名满天下。另外,西门豹
修建水利工程
的漳河、荆轲“风萧萧兮”的易水、穿过邯郸城的滏阳河,也都是海河的组成部分——这些河流的辉煌,远远早于海河最下游的天津。
四五千前,天津一带当然无法形成聚落,因为这里当时还是潮间带。明代天津设城,并非因为宜居,而是因为保卫都城的需要。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才逐渐崛起为一个港口商业城市。
我们说的海河,不只是那段下游河道,更是一个庞大的流域水系:它由五大支流组成,即潮白河
、永定河
、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这五条河在天津市区三岔河口
汇入海河,经海河流入渤海。天津市区基本上处于海河下游,即这五大干流的下梢。地图上看,整个海河水系所覆盖的区域,就像一把大扇子,最大的两个支流是两侧的扇柄,其他支流构成了一个根根扇骨,而天津市区正好处在这个扇面的顶端。

▲海河流域水系图
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海河是京津冀地区名副其实的母亲河,有人将河北东北部
的滦河水系
也划入海河流域,而狭义的海河流域也足够广阔:北到北京、南到新乡,孕育名城众多,辉煌不输黄河长江地区。
海河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宝扇。在天津上位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的三四千年里,它的中上游,早已创造了诸多辉煌。安阳、邯郸、大同、张家口,以及石家庄周边的灵寿
、正定、定州,等都是拥有两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可惜的是,这些珍珠般连成串的文明,并没有广泛地传播开来,给今天的公众留下深刻印象。
谈到中国的大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
并驾齐驱,好不风光。海河流域明明也有自己的文明体系和辉煌成就,却没有人提起“海河文明”。黄河下游常常泛滥,甚至曾经在海河河道入海,有人将海河算作黄河的附属,但黄河文明又似乎总不涵盖邯郸、北京这样的地方;提到海河流域的文明成果,要么以区域描述成“燕赵文明”、“河北文明”,要么就跟黄河文明含混不清地混在一起。
北京、天津以直辖市的话语权,赢得了一片关注,多一个少一个说法,无关痛痒。而更广袤的海河流域在河北,海河流域文明的被弱化和模糊,最受伤害的其实是河北。
塑造海河文明的,是海河,确切地说——是海河与太行山、燕山一起完成的山前冲积扇。这些“扇”,又是海河这把大扇子的缩小版与精华。

▲山麓冲积扇形形成及结构示意图
作为地貌名词的冲积扇,是对一种经管的形象描述: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水流像脱缰野马一样向两侧尽最大可能地铺展,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沉积覆盖区域平面上呈扇形,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地貌。这种扇,形成有两步:一是冲,河流冲出山口;二是积,携带物质沉积。冲积扇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且是最安全和最肥沃的地带。
最安全:这里距离山不远,有防御屏障;海拔比下游高,有利于疏散防洪;水流不急不缓,取水方便,不想上游那样湍急,也不像下游那样沼泽遍地。
最肥沃:携带山中养分趁机最厚,越往下游,携带沉积物越少。冲积扇沉积物覆盖区域越大,形成的聚落规模就越大。
说到我国文明最辉煌的地带,言必称晋西南汾河谷地、关中渭河谷地、洛阳河洛盆地,然后就是江南鱼米之乡的苏杭
。除此之外,其实就在距离黄土高原文明发祥地不远的太行山东麓,还有这样一个辉煌但是却被忽略的文明区域——河北平原西部文明带,或曰太行东麓走廊
。按照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的逻辑,将其命名为“海河文明”名副其实。

▲满城中山靖王汉墓遥感位置图
与一般北方平原地区王陵竖穴封土的形式不同,刘胜夫妇以山为陵、墓室凿岩修筑——远远俯瞰,墓穴大门几乎就高悬在山头上。神奇的是,这座山头像一头栩栩如生的神兽。
河北地区,密集的文明成果,呈现出鲜明的带状分布——呈南北向连成走廊,其密度并不输给以文物著称的邻省河南、河北、山西。
这是两张全国县城分布密度
地图(制图 @ 苍天熊猫),亮度越大,表示越密集。无论是晚清,还是今天,我们都能清晰地在地图上看到一条最亮的“带”——这个带,就在河北大平原西缘,从北京湾,一直持续到河北与河南交界地带——基本上就是海河流域的跨度!


