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2回复

[猎奇]李世民放了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再斩,最终回来多少人?[1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2879
金币
5524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968
斑龄
199
道券
1055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035(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8-21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18

00.前言
想象一下,你被关在死牢里,等待秋后问斩。
突然,皇帝下令放你回家过年,但条件是年后必须回来接受处决。
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是趁机逃跑,远走高飞,还是信守承诺,回来面对死亡?
这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发生在唐朝的真实事件。
皇帝李世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释放390名死囚回家团聚。
年后,这些死囚的选择让人震惊,也留给后世无尽的思考。

01. 不可思议的赌注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后世称他为“唐太宗”。
他在位期间,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史称“贞观之治”。
但就是这样一位明君,却做了一件看似疯狂的事。
贞观六年,也就是公元632年,冬天快要过年的时候。李世民视察监狱,看到那些等待处决的死囚。
他们中有杀人犯、强盗,还有一些是政治犯。
皇帝心里不是滋味,过年本是团圆的日子,这些死囚却要孤零零地死在牢里。
李世民突发奇想,对死囚们说:“我放你们回家过年,和家人团聚。但过完年,你们必须自己回来接受刑罚。如果你们守信回来,我或许会考虑宽恕;如果有人逃跑,我会追捕到底,并加重惩罚。”

死囚们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回家?这意味着自由,但自由是短暂的,年后还得回来送死。
有些人犹豫,但大多数人都答应了。皇帝金口玉言,他们觉得这是一线生机。
于是,390名死囚被释放了。他们走出监狱,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奔向各自的家乡。
消息传开,朝野震动。大臣们纷纷劝阻,说这太冒险了。万一死囚们跑了,岂不是纵虎归山?社会秩序会乱套。
但李世民坚持己见,他似乎不是在赌博,而是在测试人性。
他想看看,在这些看似十恶不赦的人心中,是否还存有一丝诚信和良知。

02.内心的挣扎
死囚们踏上了回家的路,对于他们来说,这可能是人生最后的旅程。
每个人的心情都复杂无比,喜悦、恐惧、愧疚、希望,交织在一起。
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多年没见家人了。有些人是被迫走上犯罪道路的,比如为生计所迫去偷盗;有些人是一时冲动犯了罪,后悔莫及。
举个例子,有一个死囚,他原本是个农夫,因为地主欺压,一气之下杀了人。
被关进死牢后,他天天以泪洗面,想念妻子和年幼的孩子。
这次被释放回家,他一路小跑,恨不得立刻飞到家人身边。

到了家门口,他犹豫了。该怎么面对妻子?告诉她自己是回来短暂团聚,年后还要去死?还是趁机带家人逃跑?
类似的挣扎在每个死囚心中上演,回家后,家人团聚的温馨让他们暂时忘记了死亡。
吃年夜饭、守岁、走亲访友,这些平常的事,现在变得格外珍贵。
但快乐是短暂的。随着年关过去,回来的日子越来越近。
死囚们开始失眠,做噩梦。有些人甚至和家人商量,要不要逃跑。
但大多数人都摇头,皇帝给了他们信任,他们不能辜负。再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能逃到哪里去?

03.所有人都回来了
过年很快结束了,到了约定的日子,死囚们该回监狱了。
那天早上,监狱门口挤满了人。大臣们、狱卒们,甚至老百姓都来看热闹。
大家都想知道,这些死囚会不会守信回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监狱里空荡荡的。有人冷笑,说皇帝太天真,人性本恶,死囚肯定跑光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个死囚出现了。他穿着干净的衣服,神情平静,一步步走进监狱。
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陆陆续续,死囚们都回来了。
他们中没有一个人逃跑。390人,全部准时归案。

有些人是连夜赶路回来的,生怕迟到;有些人还带着家人送的干粮,准备安心受刑。
监狱里顿时热闹起来,死囚们互相打招呼,就像老朋友重逢。他们谈笑着,似乎死亡不再可怕。
狱卒们目瞪口呆,大臣们哑口无言。李世民得知消息后,亲自来到监狱。
他看到死囚们整齐地站在一起,等待发落。皇帝的眼睛湿润了。
他没想到,这些被视为社会渣滓的人,竟然如此守信。

