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难免风浪颠簸。
委屈、疲惫、心酸袭来时,我们常渴望向人倾吐,求得一丝慰藉,然现实往往是满腹辛酸诉与人听。
《道德经》有云:“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真懂你的本就稀少,你的苦楚,唯有自心最明了。
与其向外求取虚无的共鸣,不如向内寻一份静定的力量。
季羡林先生曾说:
“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
人生的旅途充满了各种境遇,有苦有乐,有喜有忧。
在这起起落落中,最终能够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
他人或许能在某些时刻给予帮助和支持,但真正要面对内心的挣扎与困境,还是需要自己去跨越。
战国时,吴起手下一士兵伤口化脓,他亲身为士兵吮脓。
此事传开,众人皆赞吴起体恤下属,是仁厚将领。
然而,消息传到士兵母亲耳中,她却失声痛哭,哭得肝肠寸断。
旁人见状十分不解,问道:
吴将军这般善待你儿,是好事啊,你为何哭呢?
老母亲抹着泪,哽咽道:“你们不清楚。
早年我丈夫也在吴将军部下,受伤后吴将军也曾为他吮脓。
我丈夫感念恩情,作战时拼死冲锋,没多久就战死了。
如今吴将军又为我儿吮脓,我儿怕是也要战死了!”
外人只看到吴起的温情,可在这位母亲心中,这份温情却是让她将失去两位亲人的“催命符”。
这世间,哪有什么真正的感同身受?
你的切肤之痛,在他人耳中,或许只是一段无关紧要的闲话;
你的透骨寒凉,旁人伸手,也只能触到一丝微温。
古语说得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杯生活的茶,是苦是甘,只有入口的人最清楚。
宋代大儒朱熹曾言:“心各有主,不可强同。”
人心如面,各不相同,期待他人完全理解你的苦处,如同期待冬天的蒲扇、夏日的棉袄,终究是错付了。
懂得“冷暖自知”,才是养心的第一步。
《菜根谭》所言:
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
成年人的脊梁,是在无声处撑起的一片天。
生活的风雨袭来,呼天抢地无济于事,反显脆弱。
真正的担当,是把生活的重担稳稳扛在肩上。
任它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不扰他人清梦。
古时有个读书人,屡试不第,家道中落,遭尽乡邻白眼。
他没有四处诉苦博同情,而是默默回到破败的祖屋。
白日耕作几亩薄田,夜晚就着萤火虫的微光或一豆油灯苦读。
将世态炎凉、生活困顿,都化作笔下文章的风骨。
最终厚积薄发,金榜题名。
听过这样一句话:
苦难常需己受,倾诉未必人怜。
把苦楚嚼碎了咽下,不是委屈求全,而是将苦难沉淀为生命的养料,滋养内心的坚韧。
每一次默默的抗争,每一次无声的坚持,只不过是在默默积蓄,悄然精进,等待成功的那一刻。
这份“自己扛”的硬气,是岁月打磨出的温润玉石,也是守护家庭安宁最厚的盾牌。
认识一位刘姨,早年也是“苦水”不断。
老伴不够体贴,儿女不够省心,身体也总有小毛病。
逢人便说,越说越觉得生活灰暗,人也愈发憔悴,朋友渐疏。
后来她听了位老中医的话,说“多言耗气,忧思伤脾”。
她决心改变:
少抱怨,多行动。
烦闷时,就去小院侍弄花草,看生机勃勃,心也开阔;
或是静心打一套舒缓的太极,调匀呼吸,理顺心气。
心气顺了,身体也好了许多,家里氛围其乐融融。
从“口吐怨言”到“身体力行”,戒掉的是倾诉欲,养回的是精气神。
明代大儒王阳明被贬谪至荒僻的龙场,环境恶劣,随从病倒,他亦身处绝境。
但他没有沉溺于抱怨命运不公,反而在这极致的困苦和寂静中,“龙场悟道”。
参透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圣贤之道,终成一代心学宗师。
这沉默中的砥砺与升华,远胜于万千诉苦之词。
倾诉是本能,止语是修行,转化是智慧。
《易经》云:“君子以慎言语。”
“戒掉倾诉欲”,并非封闭心门,而是学会“内观”与“内化”。
把向外求索的目光收回,转而养护自己的心神。
当你停止向外界展示伤口,学会在寂静中自我舔舐、转化与升华,苦痛就少了。
成年人的成熟,始于懂得在沉默中涵养心性,独自品味生活的百般滋味。
那些无处诉说的委屈,咽下去,沉淀为骨子里的坚韧;
那些独自吞咽的苦涩,终将在心田里酿成前行的力量。
古语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磅礴的力量,往往蕴藏在最深沉的静默里。
静水流深,人稳少言。
戒掉无谓的倾诉,守住心气,涵养精神,便是中晚年最好的养生与修行。
如此,方能在这纷扰世间,活出一份通透、从容与自在的福气。
作者 | 云谷师,来源:日行一善共修平台,日行一善,一年行三百善,积善成德,改变命运。日行一善首发,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