这堪称一条最密集的县城聚落走廊,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一带三千年来,沉淀了多么厚重的聚落遗存。可以发现:这里的亮度竟然超过了汉唐的中心关中盆地
,超过了号称中原核心的河南平原,亮度与成都平原和江南太湖平原
不相上下!但是,相比之下:河北平原
的这个地带面积更大,规模也要大得多。
下图是NASA制作的地球夜晚灯光地图,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社会经济和城市人口密度。北京——郑州一线,有一个白亮的“走廊”。从地图标注地点可以看出:河北最古老、最重要的重镇,都在这条走廊上。
海河文不仅带给我们厚重的遗产,还为我们送来了如此有趣的地理密码:这个走廊,究竟蕴藏着什么秘密呢?它由是如何形成的呢?太行东麓的人类文明走廊
是空间走廊
,是时间走廊
是河北走廊,是国家走廊
因为气候等原因,雾霾这些年常常光顾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大地。今天的人们,除了偶尔抱怨一下这里的污染,尤其写字楼里的白领们,并不愿意多关注广大的河北。

▲太行山东麓交通要道分布图
资料来源:侯仁之著、邓辉
译《北平历史地理》中文版
不过,睿智的地理学家早就注意到这一地区的特殊性。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在其英文博士论文中,将这条拥有众多都城的地带称为“古代太行山东麓大道”:“为什么会沿这条线发展起来一条古代大道呢?首先就要归因其自然地理环境。这条线的西面是在华北大平原
上拔地而起的太行山脉……这条大道截断了数以百计从山中流向平原的大小河流……”当时,他将平汉铁路北段称为“古代大道的现代版”。
这条古道沿着气势雄伟的太行山—燕山山麓发展起来,与山脉平行,起自大平原的中西部——中华文明首先在那里发展起来,直至大平原的北端——中国疆域第一阶段的扩展在那里被阻挡。
历史地理大师史念海
先生,也很早就将“太行山东麓历史时期经济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与史、候齐名的另一历史地理学大咖谭其骧先生也对这里进行了重要关注。沿着先贤的道路,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张翠莲女士,也对太行山东麓地区的文明进程进行了探索。

▲太行山东麓新时期到商周时期文化遗存分布
资料来源:张翠莲、段宏振《太行山东麓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
地图中的遗存分布,依稀可以连成一条狭长的带,也可称为走廊。河北平原宽阔而坦荡,为何人们的聚居地要紧紧靠着太行山脚下呢?这条走廊,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太行山东麓文明大走廊与黄河泛滥线位置关系
首先,黄河河道的限制,逼迫人类尽可能远离洪水。河北学者张翠莲女士结合谭其骧
《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一文资料,提出了原因:战国以前黄河流经河北平原注入渤海,因而古人主要生活在东抵太行山麓、西至黄河这一宽约70-120公里的狭长地域。
其次,海河水系的发达孕育的冲积扇十分密集,而冲积扇是肥沃、安全、富饶之地。前文已经论述,古时发达的海河水系,在太行山麓形成了冲积扇群,一个支流对应一个较大的冲积扇,次级支流对应更小的冲积扇——海河平原“大扇子”宽度从南到北排布,所以冲积扇也连成了一条大道,就是前辈学者所说的“古代大道”。
这不仅是河北走廊,更是国家走廊——无论是从都城长安、洛阳、开封等北方都城向北开拓,还是从杭州、南京等南方都会向北交流,都必须走这条山前大道。我们还会发现,尽管今天洪水威胁已经解决,但这条大道的重要性仍然重要至极。今天京广铁路就是这条大道的现代版,中国南北主要的重镇,几乎都在这条大道上。
至少从春秋战国始,燕地重镇蓟(北京)与中原古都殷
(安阳)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南北畅通的大道。秦灭六国,“车同轨”后,开辟的驰道中,其中一条就连接着今北京与安阳地区。古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公路,现在是京港澳高速的北段,由京石、石安组成;平汉、京广铁路,也穿过这条古老的交通要道。
这里有河北的四大都城(注:不包括广义大河北地区的北京和安阳):燕下都、中山都、赵国都城,以及后期曹魏
等多个王朝的都城邺城(遗址在今临漳县境内)。邺城
有两朝建都,堪称“小六朝古都”。
随着北齐灭亡,旧邺城化为废墟,邺城的文化转向
漳河南岸的安阳。
从此,今河北省区域的“都城时代”宣告结束。随之,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再次回到关中、河南。今河北区域逐渐退去光环,但广义的河北地区(京津冀)依旧辉煌。北京,悄然开启并迎来了辉煌——尽管它当过战国
燕上都,但那只是是一个边陲诸侯的地方中心。而接下来的辉煌,是君临天下的荣耀:辽南京—金中都
—元大都—明清北京城。
我们可以看到:隋唐之前,河北古都兴盛;隋唐之后,北京悄然崛起。不过,我们也发现:河北古都繁盛时期,多为乱世王朝中心,无论是战国都城,还是北朝邺城;西安、洛阳、北京都城时代,多为统一王朝。
战国汉代的河北
“战国七雄”居其二、“汉代五大都”居其一,北方经济中心之一
河北是“七极”中的重要两极,且邯郸是全国最大城市之一

