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到来,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季,但由于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外观极其相似,普通市民难以辨别,误食后极易引发中毒。以下是一些关于毒蘑菇的警示信息及预防措施:
一、毒蘑菇的识别误区与风险
颜色鲜艳 ≠ 有毒:很多人认为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但实际上,像剧毒的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通体雪白,看似无害,却是蘑菇中毒事件的“头号杀手”。
环境干净 ≠ 无毒:毒蘑菇不仅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有些剧毒蘑菇如白毒伞(Amanita verna)常生长在干净的林中地上,甚至出现在公园、路边,与可食用品种混杂共生。
传统方法不可靠:用银器、大蒜等测试蘑菇是否有毒是错误的做法,蘑菇毒素不会与这些物质发生反应。
高温煮、酒泡、加盐也无法去除毒素:近江粉褶蕈的毒素耐高温,即使经过烹饪也无法被破坏。
二、常见毒蘑菇种类及中毒症状
近江粉褶蕈
分布区域:广东、海南等地夏季常见,6月初至10月初生长于竹林或其他林中地上。
中毒症状:潜伏期短,误食后5~10分钟即可出现胃肠中毒症状及神经型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
处理方式:无特效解毒药,需立即催吐、洗胃并送医治疗。
球盖青褶伞
分布区域:海南等地常见,菌盖直径可达20厘米,菌柄特别长。
中毒症状:误食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晕、手脚抽筋等症状
灰花纹鹅膏、小致命鹅膏
毒性:剧毒,误食可导致肝损害、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三、预防毒蘑菇中毒的“三不”原则
为避免误食毒蘑菇中毒,建议市民朋友做到以下三点:
不采摘:野外蘑菇种类复杂,仅靠外观特征无法准确鉴别,切勿因好奇或贪图美味而采摘野生蘑菇。
不购买:勿在路边摊贩购买野生蘑菇,即使是正规市场出售的野生蘑菇也应谨慎,尤其是不认识或未曾食用过的品种。
不食用:家庭、集体食堂、餐饮单位应避免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防群体性中毒事件发生。
四、中毒后的应急处理
一旦误食毒蘑菇,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催吐:用筷子刺激咽喉,尽量吐出未消化的蘑菇(注意别呛到),但孕妇或昏迷者禁止催吐。
保留样本:将吃剩的蘑菇密封保存,并拍摄采摘现场照片,供医生鉴定使用。
紧急送医:拨打120并告知食用蘑菇情况,切勿拖延,一同食用者无论是否出现症状都应就医。
五、专家提醒
海南省曾念开教授提醒,海南夏季高温多雨,各种野生菌类生长旺盛,常见的毒蘑菇有36种,公众应提高警惕,切勿自行采摘、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综上所述,野生蘑菇中毒风险极高,且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不采、不买、不吃”野生蘑菇,确保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