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与人文温度的融合
在当今社会,算法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早晨的智能闹钟到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推荐,再到打车软件的路线规划,算法无处不在。然而,算法是否只能是冰冷的工具?美国学者、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副教授马克·谢波恩在他的著作《“体贴”的算法:数据如何重塑生活空间》中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体贴’的算法”,认为算法应当注入人文温度,成为理解人类需求的“贴心伙伴”。
算法的冰冷与人文温度的必要性
在大众的认知里,算法往往是基于数据和规则运行的冰冷程序。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算法在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隐私泄露、信息茧房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算法再高效,如果不懂人的实际需求,又有什么意义?
马克·谢波恩提出,“体贴”的算法不仅要高效地处理数据,还要考虑到人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这种“体贴”并不是让算法模仿人类的情感,而是建立一种“换位思考”的逻辑,让算法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
算法对事实与真相的影响
在现实世界中,真相的主张需要基于共同基础被提出、论证、验证或证伪。然而,在数据分割的空间里,传统的公共审议场所消失了。社交媒体算法为了最大化用户参与度,会过滤掉异质观点,只推送用户可能认同的内容。这种现象导致每个人都活在“真相气泡”里,不同气泡里的人甚至无法就基本事实达成一致。
这种认知方式的转变对社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社会分歧越来越大,不是因为事实不存在,而是数据空间让我们失去了共同感知事实的基础。当人们看到的新闻、接触的观点都被算法精心筛选过,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就成了数据塑造的产物,而非真实世界的完整映射。
实现“体贴”的算法的技术挑战
实现“体贴”的算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传统算法主要关注效率和准确性,而要实现“体贴”,就需要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这需要跨学科的合作,计算机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努力。
例如,在数据收集阶段,更加注重对用户隐私的保护,采用加密技术和匿名化处理,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秘性。在算法模型训练中,纳入更多元化的因素,除了业务目标,还考虑用户体验、社会公平等。设计推荐系统时,不仅仅根据用户的历史浏览和购买记录,还会考虑用户当下的场景需求、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等因素,让用户感受到算法对其个性化需求的关注。
数据权力与生活重塑
我们对数据的依赖是如何逐步形成的?这需要理解主体性与空间性之间的关系。19世纪的火车站和铁路网促成了新流动性,而数据中心及其网络基础设施则是我们数据驱动文化的促成者。我们开始在构成我们“数据身体”的、去身体化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复杂数据中认识自己。
这种对数据的依赖在声誉经济中尤为明显。社交媒体活动产生的数据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价值、服务获取机会和就业前景。从优步司机到爱彼迎房东,声誉成为星级评分经济中的货币形式,社会地位由点赞、关注、分享和转发量衡量。我们塑造算法,而后算法塑造我们。
数据隐私与社会公平
在当下,数据隐私问题备受关注。“体贴的算法”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应该发挥作用。首先,要确保数据收集的合法性和透明度,让用户清楚知道自己的数据被收集、用于何处。其次,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此外,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管理机制,防止数据泄露风险。
社会公平也是算法应用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例如,一些招聘算法可能存在歧视与偏见。要实现“体贴的算法”,需要在算法设计和训练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平性因素。避免使用含有偏见的数据进行训练,并引入公平性度量指标对算法的输出结果进行评估。
未来展望与人文守护
若我们不立即反思数字虚拟性蕴含的权力,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数字空间的力量在于其用基础虚构替代基础事实的能力。数据榨取将社交媒体武器化,并取消协商的共同基础。在网络化媒体和信息系统中,基于共享情感形成的微观公众取代了宏观公众。
其影响同样深远:社会层面,我们面临共享现实与集体行动的崩溃;个人层面,我们的生活体验不断被我们无法质询的机器学习系统“更高权威”所否定或覆盖。
因此,“体贴的算法”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呼唤。只有将人文温度注入算法中,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