魏晋北朝
的河北:
“北方双雄”居其一、邺城建都历经“六朝”,北方经济中心在河北
通俗说,这时的河北不仅是一方诸侯
中心,更是一个王朝的中心
不过,建都在此的都是短命王朝

隋唐盛世
的河北
此前邺城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这一时期河北专职搞经济,仍是重要经济中心
但,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在原来那条陆地大道基础上,从涿郡(涿 州
)到余杭(今余杭)的运河从河北东部通过。

乱世时,河北就出都城,而且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盛世时,河北就变成了廊道和枢纽。换句话说,没有了都城的河北,从被输血者变成了输血者。还好,隋唐两朝,河北虽不是都城所在,却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这个“国家走廊”枢纽,既有传统的太行山前陆路大廊道,还有一条运河大道——这让它自身造血能力很强,为长安洛阳输血的同时,自己本身也很富裕。这有点像苏南与上海的,虽然周边小兄弟围着上海转,但大家也跟着富起来了,上海似乎并没有“吸走”周边资源。
隋唐,在陆路走廊与运河大道之间,河北地区还开出了一条从幽州(北京)-贝州(今河北省清河县)的大道。也就是说,到了这一时期,河北大平原中部、东部也得到了充分开发,这三条大道,也基本上对应今京广、京九、京沪三条线的河北段。
后来北京成了都城,原来头朝南输血的河北地区,开始头朝北为金元明清的帝都服务。这个时期,经济中心已经完全在东南,河北社会经济已经全面衰落,军事、交通地位仍在,但也仅仅是个纯粹的大走廊了。所以,当它自身强大的时候,即使给都城服务,也不会出现太多的贫富悬殊,相反还能继续富裕;当它自己衰弱的时候,再继续输血,这就想让一个老人或病人,继续干活,于是久而久之,地区悬殊就出来了。
元明清时期,北京本身也是因为军事正是地位重要而登上舞台,经济上还是要主要仰仗地方,尤其是江南。所以,这时候的北京与河北,本身都不太擅长发展经济。什么意思呢?北方充当经济中心时的代
,邺城、长安本身经济也不错,自己有一定的造血能力,不会过分吸附周边;而南方充当经济中心的时代,不太具备造血能力的北京,更加依赖南方,河北虽然落寞,底子也不好了,但因为地缘接近,也不得不输血。
安史之乱是个大转折——这是西北与东北角色的交接,也是关中与北京的交接(中间有五代辽金乱世过渡,这个过程对河北的伤害是极大的)。对于河北这条大走廊来说,只管将方向调转一下而已。略微不同的是:曾经的河北主要是从经济、交通上服务于关中,而邻居山西扮演的角色则是军事防御城堡;到了北京的时代,河北从经济上已经无法给帝都提供太多帮助,但军事地位更加突出了。
安禄山
驻扎的范阳,位于今天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涿 州,世界著名的安史之乱
,是从这里发动并通过河北这个大走廊,肆虐北方的。参与响应的,还有东北地区
的契丹人
——其首领,原本是大唐所封的地方节度使

