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阅读
  • 2回复

[红楼梦]贾宝玉身上最宝贵的品质,他也因此备受世人诟病 [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1435
金币
332992
道行
20030
原创
758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87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21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46
前些天我在重温红楼梦时,偶然注意到一个小细节,自为颇有意趣。
彼时,宝玉正因为黛玉、湘云的埋怨而心灰意冷想要参禅,黛玉听闻此言,便问了宝玉一句机锋:“宝玉,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一句话将宝玉说得不能答对,大家笑宝玉愚钝,宝玉也和这些闺阁女儿重归于好,大家便也一笑揭过,连读者也普遍认为黛玉这句话是玩话,并不在意。可这句话仔细咂摸一下,竟大有深意。
宝玉这么一个纨绔子弟,究竟有何贵,又有何坚?
不可否认,宝玉的性子在世俗之人看来,是并不优秀的。
在常人看来,宝玉百无一用。他虽然是贾府的活龙,乃父贾政和祖先宁荣二公均对他抱有极大的期待,可宝玉本人却不仅不愿挑起复兴家族的大梁,甚至不肯正视家族败落的现实。
宝玉本人的性格也很奇怪,是一个“有些呆”的人。第35回傅家的两个婆子来请安,碰巧看到宝玉被热汤烫到,还只管问玉钏儿有没有烫着,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竟有些呆气。”
就连对于那些他喜欢的女孩子,宝玉也其实并非护花使者,竟是个大麻烦。他对女孩儿们极尽体贴,却因此害了金钏儿、晴雯等人的性命;他帮香菱换裙子、服侍平儿梳妆等行为,也都处在伦理的灰色地带,倘若致人误会,这些地位低下的女子也一定将受到伤害。
这样的宝玉,难道也有其至贵、至坚之处?


其实要说宝玉这个人的优点,还是能说上一些的。例如他的体贴、他的善良、他的聪慧灵秀、杂学旁收,虽说没什么用,但也都可以称之为优点。
然而,他的至贵至坚之处,却远不是这些具象而浮于表面的优点。
要深入论述宝玉的至贵至坚,还要从小说的开头讲起。
当初,一僧一道将补天顽石夹带入凡尘之中前,曾施法将它变成了一块扇坠大小的晶莹美玉。当时这僧人说了这么一句话:“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一僧一道为何不能将顽石以其真容带入凡尘,反而要大展幻术,将其变成刻有字迹的美玉呢?
这是因为,世人并不能识得这块顽石实际的好处,若是以其真容下凡,则必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故此,必须将这顽石“包装”一番,让它的“好处”一眼即见,这才能够引起注意。
顽石的好处,真的如它的幻像通灵宝玉上所写一样,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吗?
它的实际的好处,一僧一道后来说得很清楚,是当初它在青梗峰上的状态:“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而通灵宝玉上镌刻的,不过是世人关心的东西,和算命的神棍在招牌上写的“每算必灵”没有什么两样,而与它本身的“好处”并无干系。
只是因为,世人并不能理解这种“无喜亦无悲”的美好,故而顽石只能以幻像示人。
顽石如此,宝玉亦如此。


宝玉尽管看起来百无一用、顽劣淘气,可他贵,他的坚,又岂是凡俗的人能够理解和欣赏的呢?
宝玉的至贵之处,其实并非别的,正在于他是他本身。
他至纯至真,秉持一份最原始、最天真的性情,来与万物接触,用赤子的本真来与世界相处,对一切美好事物都有真诚的呵护、深刻的共情与发自内心的尊重。
宝玉的世界观里,没有“价值”这一说,而只有“美丑”、“性灵”。他不通人情世故,只因为觉得姐妹比自己美好,而通灵玉却独自己所有,就发性子想将其砸碎;他对于民生疾苦和社会真相毫无认知,认为扇子可以用来扇,但如果就喜欢撕的声音,那撕着玩也没问题;他不喜欢仕途经济,仅仅因为他认为那些为官做宰的人们是丑恶的,即便官场社交可以带来许多好处,他也坚持不愿与这些人相交;他赞美未嫁人的女孩身上的美好,也痛惜与厌恶嫁人后的女子所不得不沾染上的现实的“死珠”气息。
这些特质,正像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的本能。宝玉的可贵,正在于他保留了他最纯真的本心。他未曾受到社会的训规、现实的异化,所以他是他自己,而且也仅仅只是他自己。
宝玉的坚,也正在于他绝不愿意玷污自己的这份纯真与对美好的信仰。
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节中,宝玉曾论述过“天然”的概念,其时他尽管知道贾政不喜欢他的这些论述,却仍然坚持发表自己的观点,差点被贾政“叉出去”。