04.结语
这个故事发生在1400多年前,但今天听起来依然震撼。
在当今世界,诚信似乎越来越稀缺。人们为了利益,常常出尔反尔。
商家虚假宣传、朋友背信弃义、甚至亲人之间也互不信任。
李世民的事迹提醒我们,人性本善,信任能创造奇迹。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9185
金币
361907
道行
2004
原创
241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2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2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3:37
皇帝的赌注:390名死囚的诚信考验

想象一下,你被关在死牢里,等待秋后问斩。突然,皇帝下令放你回家过年,但条件是年后必须回来接受处决。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是趁机逃跑,远走高飞,还是信守承诺,回来面对死亡?这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发生在唐朝的真实事件。

01. 不可思议的赌注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后世称他为“唐太宗”。他在位期间,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史称“贞观之治”。但就是这样一位明君,却做了一件看似疯狂的事。

贞观六年,也就是公元632年,冬天快要过年的时候。李世民视察监狱,看到那些等待处决的死囚。他们中有杀人犯、强盗,还有一些是政治犯。皇帝心里不是滋味,过年本是团圆的日子,这些死囚却要孤零零地死在牢里。

李世民突发奇想,对死囚们说:“我放你们回家过年,和家人团聚。但过完年,你们必须自己回来接受刑罚。如果你们守信回来,我或许会考虑宽恕;如果有人逃跑,我会追捕到底,并加重惩罚。”死囚们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回家?这意味着自由,但自由是短暂的,年后还得回来送死。有些人犹豫,但大多数人都答应了。皇帝金口玉言,他们觉得这是一线生机。于是,390名死囚被释放了。他们走出监狱,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奔向各自的家乡。

消息传开,朝野震动。大臣们纷纷劝阻,说这太冒险了。万一死囚们跑了,岂不是纵虎归山?社会秩序会乱套。但李世民坚持己见,他似乎不是在赌博,而是在测试人性。他想看看,在这些看似十恶不赦的人心中,是否还存有一丝诚信和良知。

02. 内心的挣扎

死囚们踏上了回家的路,对于他们来说,这可能是人生最后的旅程。每个人的心情都复杂无比,喜悦、恐惧、愧疚、希望,交织在一起。

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多年没见家人了。有些人是被迫走上犯罪道路的,比如为生计所迫去偷盗;有些人是一时冲动犯了罪,后悔莫及。举个例子,有一个死囚,他原本是个农夫,因为地主欺压,一气之下杀了人。被关进死牢后,他天天以泪洗面,想念妻子和年幼的孩子。

这次被释放回家,他一路小跑,恨不得立刻飞到家人身边。到了家门口,他犹豫了。该怎么面对妻子?告诉她自己是回来短暂团聚,年后还要去死?还是趁机带家人逃跑?类似的挣扎在每个死囚心中上演,回家后,家人团聚的温馨让他们暂时忘记了死亡。

吃年夜饭、守岁、走亲访友,这些平常的事,现在变得格外珍贵。但快乐是短暂的。随着年关过去,回来的日子越来越近。死囚们开始失眠,做噩梦。有些人甚至和家人商量,要不要逃跑。但大多数人都摇头,皇帝给了他们信任,他们不能辜负。再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能逃到哪里去?

03. 所有人都回来了

过年很快结束了,到了约定的日子,死囚们该回监狱了。那天早上,监狱门口挤满了人。大臣们、狱卒们,甚至老百姓都来看热闹。大家都想知道,这些死囚会不会守信回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监狱里空荡荡的。有人冷笑,说皇帝太天真,人性本恶,死囚肯定跑光了。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个死囚出现了。他穿着干净的衣服,神情平静,一步步走进监狱。

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陆陆续续,死囚们都回来了。他们中没有一个人逃跑。390人,全部准时归案。有些人是连夜赶路回来的,生怕迟到;有些人还带着家人送的干粮,准备安心受刑。