正如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四史
札记》中写道:
地气之盛衰,久则必变。唐开元天宝间
地气,自西北转东北之大变局也。秦中自古为帝王州,周秦西汉递都之……自是混一天下,成大一统。唐因之,至开元天宝而长安之盛极矣。盛极必衰,理固然也。是时地气将自西趋东北,故突生安、史,以兆其端。
大致意思是说:安史之乱前,西北地区主导天下格局;安史之乱后,东北地区主导天下变化。这几乎也意味着:西北主导的时代,北方民族南下走廊在山西;东北主导的时代,北方政权南下通道在河北。
公元1221年,长春真人丘处机站在野狐岭上,不仅行走在农牧交错的节点,也走在了一个大时代的节点:东北地区民族主导中原的时代到来了,属于大北京的帝都时代到来了!
4个世纪之后,作为地理学家的顾祖禹
曾对张家口和北京一带如此评价:“南屏京师
,后控沙漠,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弹压上游,居然都会。”
不再是中心的河北之地,则只能默默接受角色转化的现实:心甘情愿地拱卫起海河大走廊上崛起的新的大都城。而从唐末到清代,铁马金戈从未停止对这片土地的践踏。
唐 安史之乱与河北

宋 金灭北宋与河北

南宋 金军南下与河北

明 伐北元与河北

明 靖难之役
与河北

清 太平军北伐与河北

历经战争洗礼的河北,是京畿地区,但命运无法由自己的主导,一路走来慷慨悲歌的河北,从绚烂到平静再到沉默。延续到近代,它的省域版图不知道调整了多少次,直隶与河北名称来回改变、省会在天津、保定、石家庄间轮流坐庄,各路人马,你唱罢来我登场,好不热闹。

▲今日京津冀遥感图及位置关系
最终,一个省份的北部——有了两个大窗口或大眼睛——如此格局,在全国独一无二。这样的特殊省份,注定要演绎非同寻常的故事。
醇厚的河北、隐忍的河北,也终于迎来了新的崛起机遇。到了今天,随着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
战略的推进。它终于要重新绽放光芒!因为工业化发展需要,雾霾也就像所有的城池一样,成为过客。
媒体与写字楼里的人们,喜欢谈关注雾霾与河北,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关注的——他们将河北视为雾霾的制造者,而不关注其背后的河北人的状况。这再次证明:这个世界是话语权的世界,地理世界同样如此。
这种语境下,塑造和树立的是话语权拥有者眼中的地理世界——这并不是所谓客观的地理环境。
当你矫情地关心天蓝不蓝心情好不好的时候,有一个更庞大的躯体在关心:明天能否去钢厂正常上班,能否拿到补贴家用的工资。钢铁厂的工人,希望明天的炉火继续燃烧,这也难怪自己就不失业;河北山区的有些农户,希望明天不下雨,那样自家的玉米就能在发霉之前卖出。你们说的雾霾是什么东东?还是等吃饱了饭再考虑吧。
你的岁月静好,他的负重前行。如此而已。
不知不觉,雾霾又来。而且来得很早,居然没人热议。若在三四年前,城市的白领们早就炸开了锅,如今的那群人,也已经选择性地去关注王者荣耀和马蓉、薛之谦的婚姻了——这一回,它们连口罩都不屑于戴了。至于——河北?那是个什么区域,地理知识懂得多,能换吴亦凡一张演唱会门票吗?
“河北存在感”的提升,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目标——它不仅需要地理知识的传播,更需要公众把目光从话语中心已开,去瞧瞧这片被忽略已久的土地。
一座绝妙金字塔