后文宝玉挨打后,又对林黛玉说:“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样的声明固然有些中二,但他能够在刚刚受过重挞的情况下坚持这个想法,也算颇有些豪气。
80回后,贾府大厦倾覆,宝玉最终也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出家。我相信,他出家的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他一直以来坚持的东西已经被现实无情地践踏。连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已经不复存在,他贾宝玉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还不如一走干净。在那样一个哀鸿遍野的时刻,也许唯有出家,还能使得他守住一些以往曾经爱如性命的本真之心。
其实,通灵宝玉的隐喻在这个层面上也是十分有趣的。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通灵宝玉本是一块未曾雕琢的补天巨石,不管一僧一道怎样在玉上镌刻文字,又在其上雕琢出可以穿线佩戴的孔,这块玉的形象仍然只是“幻像”,它的真实形象仍是那块不曾雕琢、不曾改变的石头。
从某种角度来说,宝玉的贵与坚,正是他不为世界所容、不为他人所理解的原因。他的坚持本心,众人便认为是牛心古怪、不听劝告、顽劣固执;他的爱惜美好,便被众人认为是有些呆气、不通世故。
现实是残酷的。宝玉的这些品质,并没有使他在现实的生存中获得优势,反而使得他的生存能力极差。贵为公子时,他难以完成一个家族继承人所应该承担的义务;而家族倾覆时,他更难以凭自己软弱的双手力挽狂澜。最终,正是因为他的这些特质,他未能中兴家族,也保护不了自己珍爱的一切,只能一次又一次眼睁睁看着这些芳华美妍,零落成泥。


然而,这种形而上学的至贵与至坚的品质,是并不受现实的衡量与束缚的。人的灵魂不应该是因为现实而存在,就像人的生命价值并不在于他这辈子能赚多少钱、能当上多大的官、娶到多么好的老婆。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则故事,讲的是惠子有一棵大树,认为其树干结满树瘤、树枝弯曲扭结,无法用绳墨规矩等物加工和约束,所以惠子认为这种大而无用的东西是应该被抛弃的。
而庄子则反驳说,为什么不把这树栽在空无一物、广阔无垠的旷野里呢?树既无用,也就不会被斧头锛子等砍伐而短命,无论什么事物都不伤害这树。当人们觉得它一无所用的时候,它又怎么会受到折困疾苦呢?
庄子认为,树存在的意义正在于它是一棵树,而不是因为它可以用于做木材、做器皿。
喜欢读庄子的宝玉,也正是这样一棵大而无用,却无喜无悲自由自在的树。
我们在社会中生存,往往已经习惯了物化自己。只有物化自己,才能用自己的学识、时间、工作经验等东西换来生存必需品,只有甘于物化自己,才能在社会的庞大机器中找到一个方格间的位置安放自身。
我们可能是一个好的员工、好的父母儿女、好的配偶、好的公民,但我们往往忘记了,我们还是我们自己。我们本来并不是用于利益交换的商品,并不是家里的顶梁柱、老板的牛马、社会的螺丝钉。


