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阅读
  • 2回复

[红楼梦]红楼梦里极不起眼的小人物,仅出场一次,却暗喻主要人物命运结局 [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7861
金币
299255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3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01
红楼无闲笔,这不是一句赞美,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虽然八十回后的真实情节已不可见,但曹公在前八十回里的诸多铺垫和伏笔,足以让我们从中找到许多碎片,拼凑出不少人物的完整结局。
更何况,曹公尤其擅长以小见大,一击两鸣的写作手法,他一般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通过一些伏笔和影射,让我们自己将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得出那个藏在文字背后的答案。
这一点每次读红楼时,都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比如有不少看上去极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的身上却往往藏着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细品起来,十分有趣。
秦可卿出殡一回,王熙凤半路要去村庄歇脚,于是就发生了一段看似十分不合理且显得很突兀的情节,但细想想又不得不佩服曹公这种时常会突然冒出来的神来之笔。
秦可卿丧礼是贾府的一件大事,与其说是丧礼,不如说是贾府的一种体面,借此让世人看到贾府的富贵奢华,这种场合下,王熙凤竟然带着宝玉秦钟等人离开大部队,去村庄更衣去了。
你想啊,他们可都是国公府最得宠的人啊,是身份十分尊贵的人物,为什么忽然要去一个人员杂乱的村庄歇息呢?就不怕出现安全隐患吗?因为曹公要让一个名叫二丫头的女孩出场,就必得安排这么一段情节。


曹公为什么非要让一个前八十回里只出场一次的女孩二丫头出场呢?因为她的身上藏着王熙凤的女儿巧姐日后的命运结局。
巧姐的判词对她的结局写得明明白白,是一荒村古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这美人是谁?就是因贾府被抄而落难的巧姐,后来被三进贾府的刘姥姥救出并带回乡下生活。
而王熙凤半路去歇脚的这个村庄,偏偏就有一个十七八岁的二丫头,而且也曾坐在纺车前纺线给宝玉看,还有个老婆子,这个老婆子应该是二丫头的奶奶或姥姥,这显然是刘姥姥的化身。
巧姐没被刘姥姥取名前,乳名就叫大姐儿,而这个村庄女孩叫二丫头,且偏偏是王熙凤带人来到这个村庄,这不就是非常明显的隐喻吗?象征着日后王熙凤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的情节。
提到红楼梦里的“云儿”,你第一个想到谁?估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史湘云,但其实还有一个叫云儿的,她是青楼女子,出身于锦香院,首次出场在冯紫英的家宴上。
曹公给人物取名,一般不会重名,为什么偏偏让史湘云这个千金小姐和一个青楼女子重名呢?这不是对湘云的亵渎吗?其实不是,这里面是大有深意的。


尤其这云儿说的女儿的悲愁喜乐四事,细品起来,跟湘云的命运轨迹十分契合,你看: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这四句话该怎么理解才合适呢?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猜测推断过,应该倒过来理解,先是乐和喜,接着是愁和悲,写的是女子婚前和婚后的两种反差极大的生活现实。
我们再看湘云的人生,根据她的曲词推断,她后来结了婚,但不久丈夫就去世了,结合脂砚斋对甄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的批语,湘云最后跟宝钗一样,都是在丈夫去世后,独自一人生活,一直到两鬓成霜的。
当然,因为有这个青楼女子云儿的出现,湘云在丈夫去世以及家族败落后,极有可能沦落风尘,像妙玉、巧姐一样,大厦倾颓之后,她们无以为家无以为生,最终被迫流入烟花巷,甚至是在抄家之时,直接被卖入青楼……
87版红楼梦对湘云结局的设定,就是这样的,她最终沦为船妓,为什么?一个是结合了青楼女儿云儿的出身,一个是结合了湘云最终湘江水逝楚云飞的结局,尤其她那句“寒塘渡鹤影”的命运暗示。


还有个因为家族败落而被迫沦为乞丐的石呆子,这个人十分奇怪,贾赦看上了他的几把扇子,要花高价买入,他倒好,宁可饿死也不卖扇子。
后来贾雨村得知这事儿,为了讨好贾赦,就公权私用,把石呆子暴打了一顿,把扇子抢了过来,一分钱没花孝敬了贾赦。
曹公为什么要写这个看上去跟主线人物毫无关联的石呆子呢?大家细想想曹公为他取的名字,以及他的一些经历,跟谁最像?贾宝玉啊!
晴雯撕扇一回明确提到,贾宝玉房里是有专门的放扇子的扇匣子的,既然是贾家的凤凰蛋日用的扇子,自然不会是市卖的那种,即便不是多么昂贵,也绝不便宜。
虽然贾宝玉当时不觉得这些扇子有什么,甚至还纵容晴雯去撕,可大家想想,一旦贾府败落,宝玉如果有机会把这些扇子带在身边,而没有随着抄家一起被抄没,他会怎么对待这些扇子?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啊。曾经他饫甘餍肥,大鱼大肉吃腻了,可最后他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曾经他不把扇子几把放眼里,可日后他视为珍宝,因为这里面藏着他过去的全部富贵美好的记忆啊。
你想啊,这些扇子是国公府里流出来的,是一个富家公子日常用的,这在普通人家眼里,甚至在一些富裕人家眼中,这就是十分名贵的扇子啊。就像原文里说,贾府的一等丫鬟的吃穿用度,可是比寒素人家的小姐都要强的。