▲河北三维地形图
像半松开拳头、像不规则簸箕
又像少了眼的头部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
大河北区域
(京津冀)

它的骨架是燕山与太行
山地与平原的烘托出不规则的簸箕形
沿着山体轮廓
一条条等高线
从西北向南纵贯
等高线跟水系、交通动脉走向相同

分层设色
地图上
河北三级阶梯一目了然清晰可见▼

洪荒时代到中古时期
河北走廊1.0时代
有一条窄窄的古老文明大道
因为主要在河北境内、又是交通动脉
所以可称
河北大走廊
纵贯南北的交通要道
沟通了
国家南北最重要的城市
所以又是名副其实的
国家大走廊
三千年来
这条走廊从来不可或缺
但不同时期的河北,却命运不同
它的荣耀、失落、复兴
都书写在这条走廊上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
河北中部
、东部也出现两条走廊


京广、京沪、京九
是交通意义上的三大走廊
也是河北走廊1.0、2.0、3.0
河北区域轮廓的平面图仿佛一座
拥有对称轴的“金字塔

中轴是一条与三大走廊都不重合的
直线
曾经一段时间
京沪、京广走廊上的
保定—天津—石家庄
轮流坐庄充当河北区域中心


今日河北平原腹地
已经没有水患威胁
厚积薄发的河北中、东部
形成了河北走廊2.0、3.0
与传统的大走廊并驾齐驱
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千年大计规划的雄安新区
恰好坐落在中轴之上
这是一条与三条传统走廊不同的中轴
近似于河北省轮廓的对称轴
北京—雄安—邯郸
大体被这条中轴穿过


北京—天津—雄安
呈等边三角形之格局
太原—北京—济南
为一更大的等边三角形
端坐中间的大河北区域
有了两座大山——山西与山东
左右东西拱卫
真乃天赐宝地
谁也不能忽视这样的大河北
文明走廊、中原走廊、国家走廊
—END—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5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1185
金币
454075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62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2小时前
三大走廊引子:一个道士眼中的“农牧交错带”

在公元1221年,长春真人丘处机先生以年迈之躯,受蒙古汗铁木真之邀,远赴中亚。这段旅程的起点,正是燕赵大地的西北角——野狐岭。野狐岭之战决定了蒙古与金国的命运走势,前者强势崛起,后者由盛转衰。丘处机先生的这段旅程,不仅是一次个人的冒险,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重要插曲。

站在“河北西北角”看中原塞外

野狐岭位于今河北张家口万全县,是燕山北坡的一部分。这一带是农牧交错带的重要区域,也是历史上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线。丘处机先生在野狐岭上俯瞰太行山脉的群峰,北顾寒烟衰草,中原之风自此隔绝。这一地理节点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自然地理的分界线,更是人文地理的分界线。

中国农牧交错带与河北省地理位置关系

农牧交错带是指农耕区与牧区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一地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河北省西北部的野狐岭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地理节点。它位于被后人称为“农牧交错带”的区域,后来又有人画出一条界定人烟疏密的“胡焕庸线”也大致从此地西北侧穿过。

河北名称的由来

“河北”名称正式出自唐代“河北道”。但是,它的代称“燕赵大地”则来自更早的战国。战国时期,燕赵双雄的中心都在大河北地区。赵国鼎盛期疆域远大于今河北省,但其主要拥有河北中部和南部;今河北北部及北京、天津地区,为燕国所有。燕赵大地,其实是包括京津在内的大河北地区。

河北的历史地理变迁

从汉代到隋代,基本以“州”为大行政区。冀州区域基本上是赵国在河北境内的疆域。幽州,则是燕国旧地,其西南部代郡的一部分+上谷、渔阳、涿郡、右北平郡,基本上为今河北北部及京津地区。这一格局基本上保持到隋代。