监狱里顿时热闹起来,死囚们互相打招呼,就像老朋友重逢。他们谈笑着,似乎死亡不再可怕。狱卒们目瞪口呆,大臣们哑口无言。李世民得知消息后,亲自来到监狱。

他看到死囚们整齐地站在一起,等待发落。皇帝的眼睛湿润了。他没想到,这些被视为社会渣滓的人,竟然如此守信。

04. 结语

这个故事发生在1400多年前,但今天听起来依然震撼。在当今世界,诚信似乎越来越稀缺。人们为了利益,常常出尔反尔。商家虚假宣传、朋友背信弃义、甚至亲人之间也互不信任。

李世民的事迹提醒我们,人性本善,信任能创造奇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诚信”二字显得尤为珍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诚信”始终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价值观之一。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的智慧与胆识, 更让我们深刻反思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的诚信精神, 希望我们都能从中汲取力量, 坚守诚信, 传递正能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1527
金币
334617
道行
20030
原创
758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88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0:23
死囚归狱事件的结局:390人全部按时返回
根据历史记载及后世文献印证,李世民释放的390名死囚在约定年后返回问斩时,全部如期归狱。这一结果在白居易《七德舞》中以“死囚四百来归狱”的诗句被歌颂2,而宋代李昉在回答宋太宗时也引用此典故,侧面印证了事件的真实性。尽管部分史料未明确记载具体人数细节,但“全员返回”的核心结局在唐代及后世文献中均有共识。

事件背景与李世民的决策动机
政治与司法改革的时代背景
吸取隋朝教训:李世民以隋亡为鉴,认为严刑峻法是失政根源,主张“以德治国”。魏征曾明确支持其纵囚举措,认为此举可“彰陛下胸怀,令海内臣服”。
司法制度调整: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因张蕴古冤案反思司法严苛问题,推出“五复奏”制度,延长死刑复核时间,旨在减少冤案。纵囚事件可视为其司法改革的实践延伸。
死囚人数激增后的政策平衡:张蕴古案后,法官因惧怕追责而量刑趋严,导致死囚数量上升。纵囚既是对司法失误的弥补,也通过道德感召测试囚犯诚信,试图重塑司法公信力。
决策过程中的争议与支持
大臣反对声:当时多数大臣认为死囚“十恶不赦”,纵囚可能引发社会风险,直言“请陛下慎重”“望陛下收回成命”。
李世民的坚持:其核心目的在于“古今未有之事”的政治示范,通过释放死囚展现仁德,同时暗含对儒家“德主刑辅”理念的实践。
事件细节与历史评价
死囚归家与返狱的执行
归家安排:囚犯需与朝廷约定年后返回受刑,家属接到通知后可接其回家过年。尽管部分囚犯面露“狡黠笑容”,但最终均遵守承诺。
返狱后的处置:史料未明确记载囚犯是否最终被处决,但白居易诗句侧重“归狱”本身,暗示事件以囚犯守信为核心结局,后续或存在赦免可能。
后世评价的分歧
评价角度    支持者观点(唐代为主)    批判者观点(宋代及后世)
核心立场    仁德政治的典范,彰显帝王胸怀    沽名钓誉的政治作秀
代表人物    白居易(《七德舞》歌颂)    欧阳修(《纵囚论》质疑)
论据    死囚归狱证明“信义可感小人”    纵囚违背司法原则,非“常道”
欧阳修的批判:其《纵囚论》指出“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认为李世民此举“设诈以诱民”,质疑囚犯返狱是因“知其必免”,而非真诚信义。
唐代文人的肯定:白居易等将事件视为贞观之治“宽仁”的象征,强调其对社会道德的教化作用。
事件的历史意义
司法与道德的双重实验:纵囚事件既是对囚犯诚信的考验,也是李世民以道德力量弥补制度缺陷的尝试,为后世“慎刑”思想提供了案例参考。
贞观之治的政治符号:事件成为李世民“仁德君主”形象的重要标签,与“怨女三千放出宫”共同构成其治国理念的宣传符号。
制度遗产:五复奏制度与纵囚实践共同推动唐代司法走向成熟,《旧唐书》记载此类调整“自是全活者甚众”,直接影响后世死刑复核制度。
这一事件虽存在“政治作秀”的争议,但客观上体现了李世民对司法人性化的探索,其结局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德服人”的经典案例。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