其实,宝玉的存在、红楼梦的存在,正是在提醒我们这件事:宝玉是百分之百的人,而我们绝大部分人,却时常或多或少忘记了自己作为人的天性。
总有人论述宝玉的品性顽劣,配不上宝钗或者黛玉,又或者他的外在条件极佳,所以是宝钗或黛玉配不上他;总有人论述宝玉的性情糟糕,学习不肯上进,不能承担家族的重担。
然而当我们开始论述宝玉是否与宝钗或黛玉相配的时候,我们已经将他们物化为或轻或重的秤砣,放在大家价值观的称上称量对比;当我们开始探讨宝玉是否能够中兴贾府时,他便已经是一头负重千斤的牛,不论这头牛是懒惰还是勤奋,是羸弱还是强壮,他也同样早已脱离了人的属性。
是的,当我们丈量宝玉的价值,我们已经失去了宝玉的“价值”。
同样地,当我们开始和老板斤斤计较那五斗米是否少了一升,其实我们已经失去了一些无法用价值衡量的东西。
生而为人,生存是第一位的,因此人除非家里有矿,否则必然经历社会的异化,也必然自我物化。但同时,生而为人,如果完全忘记了自己的人的本心,又是何其可悲。
但无论如何,只要“宝玉”还在我们心中存活着,我们就还有底气对世界说,我们作为一棵会思想的芦苇,并不曾完全倒伏。
1条评分金币+12
zhdf 金币 +12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5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没脸见人

UID: 40104

发帖
3790
金币
58
道行
1659
原创
0
奖券
101
斑龄
0
道券
2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873(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2-11
最后登录: 2025-08-2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3:22
远离名利场,是最好的选择
1条评分金币+1
zhdf 金币 +1 - 5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1435
金币
332992
道行
20030
原创
758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87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2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1:48
贾宝玉的至贵至坚:纯真本心与世俗冲突的交织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核心人物,其身上最宝贵的品质与备受诟病的特质实为一体两面。他如青埂峰下未经雕琢的顽石,以“天不拘兮地不羁”的赤子之心面对世界,却因与世俗价值体系格格不入而被斥为“百无一用”。这种矛盾本质上是纯真人性与社会规训的碰撞,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对本真的坚守。

宝玉的至贵:以赤子之心守护生命本真
超越世俗的价值判断:宝玉的世界观中没有功利性的“价值”标尺,只有对美丑与性灵的纯粹感知。他珍视大观园中所有女性的才情与美好,为香菱换裙、替平儿理妆,皆出于对个体性灵的尊重,而非身份等级的考量。这种“情不情”的博爱,打破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禁锢。

对“天然”的哲学坚守: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宝玉力主“天然”之美,反对刻意雕琢,认为“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才是至境。这种对本真的追求,与他自身“心头无喜亦无悲”的生命状态相呼应,暗合道家“返璞归真”的理想。
人性之善的极致体现:面对贾环的屡次加害(如推热油烫伤、诬陷金钏投井),宝玉始终以宽容待之,甚至主动为其遮掩过错,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发挥到极致。这种善良并非软弱,而是对人性阴暗面的超越。

宝玉的“原罪”:世俗视角下的“无用”与“叛逆”
家族责任的逃避者:作为贾府嫡子,宝玉被寄予复兴家业的厚望,却“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坚决拒绝走科举仕途之路。贾政斥其“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恰是世俗对其“不作为”的批判。
伦理秩序的“破坏者”:他与戏子蒋玉菡结交、为丫鬟撕扇赔罪,甚至说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的“混话”,彻底颠覆了“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痴狂”,实则是对人性平等的超前觉醒

悲剧命运的“催化剂”:宝玉对女性的过度呵护,客观上加速了悲剧的发生——金钏因他被逐投井,晴雯因他被诬致死。这些事件中,他的“善”因缺乏世俗权力的支撑,反而成为伤害他人的间接推手。
矛盾的本质:顽石幻相与本真价值的错位
一僧一道将补天顽石幻化为刻有“除邪祟、疗冤疾、知祸福”的通灵宝玉,恰如世俗对宝玉价值的误读:世人执着于他能否“补天”(振兴家族),却无视其“无喜无悲”的本真价值。宝玉的“贵”与“坚”,正在于拒绝被世俗规训所异化——他宁愿做“潦倒不通庶务”的“顽石”,也不愿成为被功名利禄包裹的“美玉”。这种选择使他成为封建末世的“叛逆者”,却也成就了《红楼梦》对人性自由的永恒叩问
1条评分金币+1
zhdf 金币 +1 - 5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