唐代设立的“河北道”构成了今河北省的基本版图。宋金时期,河北路继承了河北道的设置。明代在原河北路基础上设北直隶省,清代则将北直隶省改为直隶省。

河北大平原与海河文明

河北大平原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是今京津冀主要人口的聚居地。海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三大主力军之一,更是洪荒时代安全的港湾——河北大平原的主要水系。海河孕育的文明最早是在中上游,尤其在今太行山两侧的山西、河北区域。

海河的形象跟河北一样,让外人感到陌生与模糊。一般说到海河文化,人们多将它跟近代崛起的城市天津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海河孕育的文明最早是在中上游,尤其在今太行山两侧的山西、河北区域。

海河流域水系图

海河由五大支流组成,即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这五条河在天津市区三岔河口汇入海河,经海河流入渤海。整个海河水系所覆盖的区域,就像一把大扇子,最大的两个支流是两侧的扇柄,其他支流构成了一个根根扇骨,而天津市区正好处在这个扇面的顶端。

海河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宝扇。在天津上位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的三四千年里,它的中上游,早已创造了诸多辉煌。安阳、邯郸、大同、张家口,以及石家庄周边的灵寿、正定、定州等都是拥有两三千年历史的古城。

结语

丘处机先生的旅程不仅是一次个人的冒险,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重要插曲。野狐岭作为燕赵大地的西北角,见证了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线。河北大平原与海河文明共同塑造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希望这段历史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河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5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8010
金币
397383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72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86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0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1小时前
河北省的“存在感”变迁核心在于其地理枢纽地位与频繁的行政区划调整**,尤其体现在省会迁移和周边区域重组上。**

📌 背景
河北地处华北核心,历史上长期承担政治、军事与交通要冲角色。从清朝的直隶省到现代河北省,它的“存在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家格局、战争形势与经济发展不断重塑。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多次省会迁移与区划重划深刻影响了其区域影响力和发展重心。

🧭 省会变迁:从保定到石家庄的战略转移
河北省会并非始终位于石家庄,其变迁反映了政治与经济重心的转移:

保定时期:自清代建省至20世纪中叶,保定长期作为河北的政治中心,是传统行政中枢。
天津短暂驻留:天津曾为直辖市并一度成为河北省会,后重新独立为直辖市,部分区域划归天津,体现京津冀关系动态变化。
石家庄崛起:1968年,河北省会正式迁至石家庄,标志着发展重心南移,依托铁路枢纽优势开启新时代。
这一系列变动使石家庄从一个小村庄迅速成长为全省政治经济中心,而保定则逐渐退居次位。

🗺️ 区划大调整:边界重塑与资源再分配
河北的“存在感”也受制于频繁的区划变更,尤其在建国初期:

调整方向    主要事件    影响
北部收缩    撤销热河、察哈尔等塞北四省(1952–1955),原属河北的部分区域划出,张家口等地归属调整    减少边防负担,专注平原发展
南部交换    与河南、山东换地:大名专区部分划归河南,临漳、涉县等转入河北    优化黄河治理协作机制
中部输出    多个县划入北京、天津,如静海等地归天津    支持京津发展,形成“环京贫困带”现象
飞地遗留    河北在京津之间保留飞地(如廊坊北三县)    造就独特城乡结构与通勤模式
(补充说明)这些调整使得河北虽环绕两大直辖市,却缺乏强有力的中心城市带动整体发展,被形容为“围着炉子没取暖”。

⚔️ 战略地位:长城抗战中的历史高光
尽管日常存在感常被京津 overshadow,但在民族危亡时刻,河北曾扮演关键角色。1933年长城抗战期间,古北口战役成为主战场之一,七勇士孤守帽儿山阻击日军,极大鼓舞全国抗战士气。这场战役打响了北京地区抗日第一枪,彰显河北在国家安全中的屏障作用。

✅ 结论
河北省的“存在感”经历了从政治中心到区域配角,再到战略支点的多重转变。它因毗邻京津而在资源上有所“让渡”,但也因此承担了更多国家层面的功能性角色——无论是作为抗战前线、粮食基地,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腹地。未来其存在感提升的关键,在于如何借力区位优势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5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