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实践队在安石村的“情绪银行”实践项目概述
2025年7月,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安石数智先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安石村开展了为期14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核心成果是运用AI技术为村民和游客打造了一个“情绪银行”。该项目旨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搭建乡村情感交流平台,激活乡村“情感经济”,助力乡村振兴123。
“情绪银行”的线下载体:毛竹“情绪储蓄罐”
实践队结合安石村的地域特色和村民需求,设计了线下实体“情绪储蓄罐”,作为情绪收集与互动的核心载体。
材质与设计灵感:采用当地毛竹制作,灵感来源于村里装酒糟的篓子,体现了乡土特色与文化融合。实践队与村民共同砍竹、锯段、钻孔,并绘制“喜悦投递口”“烦恼树洞”“给老乡的话”“游客的乡村印象”等4种功能标识23。
布设位置:挂在村里人流量大的青年旅舍、村图书馆和村口老槐树上,方便村民和游客投递23。
运作方式:村民和游客通过手写卡片投入不同竹筒,表达喜悦、烦恼、建议或乡村印象。例如,村民雷从先因游客留言赞美其梨子甜而获得“喜悦情绪积分”,杨宗琼奶奶通过“烦恼树洞”投递借手机与孙辈视频的诉求后,队员上门协助完成心愿23。
“情绪银行”的线上赋能:AI技术的应用场景
实践队依托AI技术构建线上“乡村情绪银行”,实现情绪数据的数字化管理与价值转化,主要应用场景包括:
情绪数据管理与反馈:队员将线下收集的情绪卡片内容录入数据库,形成“情绪数据”并抄送村委会,为村民建立“情绪积分”体系。例如,村民可通过分享喜悦获得积分,游客留言可转化为旅游宣传素材23。
AI科普与服务:针对村民“孙子暑假没人带”的需求,开设“AI科普小课堂”,孩子们通过AI技术识别豆类、制作胡萝卜手工,丰富暑期生活23。
数字记忆与情感联结:利用AI技术修复老照片(如村民雷崇开大爷年轻时酿酒的黑白照片),制作AI动画让照片人物“微笑、眨眼”,帮助老人留住记忆;通过线上平台实现老人与外地子女的“同框”全家福拍摄2。
健康与知识服务:引入线上AI“医生”解答村民腰腿疼痛问题,联合川北医学院大学生开展线下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讲授2。
“情绪银行”的运营机制与社会价值
为确保“情绪银行”的可持续运营,实践队建立了多方联动机制,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小事速办”机制:联合宜宾翠屏万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每周三由“情绪管理员”开箱处理卡片,“烦恼树洞”内容直送村委会解决,游客留言(如“星空比城市亮多了”)被用作旅游名片23。
“喜悦分享”社交货币化:游客向“游客的乡村印象”竹筒投信可获“情绪兑换券”,用于兑换村里小卖部的饼干、米酒坊的鲜酿等,既带动本地消费,又增强游客参与感23。
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情感连接:项目突破传统乡村振兴中“硬件建设”的局限,通过情感互动弥合“心与心的距离”,成为村民表达诉求、游客反馈体验、多方协作解决问题的“接地气的情感驿站”23。
总结:“情绪银行”的创新意义
安石村“情绪银行”项目通过AI技术与乡土智慧的结合,探索了一条以情感为纽带的乡村振兴路径。其核心创新在于:以“情绪”为切入点,将无形的情感需求转化为有形的互动服务,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情绪-数据-服务-经济”的价值闭环,为乡村治理与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