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付强生于1996年,做过房产销售,也在厨房里颠过勺。
他甚至有点内向,社交时会感到不安。可早在中学时代,历史老师和同学们就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孩子,长得和末代皇帝溥仪太像了!
那会儿,这份“天赋”对他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反而成了同龄人取笑的素材,一度让他感到困扰和焦虑。谁能想到,昔日的烦恼,有朝一日竟然成了被追捧的资本?
——【故宫一瞬,旧影回光】——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23年11月。付强在故宫拍了一段短视频,让他一夜之间成了公众人物。
视频里,他穿着一身笔挺的黑色中山装,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眼镜,三七分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他表情严肃,游走在昔日皇宫的朱墙黄瓦之间,每一步都带着几分深沉。
当一个侧身镜头掠过,阳光恰好穿透镜片,在他脸上洒下点点金光。就是那一瞬间,历史的影子与现实的肉身奇妙地重叠,仿佛一个逝去的时代,忽然回光返照。
——【刻意与不经意的“帝王相”】——
这张“帝王脸”的走红,既是撞上的运气,也绝非全然的巧合。付强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开始有意识地塑造“溥仪”这个形象符号,添置了特定的服装和道具。
但他的准备又显得格外克制:他本来就近视,那副眼镜本就是日常用品。
他从不化妆,每天简单洗漱就出门拍摄。这种恰到好处的“不费力”,反而增强了真实感,让观众觉得这不是刻意模仿,而是某种轮回的巧合。
于是,一个现代符号被迅速制造出来。当付强穿着清朝服饰,肩上却背着现代奢侈品牌的大牌包包走在街头,那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有人看得入了迷,手机从手中滑落。也有老人好奇地问他,背的是LV还是Gucci。
这奇异的组合,本身就是一场成功的行为艺术,将历史的沉重感消解在消费主义的喧嚣里。很快,他被流量算法选中,社交媒体账号的粉丝数迅速突破百万。
他的生活,也因此被彻底改变。浙江横店影视城向他发出了邀约,一个特型演员的职业道路似乎就在眼前。许多网友感叹:“这真是老天爷追着赏饭吃啊!”
——一种最原始、也最无法复制的成功模式。
然而,当一张脸成为一种职业,它就不再仅仅是“长得像”了。付强开始系统性地补习关于溥仪的历史知识,反复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
这不仅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容更显专业,也无形中将自己与那个历史人物更深地捆绑在一起。他不再仅仅是“长得像溥仪的付强”,而是在公众视野里主动扮演“溥仪”。
有趣的是,这种“长相红利”并非个例。一位网名为“92斌甜叔”的博主,因酷似蒋介石的外形而走红,他妖娆的舞姿与那张严肃的面孔形成巨大反差,吸引了百万关注。
还有一位博主,不施粉黛的模样也被认为神似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现象:在人人皆可成为媒介的时代,一张具有辨识度、又与集体记忆紧密关联的脸,本身就是最稀缺的流量密码。
它比千万级别的营销更直接,比精心策划的剧本更具冲击力。原因很简单:有照片可考的历史人物并不多,而溥仪恰恰是其中影像资料最清晰的一个。
相比之下,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版本多样,其真实相貌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这种可被精确“复刻”的稀有性,让付强的商业价值显得尤为突出。当然,并非所有声音都是赞美。
一些负面评论称他为“清朝余孽”,暗示这种对旧时代符号的扮演不合时宜。
可付强选择不去在意这些,他依旧独自运营着账号,自己剪辑视频,在北京这个高消费的城市里过着“还能凑合”的生活。
付强透露,他的弟弟也与溥仪的胞弟溥杰有几分相像。他计划未来能与弟弟合作,创作更多与历史相关的内容。一个人的成功,似乎正预示着一个家族IP诞生的可能。
这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一个内向的安徽青年,凭借一张酷似百年前帝王的脸,获得了名声与机遇,并开始认真地将其作为事业经营。
他用一种娱乐化的方式,让一段近代史重新回到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视野。
可是,当最初的新鲜感褪去,这张脸还能支撑他走多远?当历史被简化为几段有趣的短视频和一个可供合影的符号,它究竟是被普及了,还是被进一步消解了?
付强的故事,既是一个年轻人的追梦叙事,也是一则关于身份、记忆与商业投机的现代寓言。最终,是人驾驭了这张脸,还是这张脸定义了人?这部剧本,才刚刚开始。
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