这就是刘姥姥所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就像妙玉因为刘姥姥喝了一口茶就丢弃了的成窑盅,在贵族人眼里,那就是用来喝茶的一个茶杯而已,但是在世人眼中,那可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所以,这个石呆子的经历和结局,暗喻的是贾宝玉在贾府败落后的真实经历。而贾雨村暴打石呆子抢夺其扇子,似乎也暗示了贾府败落以及宝玉最终结局,也都跟贾雨村有密切关系。
这一点前文中,也是有明确暗示的,因为贾雨村每次来贾府,都要见贾宝玉,而贾宝玉对贾雨村一直都是不待见的态度,日后贾府败落,贾宝玉很可能落到贾雨村手里,到那时,你觉得贾雨村会手软吗?
贾雨村一定会想:曾经我为了仕途巴结你们贾府,巴结你父亲,甚至讨好你,你竟然对我爱搭不理,甚至一点礼貌都没有,既然你今天落我手里了,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以贾雨村的小人嘴脸,贾宝玉估计是要吃一点苦头的。
原文中还有很多像二丫头、云儿、石呆子这样的小人物,他们的出场看上去很突兀,似乎只是为了情节的推进才出场的,但其实他们的经历却暗藏了主线人物的命运结局,弄清这些小人物的映射,红楼梦的很多人物,基本也就有了完整的结局。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7861
金币
299255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3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9:03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多个仅出场一次的次要人物,以精妙的隐喻手法暗示了主要角色的命运结局。结合搜索结果,以下五个关键小人物的象征意义尤为深刻:

1. 二丫头:巧姐的乡野归宿
情节关联:秦可卿出殡途中,王熙凤带宝玉、秦钟在村庄歇脚时,遇见十七八岁的村女二丫头坐在纺车前纺线。
命运映射:
二丫头名字与巧姐乳名“大姐儿”形成序列呼应,暗喻巧姐在贾府败落后流落乡间。
她纺线的场景,与刘姥姥救出巧姐后使其成为纺织村姑的结局高度契合。
同场出现的老婆子(疑似二丫头的祖母),象征刘姥姥的化身,暗示托付关系。
2. 云儿(妓女):史湘云的悲剧镜像
情节关联:锦香院妓女云儿在冯紫英家宴中唱曲,词中“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暗藏玄机。
命运映射:
云儿与史湘云重名并非偶然,而是曹雪芹刻意设计的命运对照。
其唱词预示湘云婚后丈夫早逝(“守空闺”)、因夫婿追求功名酿成悲剧(“悔教夫婿觅封侯”),最终“湘江水逝楚云飞”,孤老至白头。
87版电视剧将湘云结局改为船妓,正是融合了云儿的妓女身份与湘云的曲词暗示。
3. 石呆子:贾宝玉的落魄投影
情节关联:贾赦强夺石呆子珍藏的古扇,贾雨村诬陷其入狱,最终扇子被夺、人亡家破。
命运映射:
“石呆子”之名呼应宝玉“顽石”本质,其痴迷扇子如同宝玉珍视精神寄托(如晴雯撕扇)。
被权贵迫害致死的遭遇,影射贾府抄家后宝玉“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乞丐结局。
扇子象征过往富贵,石呆子失扇之痛即宝玉失家之痛。
4. 焦大:贾府衰亡的预言者
情节关联:宁府老仆焦大因不满差事,醉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揭露家族丑闻。
命运映射:
作为贾府功臣却被苛待,隐喻贾府忘恩负义、自毁根基。
其怒斥的“每日偷狗戏鸡”直接预示贾府因道德沦丧走向灭亡,与后续抄家结局呼应。
晚年凄凉境遇(被捆塞马粪)象征贾府众主仆的最终下场。
5. 醉金刚倪二:贾芸的贵人,反衬世态炎凉
情节关联:市井泼皮倪二醉酒时仗义借给贾芸十五两银子,助其谋生。
命运映射:
倪二的“侠义”反衬贾芸亲舅舅卜世仁(谐音“不是人”)的刻薄,凸显人情冷暖。
十五两银子成为贾芸命运转折点,暗喻底层互助对落难贵族的重要性(如刘姥姥救巧姐)。
曹雪芹借评语“醉金刚乃真君子”点破:小人物亦可成就大义。
曹雪芹的隐喻手法精髓
这些小人物的“突兀”出场,实为精心设计的命运密码:

草蛇灰线:如二丫头纺车→巧姐纺织;云儿唱词→湘云守寡。
名讳关联:“石呆子”直指宝玉顽石本质;“倪二”谐音“义”凸显侠义精神。
情节镜像:石呆子失扇如宝玉失家;焦大骂府如探春预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正如脂砚斋批注:“小人物藏大关节。” 读懂这些隐喻,方能窥见红楼结局全貌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UID: 2158359

发帖
238
金币
202
道行
10
原创
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1(小时)
注册时间: 2023-03-04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9:11
曹雪芹借此实现"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悲剧预演,比判词、灯谜等明示手法更具文学张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