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阅读
  • 2回复

[猎奇]“客官,打尖还是住店”里面为什么说打尖?[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2601
金币
85694
道行
37009
原创
2344
奖券
4776
斑龄
134
道券
1061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3281(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3:08



“打尖”一词,是如何与吃饭扯上关系的?有四种可能。

“客官,打尖还是住店?”

在观看古装影视剧时,我们经常能听到这么一句话。凡有行人进入客栈,接待的小二会满面笑容迎出来,问出这么一句话,行人如果够豪气,会点明要间上好的客房,店小二也屁颠颠往里头去准备。如果行人只说“打尖”,会被引至用餐的大厅。



“打尖”一词,到了现代仍是民间常用词,如在京津一带,还将路途中吃便饭的行为叫做“打尖”。譬如在老舍的《新疆半月记》中,在写到石河子几间卖茶水的小屋时,就写到:

“伊犁的大道旁,等待着行人在此休息、打尖、饮马。此外,便什么也没有了。”

单从字面上看,很难想象“打尖”会和吃饭产生联系。那么这种叫法究竟是源于什么呢?

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此进行过一番推测的。清人福格的《听雨丛谈》卷十一中有云:

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日中途为住宿之间,乃误“间”而为“尖”也。谨按《翠华巡幸》,谓中顿日“中火”。又见宋元人小说,谓途中之餐日“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误为“尖”也。

在这段话中,作者说出了两种可能来源:



一,“间”误传为“尖”

行人在旅途中“打尖”,大多是在一天的中午,而到了夜里才会住宿,也就是在住宿之间。一开始人们将住宿之间的这顿饭称为“打间”,后来叫着叫着就误传“间”为“尖”了。

二,“打火”误传为“打尖”

古代有人将午饭称为“中火”,这“火”字与“尖”字极为相似,但是即便“火”字可以误传为“尖”,也只会被称为“中尖”。直到后来看到各种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打火”,才拨云见日。

譬如元人王实甫《西厢记》中第四本第四折有写:

“天明也,咱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

又有汤显祖《邯郸记·入梦》:

“他家往来歇脚在我店中,也有远方客商,来此打火。”

以及马致远《黄粱梦》第一折:

“老身黄花店人氏王婆是也,我开着这个打火店,我烧着这锅汤热着,看有什么人来。”

这些著作里的“打火”,都是做饭的意思。而做饭之所以叫“打火”,是有缘由的。



我们知道人类最早获取火的方式是击石取火,后来逐渐演变成用火镰打火。这火镰是一块形状像镰刀的铁片。具体操作是:

先准备好火石,然后用火镰在火石是猛烈划击,两者相击会产生火花,这时旁边准备好的火绒很快被火花点燃,至此,取火成功。

古代做饭,必定需要打火,所以将“打火”代替了“做饭”,就如用“下地”代替“到地里做活”一般。

而“火”字与“尖”字又非常相似,久而久之,人们便将“打火”误传为“打尖”。

三,“搭肩”与“打尖”

除了以上说到的两种可能,“打尖”还有可能源于搭肩。

搭肩,是褡裢的另一种叫法。褡裢是一种长方形的布袋子,中间开口,携带时将中间开口处搭在肩膀上。褡裢可以用来装各种物品,也可以装有食物。



因为携带方便,旧时人们赶路,都会使用褡裢,而在赶路途中到店吃饭时,需要将褡裢拿下来,再启程时又得搭回肩上,有时因为腾不出手,或者褡裢太重,需要同伴或店小二搭把手,就叫“搭肩”,此后人们将途中休息吃饭叫做“搭肩”,后来变成了“打尖”。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便是与钉马掌有关系。

旧时许多人赶路,会以马、骡子为代步工具。尤其是需要携带大量货物的,更需要骡子、驴这样的大型畜牲驮着。而这些畜生一般前蹄坚硬,不易磨损。但蹄子的后半部分却质软不耐磨。如果长途跋涉,畜牲的蹄子容易出现不平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会在它脚下钉上铁掌。

而钉马掌的业务一般也是设在客栈旅馆,行人吃饭歇息的间隙,正好把马掌钉好。这钉马掌就被叫做了“打尖”。

以上四种说法,都是“打尖”一词来源的可能。个人认为“打火”一说最为可信。



当然,现在也有一种说法是源于“打发舌尖”,毕竟舌尖是吃饭必须用到的器官,但是打发舌尖这种说法,一般用于闲适的状态,旧时的旅途中人,没有旅游的,只有因事赶路的,都是迫不得已的,但凡闲下来吃饭,也不过为了饱腹,哪里还有那种闲情逸致“打发舌尖”?

说到这里,我们顺便说说古人是怎么赶路的。

古诗“鸡声茅店月”,非常形象说明了古人赶路的情况。鸡叫过头遍时,也就是丑时末时刻,是现在的凌晨三点。这时人们就要起床了,快速收拾好行李,需要装车的赶紧装车,需要骑马的骑马,出店门去。

赶了几十里路后,太阳也冒热气了,路边村庄也冒出了袅袅炊烟,行人才走进打早尖的客栈,洗漱吃早饭。 如果是讲究的行人,褡裢里会装些干粮、路菜啥的,拿出来吃,还不要忘了检查马掌,喂饱畜牲之类。坐一会继续赶路。



然后一直走,再走上几十里,又会看到客栈,就进去打尖,也就是吃中饭。吃完继续走,如果不出意外,到傍晚时,又会看到客栈了,这时候就要留宿了。

古代的官道途中,大多是荒山野地,打尖、投宿的客栈都是有不成文的规定的。行人如果错过了,只好等下一个,可是一般也在二三十里以外了,所以非常痛苦,许多人为了避免途中饿着,会携带“路菜”,就是容易储存且饱腹的食物。一般来说,某人要远行前,亲友我会赠送些路菜以应急,当然也有为改善伙食的,毕竟许多打尖的店,可以供应的东西少得可怜。

值得一提的是,旧时的旅途虽然艰辛,但一路上可以体验风土人情,可以饱览名胜古迹,这种收获也是现在我们无法想象得到的。

1条评分金币+12
huozm32831 金币 +12 - 38分钟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3478
金币
318467
道行
2004
原创
2409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25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3:38
“打尖”一词的起源与文化背景

在观看古装影视剧时,我们经常能听到店小二对进入客栈的行人问道:“客官,打尖还是住店?”这句话不仅反映了古代客栈的服务内容,也揭示了“打尖”一词的文化内涵。那么,“打尖”一词是如何与吃饭扯上关系的呢?有四种可能的解释。

一、“间”误传为“尖”

行人在旅途中“打尖”,大多是在一天的中午,而到了夜里才会住宿,也就是在住宿之间。一开始人们将住宿之间的这顿饭称为“打间”,后来叫着叫着就误传“间”为“尖”了。这种解释认为,“打尖”是“打间”的误传。

二、“打火”误传为“打尖”

古代有人将午饭称为“中火”,这“火”字与“尖”字极为相似。然而,即便“火”字可以误传为“尖”,也只会被称为“中尖”。直到后来看到各种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打火”,才拨云见日。这些著作里的“打火”,都是做饭的意思。而做饭之所以叫“打火”,是因为古代做饭必定需要打火,所以将“打火”代替了“做饭”。

三、“搭肩”与“打尖”

“搭肩”是褡裢的另一种叫法。褡裢是一种长方形的布袋子,中间开口,携带时将中间开口处搭在肩膀上。褡裢可以用来装各种物品,也可以装有食物。因为携带方便,旧时人们赶路都会使用褡裢,而在赶路途中到店吃饭时,需要将褡裢拿下来,再启程时又得搭回肩上,有时因为腾不出手,或者褡裢太重,需要同伴或店小二搭把手,就叫“搭肩”。此后人们将途中休息吃饭叫做“搭肩”,后来变成了“打尖”。

四、与钉马掌有关

旧时许多人赶路会以马、骡子为代步工具。尤其是需要携带大量货物的,更需要骡子、驴这样的大型畜牲驮着。而这些畜生一般前蹄坚硬,不易磨损,但蹄子的后半部分却质软不耐磨。如果长途跋涉,畜牲的蹄子容易出现不平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会在它脚下钉上铁掌。而钉马掌的业务一般也是设在客栈旅馆,行人吃饭歇息的间隙,正好把马掌钉好。这钉马掌就被叫做了“打尖”。

结语

以上四种说法都是“打尖”一词来源的可能。个人认为“打火”一说最为可信。当然,现在也有一种说法是源于“打发舌尖”,但这种说法一般用于闲适的状态,旧时的旅途中人,没有旅游的,只有因事赶路的,都是迫不得已的,但凡闲下来吃饭,也不过为了饱腹,哪里还有那种闲情逸致“打发舌尖”?

通过这些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打尖”一词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体现了方言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古代社会,“打尖”不仅是吃饭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38分钟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7861
金币
300036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3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4小时前
“客官,打尖还是住店”中的“打尖”含义解析
在许多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常听到客栈小二对客人说:“客官,您是打尖呢还是住店呢?”这里的“住店”大家都明白,指的是住宿。那么,“打尖”又是什么呢?

打尖的基本含义
“打尖”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指的是在旅途中停下来吃饭和休息。这个词语在古代尤其常见,因为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旅行者在路上行走或骑马,需要在中途找到地方补充体力,继续前行。

打尖的起源与演变
关于“打尖”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打尖”源自“打发舌尖”,即吃饭的意思。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打尖”是由“打火”演变而来,因为古代人旅行时,生火做饭是个麻烦事,中途能找到现成的地方吃饭,就变得很方便,逐渐演变成了“打尖”。

打尖与住店的区别
“打尖”和“住店”在古代是有明显区别的。“住店”意味着客人要在店里过夜,需要安排房间、床铺等服务,而“打尖”则更像是快餐式的服务,客人可以在店里简单吃些东西,稍作休息后继续赶路2。因此,“打尖”通常指的是短暂停留,不论是中午还是晚上,不论是休息了一下午还是一整晚,都可以叫做“打尖”,类似于现代的“钟点房”概念。

打尖的文化意义
“打尖”这个词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们的出行状态。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旅行者在路上需要频繁地停下来休息和进食,因此“打尖”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尽管现代社会中这个词已经不再常用,但它仍然保留了一些文化价值,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打尖”在古代指的是在旅途中停下来吃饭和休息,与“住店”相比,它更侧重于短暂的停留和快速的补给。这个词不仅体现了古代人的生活智慧,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有趣的视角。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38分钟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